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世家与学术化之间的关系,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中有精到的论述:“东汉以后学术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门乃为学术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化尚能保持不堕,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汉族之学术化变为地方化及家门化矣。故论学术,只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也。”这种状况在中古时期尤为明显,随后世家大族在社会变动中不断被庶族蚕食,唐宋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对它们有猛烈的冲击,造成的影响虽不是那么突兀,但世家无法再占据化的主流地位。化学术的传承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但后自孔子以来明显占主导地位,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新教育制度的逐步确立,现代意义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成为造就人才和网罗人才的公共性空间,私人性的家学被再一次挤到边缘位置,然而因为家族制度的依然存在,作为中国化中的独特现象,世家化并没有消失殆尽,它在新的语境下又暂时找到了赖以生存的依据,在这里我想就近现代化学术史上颇为耀眼的新会梁氏、建德周氏、义宁陈氏、德清俞氏作些略带综合性的探讨,着重点不在这四个化世家是如何兴起的,而是细察世家的化是如何流衍到下一代,其中有没有创新或变异,最后又是如何衰落的,有没有复兴的可能。至于四大化世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上的交往,在此未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金沙江文化与文明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化。作为一种流域化,金沙江化具有自身的各种特色。从史前化到青铜化阶段,金沙江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其基础在于不同的地域类型。金沙江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青铜化十分发达,但仍在国家制度之外徘徊。汉代政治化的扩展,把金沙江各族纳入明社会,成为中国明一个重要的亚明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学术及思想史的核心动力与基本性格为何,是一个了解这时代学术与化活动的关键问题。对于此问题最有影响的说法,为美国史华兹博士透过严复(1854—1921)研究所建立的学说。史华兹博士细腻而完整地追溯严复一生学术与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国宝,是传统。时装,是流行,是现代。据说,当有人提出为中国南宁第七届戏剧节的闭幕式设计一台“京剧时装”时,令当今时装设计者们激动不已。因为,这一设计乃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挑战。将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时装中的先例并不鲜见。西洋人早就以旧上海为主题做过设计;东洋人也曾改良过和服的设计;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亦有设计师热衷于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寻觅灵感的……。而将中国京剧学术与现代时装融合,演绎一台独具风情的现代时装秀(SHOW),其难度——把传统的,包括剧装的形式、色彩、纹样、佩饰以及京剧中生、旦、净、丑的表演艺术的韵味糅合到现代时装设计中——很大。在这里,“理论是苍白的”,如何恰到好处地驾驭传统与现代这两种元素,实在是超越理论的决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在南宁市硕大的热带植物园中,笔者见到了这台“京剧时装”的设计者胡月——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副教授。她对这台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织的作品充满激情。从她娓娓叙述中,我们得知这台独特的时装设计的来龙去脉。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嗣后,徽剧与湖北汉调合流,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剧种——京剧。京剧艺术具有虚拟性、程式化和写意造型的美学特征,于是就形成了京...  相似文献   

5.
黄晓武 《东方文化》2000,(4):125-126
2000年4月29日至30日,北京师范大学中系和北京师范大学艺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艺学与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首都及外地高校、科研机构和杂志社的专家学共1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代表们就中国学理论的现状和西方化研究在中国是否可能等学术前沿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这次会议体现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学理论在新形势下对自身学科形式的反省和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6.
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学风□赤恩新时期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学术和理论研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科研和理论工作者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科研与教学、生产等紧密结合,在科研、学术和理论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物...  相似文献   

7.
巴蜀地区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化中心,巴蜀化在中华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长江上游开发史和西部经济化发展史上影响十分深刻而巨大,长盛而不衰。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巴蜀化,对于继承发扬巴蜀化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现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化研究中心制订的《巴蜀化研究课题规划》(讨论稿)发表,诚请海内外有志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创巴蜀化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洛分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西南石油学院联合主办的“三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28日至6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举行。来自美国、韩国、日本1所大学的20多位学,与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1所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的20多位专家会聚一堂,对三国历史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是继1991年“三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在四川举行的又一次“三国化”国际性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化建设是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认为:企业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化,并注意吸收外来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意识、市场意识,进行传统化与现代明,东西方化互融互补的整合创新,创建一种既具民族性、传统性,又具国际性、现代性的中国企业化。它必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企业化的构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和前提。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则无所谓企业化。  相似文献   

10.
检视中国现代思想之发生,一个直观的事实是:不少在中国现代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的化思潮,其源头往往并不是什么清晰自明的学说或理论主张,而是一种前理性的、裹挟和混杂了种种欲望的基本情绪。这种含混不清的基本情绪,虽然很难成为传统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如果我们承认人类理性和社会秩序的无意识基础正是虚无和混乱,那么在直观中审视和反思这些基本情绪之于中国现代思想的复杂关联,显然自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考古新发现述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岷江上游地区在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化走廊和民族走廊。2000年度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为研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化的内涵和发展演变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也为认识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地区之间的化交流和传播情况提供了新材料。营盘山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新发现的一种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化因素的地方化类型。本次考古还为探讨古蜀化的渊源等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化形态学派的化再建理论,过去一直重视不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化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重新审视化形态学派的化再建理论,不论从总结学术成果,还是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说,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可谓硕果累累,呈现出蓬勃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不少学大胆突破,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更加生动细致的笔触来解读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拓宽了城市史研究的领域,而且也丰富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新近所的《传统与变革——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的轨迹》就是这样一部力作,它以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眼光和方法解释中国城市发展,不仅为城市现代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单体城市研究和不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尔雅>的一部训诂学词汇学著作,在"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隋朝曹宪为之作音以后,历来受到训诂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占据着思想、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关理学的研究,近现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众多学者对理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学术成果大量涌现,理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毋庸讳言,近两年来,由于在研究方法、思路上未能有大的突破,相对于中国思想史上其它学术思潮特别是先秦学术史研究的繁盛状况而言,理学研究略显沉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者都力图另辟蹊径,打破沉寂。朱汉民新著《宋明理学通论——种文化学的诠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就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该著从文化的视界人手,对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进行解构与诠释,使我们获得了对理学文化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分析方法,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词汇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了词汇的多样性、词汇密度、复现率以及核心词汇和学术词汇在教材中的覆盖情况。结果显示,教材中仅出现一次的低频词比例超过半数,学术词汇覆盖率偏低,很难满足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文章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词汇学习提出两点建议:对核心词汇和低频词汇可以采用梯度学习顺序;基础阶段开始设置一定的理论课程,增加学生的学术词汇量,提高其分析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杨义 《东方文化》2000,(3):11-16
20世纪中国学研究。基本上实现了学术形态由古典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这是由于借鉴了欧美、日本的近代学科体制和“实证思辩”方法的结果。面对新世纪的中国学学术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①全面深入地总结20世纪学经验;②气魄宏大地拓展21世纪学术空间;③创立具有大国风范和充分现代意识的中国学学术体系。三相辅相成.在基础、主体和核心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邓少琴先生是我国名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毕生述甚丰。对学术的贡献甚大。巴蜀书社于2001年出版了他的论选集《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收集了邓先生的主要学术论,大体分为四个部份,即巴蜀古代史、考古与物、民族史志和近现代史。由于其研究重点在西南的民族和史地方面,故集以此命名。  相似文献   

19.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的《诸葛亮与三国化(一)》一书,是以最新视野展示近年来三国历史与化研究成果的学术论专集。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化交流协会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大象出版社协办的“中原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不久前在郑州举行。到会代表100余人,提交会议的论60余篇,大会发言34人。这次会议有两个特点:一是会议代表地域的广泛性。与会代表分别来自美国、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