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开放存取和知识共享运动(CC)具有共同之处.文章认为可以借鉴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CL)提供许可使用方案的模式解决开放存取版权问题.文章阐述了开放存取作品的版权属性、版权保留的必要性以及作者保留版权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基于"保留部分权利"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并对使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解决开放存取版权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晓丽 《出版广角》2016,(24):44-46
在博客领域,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授权许可等版权制度相比,知识共享协议更具有利益平衡价值,以及解决版权问题的功能独特.博客适用知识共享协议授权的特征体现为侧重于对版权人精神权利的保护、对版权的许可与利用、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许可协议的标准化与灵活性等.推动知识共享协议在博客传播中的运用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为知识共享协议立法、对适用效果动态评价、打击网络侵权行为及开展引导与推介活动等.  相似文献   

3.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及其司法判例介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是国际知识共享组织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版权作品的传播利用而推出的一个灵活的版权协议文本。本文对该协议规定的授权模式和条款、协议简体中文版的内容及国外有关该协议的司法判例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版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探讨图书馆机构库建设的版权问题。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国内的研究才起步;分析机构库的版权框架,包括法律依据和机构库的知识资源的版权归属;提出利用开放内容许可协议解决机构库版权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现行版权制度的缺陷,以及版权的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化环境下受到的限制,指出开放获取的许可协议是在版权保护体制下的开放资源获取,是解决传统版权制度不适应网络环境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对国外政府数据开放许可协议采用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拟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采用许可协议的类型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调查国外政府采用的许可协议,包括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开源软件许可协议和各国政府制定的许可协议3种类型;分析国外政府数据许可协议的适用范围和许可条件,并从许可协议的兼容性角度,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许可协议对政府数据开放的适用性。[结果/结论] 我国已有的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尚未采用统一的许可协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应用范围广泛、兼容性强,建议我国政府数据开放采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库版权协议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好版权问题是机构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版权法和合同法是机构库制订有效的版权政策的法律依据。文章通过对机构库相关利益方版权关系的分析,认为版权协议可以成为调整作者、作者所在单位、机构库、出版商、社会公众之间版权权利和版权义务的法律规范,它们相互之间法律关系可以通过存储许可协议、版权转让协议和知识共享协议来调整。强制开放存取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机构库版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学位论文版权许可协议是解决学位论文版权侵权纠纷的重要依据。通过调查可知,目前我国高校学位论文版权许可协议中的版权归属存在争议,缴送规则不清晰,许可内容不明确,转授权过于简化,重要条款缺失。为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确定版权归属,细化缴送规则,明确许可内容,完善版权机制,补充重要条款,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内制定合法、合理的学位论文版权许可协议。  相似文献   

9.
开放存取的版权政策及其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版权政策对学术信息交流和自由创作形成了制约,开放存取的版权政策则使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构建开放存取环境中的版权政策应坚持利益平衡理念、赋予许可协议法律地位、制定版权政策指导原则、开发版权政策指引工具,政府亦应在版权政策调整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著作权公共领域的知识共享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目前我国是否存在著作权过度保护问题存在争议知识共享协议的本土化未达到预期效果,开放许可制度成为著作权公共领域知识共享的科学选择.在民法典时代,著作权开放许可应尊重知识产权立法内部统一性的要求,将知识共享协议纳入我国著作权开放许可的规制范围,确立权利管理信息制度,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相互配合,明确开放许可协议的侵权责任分配,并加快建设版权信用体系以完善著作权开放许可的相关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1.
罗雪明 《图书馆论坛》2007,27(4):77-79,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网络时代获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发展之路上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版权问题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文章分析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遇到的版权问题--“三权”困境,即复制权、公共借阅权、公共传播权困境,讨论了在现有的版权框架下图书馆如何规避版权风险,以及为图书馆创造一个宽松的版权环境所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数字水印及其在数字作品版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数字水印的概念,数字作品版权保护中对数字水印技术的特殊要求,典型的数字水印算法。提出一种利用数字水印的数字作品版权保护协议。该协议可为版权人提供版权所有的证据,并能确定作品的每一个拷贝的来源,从而达到阻止非法拷贝的目的,实现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与版权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然涉及到一系列新的版权保护问题, 文章初步分析了作品的数字化问题、网络传输问题、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 并阐述了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在这三方面如何避免侵权。最后提出三点建议, 即: 加快法律修改与扩展, 图书馆积极参与讨论; 普及馆员的版权法知识; 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针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进行研究,从法律角度对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建设主体、客体和行为进行分析,明确著作权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过程]对研究文献和立法、司法案例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法理分析解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主体、客体和行为。[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在数字复制、技术应用、新型资源建设和超链接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著作权风险;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合同授权和制度创新等策略应对著作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字图书馆视角的著作权授权模式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现存的主要著作权授权模式,包括集体管理模式、授权要约模式、开放获取模式、补偿金支付模式、法定许可模式、创作共用模式、数字版权管理模式和著作权代理模式;指出这几种授权模式各有优势和缺陷,且存在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因此,提出基于数字图书馆平台整合现有授权模式,以实现有效的获取自由。  相似文献   

16.
围绕图书馆纸质与数字文献资源的采访业务,分别从不同角度推理分析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比如从文献版权取得、合法出版、合法营销、馆藏合理使用、馆藏查漏补缺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自律并担负起版权保护的新职能,尽可能规避各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相似文献   

17.
论新著作权法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合理使用范围的缩小、法定许可的运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及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等方面对这一论题进行阐述;指出数字图书馆在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同时,政府应给予其政策上的优惠、财政上的支持,以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过程中的复制行为受到版权法的规制,厘清图书馆数字复制法律边界对图书馆数字保存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国际版权法与部分国家国内版权法法律文本,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当前复制权保护和图书馆基于保存或替换目的所享有的复制权例外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结论] 国际公约及各国版权法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保存过程中复制权例外法律边界的宏观塑造集中在"图书馆范围""可复制的作品的范围""限制条件"3个方面,并从4个方面对我国今后图书馆数字保存相关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著作权评估方法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数字图书馆环境下著作权评估的必要性、国外研究现状、数字图书馆著作 权评估的新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著作权评估理论和模型进行修改,采用 DELPHI法、AHP方法、模糊评价法来对收益现值法的结果进行修正,构建一个包括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数字化效益三大方面、三个层次、45个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以 合理评估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著作权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作为在数字阅读市场中占有较高比重的用户群体,其版权意识相对薄弱,数字盗版行为频发。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版权教育面临版权文化土壤根基贫乏、数字版权市场利益现实抑制和网络传播催化盗版泛滥三大困境。而时代需求和发展导向的深刻变化,如知识产权战略、"双创"政策驱动、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等,也为中学生的数字版权教育树立新观念、转变新思路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具言之,教育者应立足实现在教育理念上不添加课程负担与数字版权意识培养并行;在教育内容上数字版权经济化教育与数字版权法治化教育并进;在教育手段上现实书本版权教育与虚拟技术版权教育并举;在教育环境上课堂、家庭数字版权教育与社会数字版权教育并施的教育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