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常常觉得作文难,是因为觉得没什么可写,这是学生未能将写作与多姿多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缘故。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从内容人手,把作文训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情境作文教学,是解决学生认为作文难的好办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情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作文,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使得作文教学效率一直很低。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教授给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并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就能慢慢地使学生爱上写作,获得能力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27):127-12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作文教学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究竟如何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以为:一是作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不断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二是作文教学不能囿于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体验与感悟。三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阅读世界中获取知识、积累素材、学会表达、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习作,师生都感到有些难。很多学生觉得写作难,害怕写作,甚至是厌烦写作。而教师觉得写作教授难,批改学生作文也难。其实作文并非难事,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融入生活,体察生活,提高写作灵感。下午第一节是室外活动课,下了课,李老师兴冲冲地对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因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快乐作文。方法一:快乐作文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教学难,一是难在学生没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兴趣;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没有什  相似文献   

6.
到了三年级,学生开始写作文,老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写。而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做好写作的起步指导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应该是痛苦的事,而应该是快乐的事。只有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畅所欲言,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难点,学生觉得难可以理解,因为是学生,正处在学习时期;教师觉得难也是实际,但教师不能总是在难中为难,善于解难,才是为师之道.在"多一点儿"中坚持训练学生的作文素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锻炼学生字、词、句等语文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作文教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足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很害怕写作文.甚至很厌烦下了作文.学生觉得作文难写,教师觉得作文难教,是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时常可以看到,学生一碰到写作就一筹莫展,教师怕教、难教。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不再畏惧写作?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回归真实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描绘缤纷的生活,抒发真挚情感。一、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的小学生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家长的过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难,几乎是很多同学的共识,学生在作文时不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觉得写不好。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者,我以为非常有必要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紧张感。  相似文献   

11.
潘学廷 《广西教育》2010,(28):57-57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常觉得写作难,主要原因是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由于对身边的事物很少关注,学生提起笔来,往往一片茫然。观察是学生写作的基础,要让学生不再觉得作文难,首先要解决学生写作材料难的问题,有了材料,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养成观察习惯,从而让学生在习作时有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12.
作文?难教!难写!看到作文就头疼,特别是初中生,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缺乏积累,教师普遍觉得教学难度很大,作文教学的效果很不明显,故而也厌教——恶性循环,导致现在农村中学好作文越来越少。我就曾经陷入这个循环中,非常苦恼,似乎没有出路。但不懈的学习与摸索让我觉得:其实"万紫千红总是春",农村也有着自己特色的美,如果我们教师能方法得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好写作素材,变换方式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自信,农村的学生也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爱上作文。下面就谈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花蓉 《中国成人教育》2007,(20):144-145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它必将为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内涵.然而,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觉得写作教学难,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也难,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然很差.本文在归纳了网络教学的基本功能结构的基础上,说明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一般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分析,探索网络写作教学的模式,展望其教学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邱荣庆 《学子》2015,(2):66-67
现在,不少农村的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觉得没什么可写,在同学中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作文难,作文难,提到作文我心烦。为何我们的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欲望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农村学生活动经历少,知识储备少,对写作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与方法,不善于发现和观察,缺乏写作素材。针对以上困惑,我们不妨试试采取以下几条相应的对策,看看能否改善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15.
林惠珍 《考试周刊》2012,(20):55-56
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就要让学生先学会欣赏作文,然后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联系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孟忆 《广东教育》2006,(4):61-62
目前不少学生写作中仍是“一苦一难一糊涂”:作文前苦于无可炊之米。作文时难在辞不达意,作文后糊涂于修改方向。怎样解决学生这一写作烦恼呢?笔者在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鼓励广泛阅读。充实素材宝库”,“指导课外多练。写出真我个性”,“合作探究改评.师生课堂互动”的方法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训练。觉得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素养、让学生会写乐写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当今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这几乎成了公认的事实,大部分学生都觉得作文难写、怕写,对作文不感兴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的孩子读书少,或者读书不当,缺乏素材和思辨能力。我们常常强调阅读,在要求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同时,我们绝对不可忽视最值得学生阅读的材料——教材、因为教材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老师。  相似文献   

18.
刘帅 《教书育人》2007,(8):102-103
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成了最头疼的事,写作课成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少教师抱怨是现在的学生缺少感知生活、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作文教学难显成效。其实,作文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效果,其中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大力提倡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今天,反思一下,我觉得我们的写作教学存在许多的盲点。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而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非常重视作文教学。但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所以厌恶作文。要使学生喜欢作文,关键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帼之 《考试周刊》2013,(54):53-54
<正>叶圣陶说:"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他的话让我们觉得写一篇好文章是如此轻松,然而学生却觉得"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正如叶圣陶所说:"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也就是说准备功夫做足了,写作就不可怕了。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就必须帮助学生做足写作前的准备。一、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