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琼蓉 《辅导员》2009,(19):20-20
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在课堂上,学生问国学大师刘文典,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刘文典仅说出“观世音菩萨”五字,学生不明所指,刘文典解释说:“观,乃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闻言,无不应声叫好。  相似文献   

2.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莹 《学习之友》2013,(6):44-44
刘文典有个得意门生叫陶光,是西南联大的年轻教师,因为教务繁忙,陶光有些日子没去看望刘文典。有一天,陶光特地抽空去探望老师,谁知一见面,就被刘文典一顿臭骂,说他“懒虫”“没出息”“把老师的话当耳旁风”等等。陶光听了很生气,认为自己一向尊重老师,又不是奴隶。怎能随便被辱骂。正要发怒反击时,  相似文献   

4.
唐鉴是清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他为学独宗程朱,对陆王学派、汉学和文章之学均表示出轻视的态度。他虽固守程朱道统,却又提倡“守道救时”,有一定的经世主张。他的这种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相关,也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家学渊源。唐鉴的学术思想对当时或后世学术及社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清初学术史上,张履祥和吕留良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都主张程朱理学而批判陆王心学.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在相互勉励,切磋学问中,促成了清初朱子学的发生、发展,形成了共同的学术思想.考察他们的学术往来及其思想,对研究清初朱子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文典是当年清华名教授,出语新奇怪异。他曾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一次,有学生问道:“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问得好!”刘文典应声而答,然后朗声吐出五个字,“观世音菩萨。”众学子一听无不愕然,先生这不是答非所问?给我们念什么佛呀?  相似文献   

7.
Thomas C.Reeves是一位国际知名的教育技术学者与学术领袖。文章介绍了Reeves在他"做对社会有益的研究"的一贯主张下,三十多年来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实践主张。  相似文献   

8.
正1.刘文典怒踹蒋介石一副金丝框圆眼镜,一撇随性小胡子,一袭青灰色长布衫,这就是文史天才刘文典,敢怒踹蒋介石的刘文典。刘文典是民国时期最恃才傲物的一位大师,虽然现在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在民国时期,刘文典那是大名鼎鼎的一位人物,不仅是因为刘文典  相似文献   

9.
戴震置身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思潮,主张中西两法“权衡归一”和“择优会通”,倡导“存古法之意,开西法之源”,成为明末以来“西学中源”论说的宣传者和推动者.戴震近乎矛盾的西学思想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双重效应,对其自身学术思想的演进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的《忆名师》一文 ,记述在西南联大读书时 ,耳闻目睹许多著名教授的风度 ;其中说到刘文典才高学广而出语惊人 ,跑空袭警报 ,他看到沈从文在跑 ,转身说 ,“我跑 ,是为了保存国粹 ;学生跑 ,是为了保留下一代希望 ;该死的 ,你干嘛跑 ?”这似乎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 ,据别的版本 ,刘文典是说 ,“我跑 ,是因为我若被炸死 ,就没有人讲《庄子》。”由细节出现差异推想 ,故事存在虚构、想象的成分。故事安放在刘文典而不是其他老师身上 ,则是因为有性格依据。周作人《北大感旧录》说 ,刘文典“性滑稽 ,善谈笑 ,唯语不择言”。他在课堂上说…  相似文献   

11.
李秉德先生在教育学的很多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创立了教学的"七要素说",建构了完整的教学论学科体系。他认为教学论的研究要特别重视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他提出了构建语文教育学的构想。他认为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必须区分不同情况。李先生对教育无限热爱的情怀,对学习永不懈怠的追求,对学术深入研究的执着,对学生严慈相济的关爱,对人生老实做为的信念都给我们以深长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论语笔解》虽然是韩愈和李翱合著,但是其内容主要反映了韩愈的学术思想,韩愈著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儒家道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采取了"己意解经"的解经方式。这种解经方式为韩愈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却存在着较大的弊端。韩愈过多地修改经文,过度地神化孔子及其弟子等做法,导致其观点不能赢得后人的广泛认同,致使后世很少有人去认真研究《论语笔解》的学术思想。作为一家之言,《论语笔解》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它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儒学对日趋兴盛的佛学的最后一次正面对抗。虽然这次对抗失败了,却并没有导致儒学的衰败,相反,从此以后,儒学和佛学走上了一条相互融合发展的道路,从而开辟了宋明理学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学术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当时思想学术界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如何建构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并运用这种能够超越传统又不背离传统的新理论、新方法,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加以调和改造,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这是摆在张岱年及当时中国学术界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张岱年先生提出“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综合创新”理论和方法,回应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撰写《中国哲学大纲》,阐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式和精神特点,充分体现了张先生沉思涵泳、卓然标新的学术涵养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4.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他的“正名”是为“正政”服务的,同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推论的作用。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和推理方法不仅对儒家正名逻辑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纵览杨义先生的学术著作,可以发现他将文化研究广泛应用在学术研究中。其学术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文学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学术方法通论研究四大部分,每部分都渗透了文化研究的色彩。就文学史研究讲,他开创了一种书写小说史的新体例---树型的著作体例;就文艺理论研究讲,他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叙事结构、时间、视角、意象等诸多层面,大胆标举了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在叙事里的表现;就跨学科研究讲,他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这一前沿学理性宏大命题;就学术方法讲,他以开拓的思维和自觉的创新意识进行贯通古今的研究,且参照了先进的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贞节问题在后五四时期仍然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五四时期严峻的社会现实批判逐渐让位于后五四时期深入的历史追溯与理论探讨.潘光旦的贡献在于结合西方优生学、性心理学的视角与知识,阐释了传统贞节观背后蕴涵的重视子嗣的性道德观念;改造了传统禁欲的"守节"观念,使之与霭理士中庸克己的人文主义性道德观相一致;将中西学术中关于性道德的健康成分加以融合,为创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的性道德观念提交了一份答卷.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李大钊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广泛研究和吸收包括英国学术思想在内的西方学术思想,形成富有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李大钊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不仅仍然重视介绍英国的学术思想,而且对英国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对创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是五四时期介绍和研究英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研究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品格形成的中外学术渊源,探讨了闻一多学术品格的现代性问题。闻一多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将东方和西方、科学性和诗性、传统学问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善结合的学术思想。在具体研究中,闻一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微观的严谨与宏观的开阔,讲求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获得了鲜明的现代学术品格,他在我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