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西南地区摇钱树佛像图案中,新发现有“梵天劝请”佛传故事的造像题材。这种题材在早期犍陀罗佛像艺术中十分流行,在秣菟罗佛教造像中较为少见。结合国内外新近出土的佛教遗物来看,四川东汉时期佛像与关中地区有传播关系,与鲁南苏北早期佛像图案存在共同之处,它们皆与犍陀罗佛教艺术有渊源关系。依据考古资料可推论,摇钱树佛像的源头应该由西北绿洲丝绸之路传入。  相似文献   

2.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宇宙主的释迦像。  相似文献   

3.
何志国 《家教指南》2011,(4):15-20,128,129
西南地区早期佛像有摇钱树佛像、墓葬雕刻佛像和陶佛像,年代以东汉时期为主;湖北早期佛像有陶瓷器、铜镜和鎏金铜牌佛像,年代是吴晋时期。两者部分图像志有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南早期佛像对湖北的影响。两地差异是:西南均为说法坐佛,仪轨规范,佛像载体与丧葬有关;湖北多施禅定印坐佛,佛与菩萨衣着和发式混淆,佛像载体为实用器。两地差异反映了二者粉本的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艺术萌发于东汉晚期,西晋八王之乱,南北分裂,传统的汉文化中心南移,于是佛教艺术分为两系。南朝佛教艺术继承汉代和三国吴地文化传统,东晋时即初具规模,宋、齐间得到发展,梁时最为繁荣。常见佛像与神仙、儒圣合壁。这反映了中国佛徒的黄老神仙和尊儒思想奉祀佛陀的观念。造像的魏晋玄学为艺术美的准则。以“秀骨清像”、潇洒超脱为佛陀之“好相”,技法承袭汉画之传统,造型线条笔力顿挫,一点一拂,  相似文献   

5.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同时,汉晋佛像仪轨特征在各阶段还存在传承性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佛像与康僧会“设像行道”等记载,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可以相对应。长江上游地区佛像来源缺乏记载,但佛像出现最早,且第一、二阶段佛像特征变化与印度初期佛像发展趋势同步,暗示此地存在畅通的佛像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6.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像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物。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印度佛像的形象及特点;二、佛像在中国本土化的基本进程及特征;三、佛像在中国本土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佛教造像魏晋时期在中国出现兴起,在造像手 法上,保持了印度式的以成年男性为特征的造像式样,在北魏后期,受道教的影响,出现了 孩童形象的佛和菩萨像。唐代,佛教造像集中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和孩童特征,这种艺术 表现手法圆满地完成了对佛的理想美的塑造,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8.
安县与城固摇钱树佛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安县和陕西城固出土的摇钱树枝叶佛像非常相似,其像可能出自同一粉本;安县佛像保存完整,可以补充城固佛像的缺失,纠正一些错误描述和结论;两者年代均为东汉中期,是我国最早的佛像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中印古代文化看两国佛像造型艺术手法的差异黄超人们知道,佛像艺术产生于古代印度次大陆,具有鲜明的印度次大陆文化的特点.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也在亚洲许多古代国家扎根.并保留了浓郁的印度文化的特点.但是.印度佛像艺术传人古代中国之后,受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0.
犍陀罗地区作为古印度的西北边界,处在一个结构性枢纽位置,是外来文化“侵入”古印度的前沿阵地。通过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源于古希腊的狄奥尼索斯崇拜得以渗入西北印度,并融入了当地的佛教文化,丰富了犍陀罗艺术的创作题材,影响了犍陀罗艺术品的具体表现。源于古希腊的戏剧和剧院也因酒神崇拜而得以传入犍陀罗,一方面送来了现实主义精神及“神人同形”造像学理念,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模仿对象,直接促进了犍陀罗佛像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美国艺术开启大脑项目通过整合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育策略及经验,为艺术教育对大脑开发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说明。艺术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脑认知系统方面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展,帮助大脑处于最佳的学习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在解释了武侠电影定义的基础上,从主题思想:注重文化传播;技法展示:注重真功呈现;武打效果:借助电影技术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武侠电影中武术元素的艺术化展现。最后总结出武侠电影对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华武术的传播和普及;带动了武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民间艺术是艺术的母体,更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长期以来,艺术教育是以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为主导的,表现为对自身艺术资源的漠视。中国特色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应以文化自觉为前提。缺乏对民族民间艺术尊重,艺术教育将是失去使命感与精神性的肤浅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正确认识传统武术的功能是关系到中国武术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从教育、健身、表演、竞赛、娱乐、经济、政治等七方面进行了论述,目的在于揭示中国武术的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武术的普及,各地陆续出现大量武校。为使其能更好地健康发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验调查等方法对武校产生的社会原因及武校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我国武校的现状及特点,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美术课在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形势新情况下,根据建筑装饰专业现状探析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美术课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建筑装饰美术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建筑装饰美术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提高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极为独特的景观。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画对当今的中国绘画创作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文人画的形成及发展、主要艺术特征、历史影响等方面对文人画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时至当下,艺术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展开,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而且在内在精神上也体现出了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社会的分离,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艺术和社会处于对立关系中,艺术必须揭示人类真实的生存情况,展现心灵和主体,在表现新的经验内容的同时把不完满,不和谐的“丑”引入形式律之中。  相似文献   

19.
论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和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的课程意义,提出将民族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将有助于高校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武术健身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组织创编的第一套民族形式的健身操,武术健身操符合学生特点、它是阳光体育的新载体,广播操是其主要的推广形式,通过对武术健身操的运动特点、结构、风格、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体会到武术健身操带来的健康与乐趣,使学校的课内外体育活动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为武术健身操在全国的推广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