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浅谈称呼语     
恰当使用称呼语是社交活动中首要的礼仪,称呼语可按不同划类标准分出若干不同的类,称呼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些常用称呼语的语义和色彩等的变化上,选择运用称呼语有多方面条件制约,最主要的是根据不同语境选用恰当的称呼语。  相似文献   

2.
称呼语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交际的重要部分.文章结合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对称呼语的言外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称呼语的转换与相应的言外行为的关系,并讨论语境对称呼语言外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称呼语的言外行为表现为指令类和表达类.语境和称呼语的关系密不可分,语境影响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而称呼语的各种言外行为也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权势"和"等同"关系是社会文化中的普遍现象,深刻影响着话语交际的互动模式和话语结构。通过对比分析中西语境中称呼语、指令言语、话轮转换等言语行为的差异,从话语交流的微观构建方面,研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权势和等同因素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会话分析方法,对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中某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教学目标/语境下第三话轮重复语在外语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教学目标的变化会引发课堂互动结构形式的变化:在形式和准确性语境下,第三话轮重复语主要起评价学生答案正误的功能;意义和流利性语境下的第三话轮重复语则可以引发学生后续发言。第三话轮重复语可以作为教师促进课堂互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新媒体的发展,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经逐步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微博,这种带有"微"特质的社交媒体,在改变我们生活、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会话模式。微博语境下的话轮流转更是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与传统话轮的不同。"一对多"式话轮是微博言语社区的主要话轮模式之一。因此,本文以微博中的"一对多"式话轮为研究对象,从"一对多"式话轮界定、特点以及产生原因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对微博语境下的"一对多"式话轮进行分析考察,以期能够丰富学界对"微时代"下会话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鲍辉 《林区教学》2014,(4):53-54
称呼语是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日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称呼语的使用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中日异文化交流中称呼语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中日称呼语使用的异同能够反映出汉日两个不同民族在不同文化影响下语言所体现出的变化。因此主要从亲属称呼语,夫妻称呼语以及社会称呼语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其异同,并从中分析不同文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语境框架语在科研论文中的语篇功能研究,旨在帮助语言学科研论文撰写者更好地了解语言学实证性科研论文各个部分语境框架语选择的规律,更加有效地阅读和撰写科研论文。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整体上,起对照或让步功能的语境框架语使用的百分比最高,其次是表真实条件的;在实证性语言学科研论文的各个语轮中,各语境框架语的选择因其各自功能的不同所占比例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虚拟学习语境,简称虚拟语境,是指依托三维虚拟学习平台,建构仿真的三、四维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沉浸在虚拟现实环境里,实现多感官同步交互,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会,从而顺利实现意义构建,习得知识。在二语习得语境中,将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与二语习得进行前瞻性地整合,对虚拟语境的模式和分类进行细化,由此为解决我国二语习得环境缺乏之问题提供现实、可行的方案。该模式分类中主要分为课堂内虚拟语境和课堂外虚拟语境。这两大类虚拟语境又细分为四类,分别为观看式虚拟语境、任务型虚拟语境、互助式虚拟语境和实践型虚拟语境。  相似文献   

9.
一、汉英称呼语的基本语用功能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称呼语是人称指示语(deixis)的一种,属于指示性词语,包括姓名、头衔、基本社会地位的称呼等,具有指示词语的功能,由表达方式和语境决定。汉英的称呼语在基本功能上大致相同,但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这里所谈论的称呼语不包括对自己的称呼,仅指交际双方互称或称呼其他人的称呼语。  相似文献   

10.
话轮研究是会话结构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微博为首的、带有"互联网+"性质的社交媒体会话模式已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话轮的研究领域也随之拓宽,向现实、虚拟两个世界进发。相较于传统的话轮模式,微博独有的话轮模式凸显,微博的"一对多"式话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一对多"式话轮的界定、模式和微博中非话轮的排除三个方面,对微博语境下的"一对多"式话轮进行初步探索,以期能够丰富社交媒体会话模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研究立足于儿童二语习得和儿童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视角对来自北京城区的10位英语成绩优秀的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旨在探究外语环境中影响儿童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因素和高水平儿童外语学习者的共性。研究发现影响儿童外语学习的宏观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层面:(1)宏观层面:社会环境和家长教育理念对儿童英语语言接触的决定作用;(2)微观层面:语言接触中真实语言的系统输入和文化体验的长效性。其中,微观层面为高水平儿童外语学习者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广义凸性和凸性在数学规划最优化理论以及最优化控制等很多数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凸性的研究和广义凸性的探索一直是凸分析的重要课题也是数学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B-凸性和半(E,F)-凸性,提出了一类新的广义凸性:半B-(E,F)-凸性,给出了半B-(E,F)-凸函数的概念,提出了半B-(E,F)-凸规划的概念,利用半B-(E,F)-凸规划的有关性质,讨论了半B-(E.F)-凸函数多目标规划的弱对偶定理。  相似文献   

13.
称谓系统是人类用于识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以及交际中角色关系定位的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从语用学的角度看 ,称谓的使用是一个顺应语境关系变化的动态的选择过程。称谓的可选择性是由称谓本身所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特性所决定的。称谓的选择是一个过程 ,目的是语境关系的顺应 ,即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智语境的顺应。称谓选择的语境顺应主要体现在群体定势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从构成语境的五个因素(情景、参与者、目的、途径和行为顺序)入手,对交际教学法在源发语境(BANA)和使用语境(中国)的应用进行比较后发现:在交际教学法的源发语境中,英语教学是一种"在用中学"的工具型教学模式。在中国的使用语境中,英语教学是一种"学会使用"的课程型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和教学观。这些差异导致了交际教学法的有效性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mploys Foucualdian concepts to analyse macro and micro contexts of publicly spoken and silent discourses describing ‘homosexuality,’ ‘education’ and ‘teacher’ in order to identify teacher subject positions available to preservice teachers. The macro context is analysed by tracing heteronormative discourses found in newspaper stories involving teachers and public schools that address conflicting views of homosexuality. The macro context analysis indicates two binary teacher subject positions: martyred (unemployed) teacher/silent (employed) teacher and sophisticated teacher/unsophisticated teacher. The micro context analysis i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responses to And Tango Makes Three, a picture book by Richardson and Parnell. This analysis demonstrates how preservice teachers take up and negotiate teacher subject positions found in the macro analysis. Combined, the analyses allow the researchers to consider how preservice teachers' performances of teacher subjectivity open up possibilities for re-imagining new teacher subject positions and what this might mean for the practice of teacher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6.
从多元认知的角度看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多元认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的问题。我们将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经摄像观察再转为文字,历时3年。摄像记录包括从短时记忆(看字写字)到长时记忆(心理词汇的提取)的汉字书写过程。观察发现每个留学生都有与中国人不同的汉字书写方式,但这种方式不影响最后的汉字成品正确,也不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来看待这种书写方式?文章提出:从多元认知的角度来客观分析留学生汉字书写过程,承认其学习过程的差异,并且呼吁对外汉语研究者和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接受和包容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学习过程差异的心态,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留学生的书写习惯或方式,而不是按传统习惯将此界定为“错误”并加以细致的纠正。  相似文献   

17.
镶“有”字成语或类固定短语是现代汉语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语言事实。它们有其独特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论文从表、里、值等多角度来考察“有”字成语,拟从该语言事实的构成形式、语法意义和语用价值方面对嵌“有”字句成语或类固定短语进行认真考察、详尽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会话中影响话轮转换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话是话语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一种对话性质的话语。成功的话轮转换关键在于话轮转换的节点(node),这个节点连接着各种各样的联想和可供联想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储备。文章就是通过对这个接点所联系的知识储备的阐述,说明这些知识储备对这个节点——话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儿童身体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语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隐喻理解量表,以某县城小学2、4、6年级共168名学生为被试,考察儿童在有和无语境中身体隐喻和非身体隐喻的理解成绩。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在语境下儿童的隐喻理解能力越来越强;(2)2年级儿童的隐喻理解极不稳定,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小且具有不确定性;(3)4年级儿童无语境的身体隐喻理解水平最低,有语境的非身体隐喻理解水平最高;(4)6年级儿童有较高的隐喻理解水平,能比较准确理解有语境的非身体隐喻,语境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Language for children who have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s generally recognised to be an educational objective in its own right. In the last decade,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has currently focussed attention on the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 structures of language develop and are u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naturalis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provide appropriate contexts for language learning. The focus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musical context and language learning. A group of six language‐impaired children was studied in two routinized contexts, a lesson‐without‐music and a singing session. Child‐teacher talk in the musical and non‐musical contexts was analysed using a conversational participation coding system, which included measures of turn‐taking, initiation and imita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addition of music to a routinized context has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the language‐impaired child's ability to interact non‐verb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