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饶俊涛 《贵州教育》2022,(19):32-33
怕写作是初学者的普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取系统措施,可以让不少学生从怕写作变为爱写作。具体来说就是:可以从生活到课堂、学生到教师、学生与学生多方面结合教会学生习作并提升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发现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掌握,而对习作的兴趣却没有那么浓厚:有的苦于没有素材,有的语言贫瘠,有的甚至害怕习作。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乐于习作,并增强他们的习作能力,是当前我作文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中,我积累了这样几条经验,和大家探讨。一、激发习作兴趣,消除"怕作文"的心理,培养"爱作文"的情感情动而辞发。写作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与情感功能有着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都害怕作文,但究竟如何怕,为何害怕,怕在何处?通过一次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读书进行积累,通过观察感受多彩的生活,通过分层训练让好学生体会作文的乐趣,让后进生树立作文的信心,消除畏难心理。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以及认识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据调查表明:一大部分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有怕写作文的心理。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让学生走出作文困境的途径和方法。一、消除害怕心理,培养写作兴趣学生害怕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作文的要义,把作文与生活隔离开。文章的源泉是丰富多彩的现  相似文献   

5.
满足孩子的习作需求,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望,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万千世界,让孩子说出想说的话,准确抒发自己胸中之意、之情,真正让孩子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进而喜欢作文,找回儿童习作应有的本色,努力实现习作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习作心理,顺应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那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开辟这条“绿色通道”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在开放型的活动中挑拣——解除“写什么”的心理障碍许多孩子一提起作文便发怵、害怕,孩子对作文的害怕并不在作文技巧上,而在于无内容可写。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他们觉得有东西可写呢?1.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组织《春》的习作课,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说春;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春的古诗,通过…  相似文献   

7.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既重要又有困难的任务.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耗时很多却收效甚微,学生怕写、教师怕教.有的学生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认为写好作文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不错,事情叙述也生动有序,可一提笔就往往写不出什么了;有的学生好不容易"挤"出一篇作文,却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更可怕的是,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板板正正、套路顽固,完全没有半点儿童的纯真与意趣.我们的写作教学如何有一个面向生活、参与生活的突破,值得思索.  相似文献   

8.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多年未消,学生从小就习惯于“不会作文、只会作假”,致使“作文育人”的目标远未实现。有识之士提出作文必须“淡化文体、注重内容”,让学生少些束缚,多些自主。实践表明,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可以说,“向生活回归、从生活学作文”已成为当前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笔者现拟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一、剪切“课余生活”。“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对学生的“八小时以外”过分“担扰”,有时真没必要。生活中无穷无尽的各…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呢?”一次又一次的追问,让人感到越来越困惑,大有“台上磨破皮,台下难动笔”之感.习作教学似乎成了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结.针对习作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内容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了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觉得有东西可写,笔者经常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十多年,听学生唠叨最多的就是怕写作文,这也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如何克服孩子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害怕写作的心理,这是语文习作教学的难点,也是突破点。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写作是何等的重要。于是,我开始了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实践体验、采取多元评价、激励成功等方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思考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常听有的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写。”还有的学生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虽然交上了作文,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应从生活中多汲取素材,让习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2.
说真话、抒真情是我们长期习作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为使学生能说真话、抒真情,作了许多探索和研究。放眼学生的习作,说一些套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的现象大有人在。让人看后并不被所感动。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鼓励学生感受生活。积极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真正使学生敞开心扉,说出心理话,抒发出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欧艺 《辅导员》2011,(12):60
传统的作文课侧重学生作文能力的操练,目的直指考试作文,学生长期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相脱节的课堂中,对写作产生害怕、厌倦甚至觉得作文是恐怖的事。这样的作文指导课枯燥乏味,学生上得烦,老师上得累,实效低,学生很难在一两节指导课上,写出优质的作文。针对这一情况,我开展了一系列习作活动课的教学尝试。作文从生活中来。我认为所谓"体验性习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5.
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新大纲” )指出,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练笔。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善于启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心理开放,让学生乐意去练,自觉自愿地写,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一、让学生自觉自愿去练习写作   小学生对写作文有这样一种现象:无话可说——怕,假话连篇——编,东拼西凑——抄,华而不实——空。突出的特点是被动而作。新大纲对习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教师从题目、内容到教学要求,从指…  相似文献   

16.
<正>作文教学应重视生活,从生活出发,感悟生活,用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而现实中,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畏难心理。针对这一心理,我们不妨从分析学生的作文心理及状态入手,改善教学,扬快乐作文之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快乐"自得",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在作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实践和探索:一、快乐之"作文前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最令我痛心的事莫过于学生的作文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得有板有眼,语言车载船装,一轮到学生写作,要么不愿意写;要么无话可写;要么假话连篇。这使我陷入了沉思,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如何让学生变得有话可写,如何让学生写自己最深、最真的生活?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看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草船借箭》。在读置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课文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十分热烈。有的学生说喜欢诸葛亮,因为他神机妙算;有的学生说喜欢鲁肃,因为他忠厚诚信。就在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喜欢周瑜,教者此时并没有慌乱,而是眼前一亮,抓住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机会,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似文献   

19.
肖梅:或许是现代社会强调进取,优胜劣汰的缘故,父母对孩子胆小总感特别不安。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初生牛犊不畏虎”,看到比自己还高的狗也敢去摸;而有的孩子看到鸡毛掸子,就吓得大哭。可见胆小害怕心理,是有一定的先天性格差距的。但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左右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有人一辈子怕这怕那不能摆脱胆怯;有人学会处理胆小害怕的情绪,进而克服这一弱点。面对孩子表现出的害怕、胆小情绪,本期将有6位父母的经验,与你分享。  相似文献   

20.
“学生主体性”这一观念虽然逐步被教师们认识、接受,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但多数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究其原因是:也想让自己课堂上有耐心地听学生们自由谈论,但怕学生不着边际会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也想让自己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写出心中所想,但怕这样的答案不能得到改卷老师的认同,从而影响了自己班级的平均分;也想让自己亲近学生,但怕这样失去了师道尊严,影响了课堂纪律。其实这种想法是多余的,许多的教育实践已证明“学生是主体”的正确性,我在这几年的时问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提出以与广大同行交流,如能稍稍解除一些老师的心病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