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辰鱼作为推动昆腔大变革的关键曲家,其散曲集《江东白苎》的曲唱方式继承魏良辅以字声行腔的方法,使昆腔舒缓缅邈的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浣纱记》积累了丰富的作曲经验。《浣纱记》发扬昆腔新曲曲风、开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手法,第一次真正为昆剧演出打开了新局面。总之,梁辰鱼的昆曲创作为昆剧最终风靡于明清两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历来对孟称舜戏曲创作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代表作《娇红记》。从文学、思想、时代等多角度诠释《娇红记》传奇成了研究孟称舜戏曲作品的热点,由于孟称舜的戏曲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因此仅对《娇红记》传奇进行单一的研究并不能全面客观地揭示孟称舜的创作思想。文章试图把孟称舜的五种爱情剧联系起来分析考察,揭示孟称舜爱情剧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创作了十九个剧本,除《甘愿做炮灰》这一个现代剧和两个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剧本外,其余的都是历史剧。创作历史剧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曾这样明白地说出自已的意图:“我要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这使人们自然地想起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宏论: “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也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说过的那样:元剧都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已之块垒”。由此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赛金花》是夏衍的第一个多幕剧,也是他所创作的剧本中遭受磨难最多、最复杂的一剧。自从一九三六年发表以来,四十余年,或毁或誉,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公论,遂使《赛金花》一剧的评价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难点之一。夏衍在《历史与讽喻》一文中,把他写作《赛金花》一剧的意图和盘托出。他说:“去年深秋,我在北国的一个危城里面困处了两个月之久,在当时的那种急迫惶遽,可也点缀了  相似文献   

6.
沫若和阳翰笙为川籍重要剧作家。论文选取二人于抗战时分别创作的“战国史剧”代表作《屈原》,和“天国史剧”代表作《天国春秋》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人的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历史观、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评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剧的创始人。在他创作的三十七部剧本中,历史剧竟有十部之多,即《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①。十部中《亨利八世》以外的九部都是在他创作的第一时期写成的。在世界文学史中,象莎士比亚这样致力于历史剧创作,并  相似文献   

8.
1959年,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蔡》剧问世以来,论家踊跃评说,褒贬誉毁参半,意见分歧很大。其中对于《蔡》剧的主题,争议尤为激烈,甚至各持一端,互难相容。今年《蔡》剧问世已经40周年,我国改革开放也已历时20周年.过去的若干问题在时间老人面前都得到了解决,但是,《蔡》剧的主题争议还将继续。因此,对这个问题还有研讨的必要。本文就此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以表示对郭老创作《蔡》剧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妙思泉涌,奔赴笔下”,这是郭沫若同志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里所作的自述,同时也道出了他创作历史剧的共同现象.他的历史剧,下笔最快的要算《蔡文姬》,一九五九年二月初,只用一星期时间就写出了初稿. 然而这个写得最快的剧本恰恰是他从酝酿到写成历时最长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中述说,他在一九二三年写了《卓文君》《王昭君》之后,准备接着写《蔡文姬》.由此可见,此剧的创作欲望,由现而隐,由隐复涌,前后达三十五年之久,在他的创作史上,冠于诸剧.  相似文献   

10.
清中叶杂剧作家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中的文人剧代表了其创作的特点。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宣泄苦闷、正道直行、休闲隐逸来分析他表达的情绪;一是从题材的加工改造和抒情化特点来分析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戏曲曲牌结构经历代发展在昆曲的昆腔中得以成熟完善,无论单曲牌结构还是整体性曲牌结构,其艺术成就及结构特点都被戏曲曲牌体的其它剧种以及后来形成的板腔体剧种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从实践上看,各国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出现在会计信息可靠性上。公司治理应用到会计方面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治理,提高其可靠性。通过阐述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公司内部治理问题的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的研究角度及其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明代青阳腔是在昆腔传奇体制日臻完善和成熟基础上的民间突围,体现了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立场。早期青阳腔多是艺人对宋元南戏的移植和改造,后来逐渐参与了对文人传奇的演唱,并与昆腔“平分天下”。青阳腔对昆腔的冲击在于对曲牌乐句的断分.造成曲牌连套体部分的错层和错位。而大量的“滚调”又迫使青阳腔对弦索的抵制,鼓、板、笛、锣一直伴随着青阳腔的伴奏。  相似文献   

14.
家班是昆曲有别于元杂剧和京剧的重要特征,明清两代士大夫普遍蓄养家伶的风气,推动了昆曲的普及和流行,同时也促进了昆曲文学剧本创作的繁荣,完善了昆曲舞台演出的体制和表演规范。从审美特征到舞台演出体制,昆曲的很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家班阶段的烙印。这种影响和痕迹主要表现在:尚雅的美学趣味及含蓄优美的演出风格;生旦戏、折子戏为主的舞台传统;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有别于明星制的以剧本为中心的角色制。  相似文献   

15.
闽剧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儒林”、“平讲”、“江湖”等三个同属弋阳腔(高腔)系统声腔剧种融合衍化的基础上,又吸收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变革发展的产物;闽剧作家发掘、整理和创作了一千五百多个剧目,产生了一批蜚声全国的传统题材的经典之作。政和四平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目前存在的最原始的剧种之一,被视为我国古老戏剧的“活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做好四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县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阳县北方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高阳县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豫剧是比京剧更古老的剧种。豫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革新。它在创新和提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间特色。同时,豫剧的编剧与演员,剧本文学与表演艺术,基本上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豫剧的剧本创作与表演艺术时刻不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独山县人民政府大力倡办花灯艺术节,推动了独山经济发展,促进了独山花灯艺术的传承。以举办花灯艺术节为龙头,已逐渐形成花灯艺术传承的政府引领、民间传承、学者研究、专家创作、专业演出的喜人态势。独山花灯传承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及时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完善民间文化自觉传承、文化局(馆)与花灯队团引领、基础教育参与及高校特色开课的传承体系,使独山花灯艺术之花焕发出应有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19.
婺剧传统剧中的"聊斋戏"虽然数量很少,且与《聊斋志异》中的原著相比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内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其艺术特色鲜明,令古典小说与地方戏曲的魅力相得益彰。因此,婺剧"聊斋戏"作品可以给当下的婺剧传承与繁荣,尤其是古装新剧创作以有益启示,如从古典小说中选择合适的原著进行创编,改编要突出婺剧的地方戏曲特色,主题内蕴要符合当代观众的接受需求等。  相似文献   

20.
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昆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对于粱氏生卒年及《浣纱记》的创作时间,学界存在争论。经考证,梁生于正德十五年庚辰(公元1520年1月-1521年2月),卒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2月~公元1593年2月);《浣纱记》创作于嘉靖末年,约公元1562-1566年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