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6 毫秒
1.
王莉 《教育艺术》2000,(2):14-15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社会伴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改造的过程而发展与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用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去观察、感觉世界;以美的标准去度量、检查世界;按美的规律去创造世界。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马克思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审美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政工干部也不例外,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融入审美,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去,在满足人们审美…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但“美的规律”不是“自在”地存在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于那里等待人去发现的实体,而是人在改造世界、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建构的“规律”,“两个尺度”都不是客体(物)的尺度,而是主体人的尺度,因为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把“物种的尺度”转化为人的尺度,即根据“内在尺度”去创造。  相似文献   

3.
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产品的占有者、设计者自由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劳动者由于人类不可能被彻底压抑和根除的创造本性从而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积累和日益丰富,劳动者也会渐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之间是交错多维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既生产丑同时又创造了美;异化劳动对美的创造有消极作用;以分工形式存在的异化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的创造。异化劳动是一个必经的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积极创造条件去降低异化的程度,从而在劳动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并最终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的极大进步,实现异化的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在论述人具有自由自觉的物种特性时,把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加以比较,提出了“美的规律”问题: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相似文献   

5.
人的本质在于创造。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美学观奠定了教学艺术的科学基础,指明了教学艺术内在的本质在于符合目的性和符合规律性的创造性。根据这些原理,我们认为,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有了良好的言语和思维等认知心理,就  相似文献   

6.
人在“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在“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的、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究竟以什么为标志?衡量儿童(或个体)审美心理发展有三个标志,即审美态度的发展,审美趣味的发展和变化,审美感兴力的提高。一句话,就是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协调发展。一、审美心理结构发展三个标志的涵义(一)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8.
<正>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他的《1841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来的。在比较了人与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后,马克思写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类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由此美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美的规律”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语文教师也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加强美学修养,应是语文教师自身建设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异化劳动问题时,把人和动物的类生活做了多方面的对比,从中引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命题: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此”一词表明,美的规律和“种的尺度”、“内在尺度”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认识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体、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创造着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成员能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使其能真 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积极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审美教 育,就是要通过人的审美实践,“生产”出懂得美的规律,并能自由创造美的“主体” 以丰富人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不断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陶养人的情操,净化 人的心灵,使其成为会欣赏美、积极创造美的崭新主体。  相似文献   

13.
美与爱是人类情感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人类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而美也是人类通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运用自身掌握的真知,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结果。马克思很早也明确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而且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这是马克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石,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必须坚持以美育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正> 美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并不是美学专著,但其中有些论述却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生产的规律。例如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尝美的公众。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上述论述表明,一切生产都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即根据对象的“内在标准”制造产品的。不承认这一普遍性,就会抹杀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在美学史上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命题。文章美是文章作者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建造、美的理想自觉追求、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审美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中,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格,即能动地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然而,作为哲学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它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它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其中也必须包括有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容,即现实美的创造论,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论述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观点,就是提出了依据美的标准来改造客观世界的问题。在一八四五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唯有在艺术和美育的影响下,继之以实践性的创造活动,使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创造出新的现实美,并在此观赏自己本质力量的体现,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实用和审美需求;同时,也只有在人类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不仅在物,更在于人,即应该用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美的自身。审美教育引导人们体验美的感受,认识美的实质,树立美的理想,追求美的创造,从而形成美的人格,体现了美的规律。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仅仅是指增加一些唱歌、跳舞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更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才。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既然美育如此重要,我们就应对美育的特性加以科学的研究,作出确切的说明,为在基础教育、师范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实施美育提供借鉴。本文试就美育的主要特性谈一些肤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形象性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  相似文献   

19.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艺术哲学,把美与实践的关系,发展成为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把艺术本质论具体化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发展为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把“美的规律”发展为“典型化”原则。并从美根源的实践性决定文艺必须以社会生活为源泉,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要求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就是要求将普通生活典型化三个方面,显示了毛泽东艺术本质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底蕴,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