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谒诗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期间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人创作干谒诗的动机、干谒诗的内容结构、干谒诗对杜甫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探究干谒诗中的隐含意蕴,有助于我们对干谒诗的理解以及对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19):189-191
本文追溯干谒行为的历史和其在唐代蔚然成风的原因,阐释了干谒行为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较为详细而客观地分析了干谒行为孕育了干谒诗的产生,干谒行卷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李白、孟浩然、杜甫干谒诗主题思想的分析,分别揭示干谒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及他们各自对功名所持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唐代干谒诗的功利性,以窥见唐代铨选人才的全貌。本文以对比方法揭示三位诗人干谒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三位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3.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4.
干谒诗是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的的一种方式。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在他的干谒诗中所构建的自我形象可以分为"天纵英才"、"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者"三类。  相似文献   

5.
韩蓉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102-104
六朝赠答诗大为兴盛,它的干谒功能也被凸显出来.在文人用以干谒的赠诗中,流露出深沉敏感的寒士心态.  相似文献   

6.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管理方式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乞食》诗作于晚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饥饿交迫的生活苦境,不是游戏之作,不存在政治寄托.《乞食》诗也不是干谒诗,陶渊明早年入仕不是干谒的结果.渊明为贫而仕,不堪吏职,称他通过干谒而进入仕途,是无根据的臆说.陶渊明饥而乞食,与僧徒的乞食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8.
"干谒"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就是求人之诗,又称为"温卷"、"行卷"。它是指应考的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或得到社会名  相似文献   

9.
干谒就是“有所求而请见”.干谒权贵这一行为在唐代尤为常见,为文人志士提供了进入仕途的终南捷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诗歌佳作.本文通过对唐代干谒诗的解读,剖析此中展现的多种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主旨,多解作干谒求进或表现隐者内心矛盾。而从洞庭母题所包含的秋、送别等涵义,“临渊羡鱼”之典下句“退而结网”的比拟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谦恭、平和、阁大的盛唐隐者情怀的诗,干谒与矛盾都非确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考察李白的干谒行迹入手,归结出三个比较集中的时期:年轻在蜀中时期,隐居安陆到二入长安前期,晚年安史之乱前期到流放夜郎时期。从中看李白一生干谒的原因,从而得出李白的干谒诗在自喻和结尾上的特点,以及李白在精神上平交王侯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王林玉 《语文知识》2006,(11):13-13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而写给权贵名流的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相似文献   

13.
干谒是古代文人为增加入仕希望,向权贵引荐自己的一种活动。至唐时,随着科举制的兴起蔚然成风。其本质上与现代职场自荐求职相类,故而在自荐求职方面,唐人的干谒诗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妙笔生花,别具一格,用语把握分寸,求变求新;其次,才调无轮,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勇于露才扬己;最后,要拘容敛态,谦卑有法。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以下简称《望》)与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以下简称《上》)是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添篇目,一诗一文,都是“干谒”(乞求仕宦)的文字,但都不露“干谒”的俗相,特别是在结构行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从动机背景看起笔。《望》诗由“八月湖水平”的“湖水”为突破口;《上》文以“辙生好为文”,然后提出文与“气”的关系:“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以此起笔,起势突兀,立意不凡。两篇均在开头避免  相似文献   

15.
张际亮目睹清王朝的腐败,较早提出变法主张。在禁烟反侵略问题上,态度坚决,识在机先。诗作爱国思想强烈。鸦片战争时期的作品,抨击投降派、揭露侵略者,强调不分汉满,共同对敌,包含着反抗外来侵略的时代新因素。论诗崇尚“志士之诗”,批评以诗为考订、以诗作干谒,做诗以奇字险韵为工的不良风气,当时起着转变诗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宋干谒之风盛行的原因主要有:高压政治、名流印可、享乐之风。干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交情世态的常见行为,梳理和阐述干谒与文学之间深层复杂的内在联系,揭示南宋时期的文化原生状态,是全面、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如何表现人的价值、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人的形象、人生意义、人际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诸家文选并不见选的杜甫两诗《官定后戏赠》与《去吴行》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们都抒发了作者十年长安干谒求进,欲图致君尧舜而不得,却被除授微贱之职时愤慨的自嘲。  相似文献   

18.
《声中诗》是清代康熙常州诗人徐锡我的诗集。此集一直藏于宗室弘晓的藏书楼中,故而知之者甚少。此集诗作在内容上,较多记录了其游历、交游、干谒与情感;在风格上展现出明显的唐音风貌;在认识意义上,是清代盛世偃蹇寒士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9.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20.
干谒之风在唐代的盛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及士人的心理风貌有密切关系。而相对于科场应试文来说,唐代干谒文章又表现出了复杂多样的特点。本文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