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是一个强大的日常生活世界。它严重影响了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的教育要有“文化自觉”精神,在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实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教育,而不是“回归生活世界”。超越不是简单的脱离,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生活世界,追求更完关的理想生活。  相似文献   

3.
王素玲 《文教资料》2011,(20):73-76
理性的超越性在哲学脱胎于神话的过程中已经初露端倪,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疑问,置换为对神的言说;把现存经验世界的起源,追溯到超验的创世神及其世界。理性的超越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超越,它以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划分为前提,具有二维的指向性,一是对现实生活否定与变革的"批判意识",二是对未来生活重建与构造的"自由意向"。马克思实现了从理性的精神超越到实践的历史超越,使理论批判真正成为了现实的批判;在构建未来生活的向度时,走出了抽象思维领域的困境,敞开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6.
1.人生活在世界中,这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根本事实。世界是什么?它根本不是“什么”。世界不是单纯的诸存在者,不是可数或不可数的现存事物之单纯聚积,而是对现实的诸存在者的超越。只有人能作这种超越,所以只有人才可能“有”世界。世界包罗万象,涵酝时空,生意盎然,寓于生意的世界是“活的世界”,活的世界孕育着诗意。只有人“有”“世界”,只有人才能秉承、领受世界的诗意,在无限的“世界的诗意”中展开诗意生活与人生。  相似文献   

7.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8.
美国梦的失落与追寻——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主题变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情结,对于美国文学来说,这个情结就是“美国梦”。纵观20世纪的美国文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经久不绝的主旋律,这就是对美国梦的沉重失落感和魂牵梦绕的执着追求,如梅勒和阿尔比便径直以“美国梦”为自己的作品题写书名。一般说来,文学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世界与现实是对立的(尽管它本质上源于现实),它通常总是用以寄托现实世界所不允许或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此弗洛伊德把文学创作看作与“白日梦”相类同的现象。但“美国梦”并不是一般的超越现实的梦想,而是贯穿美国历史,最能体现美国生活方式和国民精神的理  相似文献   

9.
信仰的本质是人类基于实践基础的一种自我超越。它虽然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但却并不是精神冥思的产物,而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因而它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内蕴,即蕴涵并展示着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非理性与理性等诸多关系对子。其结构呈现为诸多关系对子的适度张力状态。这种张力使信仰这种独特的超越成为一种人的植根于现实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哲学上是实现了对以往哲学的超越,还是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实现了对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建立了“超越”哲学。马克思的“超越”哲学,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结合二者又高于二者的真理。这种观点认为,自恩格斯、列宁以来,人们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  相似文献   

11.
德性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但现实生活总在变化,在变化的世界中,人如何进行德性教育呢?身在"触屏时代"的我们,面对即将而来的"大数据时代",应该认识到技术并不总与德性格格不入,它可以服务于德性教育和幸福生活的获得。因而,当下的德性教育应当需要树立德性与大数据和谐共存的意识,培养人合德性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人利用新技术为德性的实现的服务能力,从而使人们在大数据时代中能过上有德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启发我们: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向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还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话题,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从历史上看,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混沌统一到后来的相互分离而又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从现实来看,要克服现存的道德教育的弊端,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客观真实的生活世界,并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成性思维来展开与运行。一方面,现实生活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成性、真实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等;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又引领现实生活,赋予现实生活以超越性和崇高性。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在原初状态上是合而为一、完全融合的,它后来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的学科化、知识化和工具化。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是当代学科综合化、道德教育情感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回归生活并不是要与现实生活重新完全融合、浑然一体,而是要在回归中超越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双向互动性:生活世界构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背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构。道德教育应回归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充斥价值冲突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人学视野下,道德是人的道德,生活也是人的生活,德育不仅应该回归生活,更应回归人。“人”不是抽象的道德主体,“生活”也不是抽象的道德母体,道德更不是所谓的“德育内容”。相反,三者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人即人的境况;人的境况即人的生活境况;人的生活境况即人的道德境况。德育不应只是传授道德知识的“知性德育”,也不应只是提供可能生活的“生活德育”。我们应改变这种“给予性德育”思维,让人了解人自身的真实境况,从而严肃地进行道德抉择。  相似文献   

18.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为基础,赋予了“关怀”独特的伦理道德内涵,强调以“关怀”为导向的道德教育目标,主张学校应以“关怀”为主题组织教育内容,提出了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高校德育的启示为:以“关怀”为核心,重新定位高校的德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增进师生理解,构建彼此关心的师生关系;关注教师生存现状,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辛斌 《怀化师专学报》2008,(12):135-137
在实践中由于长期德育政治化和对道德个体价值的忽视,以致当前德育行为在人们所谓的“平民德育”、“底线德育”的大力提倡下,德育呈现卑下和庸俗的特征。从我国社会历史现状、传统的道德实践和学生身心特点来分析,重视德育的崇高性和超越性都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