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家庭因素为监护人(或单亲)的教养方式、家庭缺失和家庭环境因素、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父母外出类型、外出时间、回家频率等因素,最后从研究结论和实践干预方面提出:建议单亲监护,留守儿童表现出的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不是他们特有的,应注重留守儿童发展性的研究和辍学留守儿童的研究.当然,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家庭因素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湖南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参与现状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状况,有效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建模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存在源动力不足、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时间总体偏少、体育锻炼成效低下等现实问题.制约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学业(家务)占用时间较多、场地器材限制、缺乏健身指导等;内在因素主要是体育兴趣不高、参与其它活动较多、健康意识淡薄、自身健康认知差等.对策: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水平,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发挥村委会对留守儿童的体育组织功能,加强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通过对广东省内10所大学140位具有农村留守经历的00后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调查,探究农村留守经历对00后大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产生的影响。留守期间监护人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正确的亲子沟通方式、校园人际关系的困扰、监护职责的缺失、社会扶持力度不足等都对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亲子关系造成了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改善留守大学生与父母亲子关系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校适应是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取得学业成功的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对国内有关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较差,主要表现为学业适应水平低、人际适应状况不佳;(2)影响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内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依恋、自我概念等,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3)目前针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音乐干预、绘画干预等.进一步开展学校适应不同层面的针对性研究、明确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综合影响机制、提高干预措施的多元化和针对性、重视研究结果间的分歧等是今后国内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研究的可选择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介绍农村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留守幼儿形成的原因和留守幼儿的性格特点,指出政府和民办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关注,并提出教育留守幼儿的若干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凸现.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监护质量方面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本文针对留守学生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地方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学校要将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家庭要强化对留守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的特征,剖析了制约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立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登记卡等建议,为促进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健康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政府、学校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政策、措施上的不力和缺失,出现了“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或者偏颇,家庭教育布置任务方式的随意化,家庭教育内容的生产、生活化和宗教化等问题,随之引发了“留守儿童”学业失败、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学校应该采取联合行动,积极消除留守儿童家长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和内容,以解决民族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因不良家教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造就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从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所陷入的困境入手,结合造成这些困境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找适当的解决策略,旨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优质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曲阜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调查工具,对曲阜市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年级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抚养人的不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同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曲阜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抚养人的不同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状况,探索留守儿童带养人的健康意识、态度和行为对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芜湖市选取2所公立学校的7~12岁留守儿童723名,对其带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儿童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采用WHO 2007年的年龄别身高和年龄别BMI筛查标准评定营养不良状况。 结果: 7~12岁留守儿童检出营养不良者451人,占62.38%。男生营养不良发生率58.91%,低于女生6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12岁各年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6.49%、66.32%、59.83%、68.53%、60.95%和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8,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年龄、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对饮食结构调整的态度、每周运动频率、每周让小孩出去玩的时间是影响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因素。结论: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年龄、父母亲职业,带养人对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对饮食结构调整的认识、每周运动频率、让小孩出去玩的时间是影响留守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涌入了城市,这使得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在身心发展上与一般儿童具有显著差异,父母在陪伴上的缺失对留守儿童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还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为了实现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必须在把握留守儿童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留守儿童理智情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中国青少年理智情感问卷》对342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的道德情感显著低于全国常模,且各因子发展不均衡,其中成就感最高,探究感最低;(2)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3)留守儿童理智情感受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抚养人的影响;(4)留守儿童道德情感随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业自评的上升而上升。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策也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本文首先阐述了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态所需的基本要素,然后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政府)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探讨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帮扶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和义务教育公平的角度,运用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新乡、焦作两地区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法、个案研究、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调查,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行为状况,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体育行为的因素。研究结果:1)得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太高;项目多为民族传统项目或游戏;不愿参加集体性活动,多参加3人以下的活动或独自玩耍,其中利弊兼有;部分留守儿童在体育活动巾有捣乱、破坏和暴力行为。2)得出影响留守儿童体育状况的因素:监护人重养不重教,怕有危险担不起责任;受班主任的影响大,受体育教师的影响不太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体育教师和监护人进行培训,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教学,学校应配备有专门负责留守儿童教师,辅导他们的学习、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体育档案,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领导、组织和检查,保证课外体育锻炼质量。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和长处,在人力与智力等方面提供帮助。建议政府部门组建城乡教师定期交流,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逐渐使农村教育更加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范娟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6):107-112
以太行山区留守儿童为对象,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太行山区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制度、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亲子长期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对取自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837名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进行自尊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父母双方均在家或有一方在家的儿童组其自尊水平要明显地高于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儿童。对于五年级和高一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时其所处的年龄段对其自尊水平有重要影响。所有年级的留守儿童,父母和他们的联系频次对其自尊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即父母与儿童联系越多,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结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自尊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与父母分离时,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自尊水平越低;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经常性的通讯联系会提高其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以阜阳市部分农村留守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观察、入户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当前农村留守幼儿身心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现状。发现该地区留守幼儿存在如下问题:家庭教育缺乏、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有限、亲情关爱缺失、存在安全问题隐患。深入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尝试从家庭、学校、政府等维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留守老年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独特现象,老年人无法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进程,而在农村经济建设里又因为体质的原因而处于尴尬境地,对留守老年人的关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经济建设人性化的体现,从体育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两个角度考虑留守老年人状况,既有对身体又有对心理的强调,从内外双向角度来提高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反映出对家庭的需求,教育应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对家庭理解的特点,在提供充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支持,促进其健康成长。研究采用词语联想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根据科学的标准对理解的维度和深度进行量化,并与农村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农村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特点是:家庭意识传统,家庭情感需求强烈,对家庭冲突敏感,对家庭应对困难的能力及方式感受深刻,并存在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