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汉语表持续貌助词“着”是由表示“附着”义的动词演变虚化而来,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点:1、“V著”在东汉已有之.V与“著”构成表示动作和结果的复合动词,“著”表结果,大都与“附着”义有关;2、南北朝时期,“V著”由表示与“附着”义有关的动作结果,发展为表示一般性的动作结果,其主要形式是“V著十处所(记为Loc.)”;3、“V著+Loc.”最早见于六朝文献.在六朝时期,“V著+Loc.”比“V在+Loc.”明显占优势;  相似文献   

3.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4.
“V1来V2去”短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V1来V2去”短语的语法意义,认为它表示相关动作的多次重复或持续。此意义是由趋向动词“来、去”词汇意义的虚化实现的,不过,“来、去”的虚化程度视动词的类型、意义而有别。“V1来V2去”短语对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只有表示可持续、重复义的动作动词、心理动词能出现在结构中。此外,本还讨论了“V1来V2去”短语的句法功能及限制条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5.
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词,主要表示动作的位移。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常用作补语。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V起来"结构展开。首先,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法,考察该结构中"起来"的意义从表趋向意义到表时体意义的虚化过程,然后,从认知、韵律、"有界"性等角度讨论虚化程度不同的"起来"与宾语共现时的语序问题,分析并存的三种格式的各自形成机制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琪 《文教资料》2014,(3):10-12
介词“朝、向、往”在句法功能、语义特征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都能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状语,表示方向处所义;“向”和“往”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做补语,而“朝”则不能;“~J+Np”和“朝+Np”可以表示对象义,而“往+Np”则不能。上述差异与“朝、向、往”在语法化进程中的发展密切相关,词义的不断虚化符合人类认知世界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的顺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怀宁方言中动词词尾“着”字的分析,得出“着”字的三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的进行;表示性状的持续;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时,“着”字后可接结果补语、时量或动量补语,并可表一定的趋向义。  相似文献   

8.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主要指一个普通实词逐渐失去独立性演变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其中词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变是汉语实词语法化的两个基本条件.“得”在词义演变上经历了由具体动作义到抽象的实现、得逞义,再到表可能义,直至意义完全虚化等一系列过程;在句法上经历了由作谓语中心的核心动词或次要动词,到作状语的助动词,以及演化为一个结构助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上”用在动词后,可以表示趋向义。也可表示继续义。不同义“V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后接宾语、能否扩展、能否拆开、“V上”中的“上”能否用“下、起来”等替换。  相似文献   

11.
说“得”     
“得”,甲骨文作,像手执贝形,表示“得到”“获得”之意,金文、小篆则在甲骨文“得”的基础上,添加“厅”符,表示是一种动作行为。(说文解字)以为是从叶寻声的形声字。在古代汉语中,“得”是个动词,主要表示“得到”“获得”,或表示情况允许,“能、能够”等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得”多虚化为结构助词,有时充当一个构词的虚语素。正确把握“得”在现代汉语具体语境中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现代汉语语法时,为了方便学生区分定状补这三种句子成分,常常说:“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  相似文献   

12.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13.
按照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区别把"V下+宾"这一格式中的"下"分为表趋向意义的"下1"和表动作状态义的"下2"。从语法意义看,"下2"已经具备和时态助词"了"相似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本文把它看做"准时态助词"或"时态标记词"。本文从"有界""无界"理论出发,分析了"V下2+宾"结构中"下2"和数量短语或其他完句成分的共现,并发现"下2"和"了"有相似的语法作用:即使无界动作有界化。  相似文献   

14.
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句末助词“在”的意义及分布类型作出概括,认为它兼有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时体意义以及肯定的语气意义。同时,联系中古及近代汉语,对其来源进行分析,认为它是由存在动词“在”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5.
名助词“的”与“的”字短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名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名助词“的”是专指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的助词。这种由“的”和它前面的实词性词语构成的“的”字短语,在结构形式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省略了中心语。“的”作为使整个语法单位名词化的标志,同前面的词语结合稳定,不能省去。 在意义上,它用对事物的修饰和限定来表示事物本身。它所指称的事物有较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17.
讨论“向+NP+VP”和“V+向+NP”这两种格式在VP、NP、动词后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介词“向”后的动态助词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布依语中的k(me)33是一个多功能词.在句子中可以作动词、助动词、词头、体标记k(me)33后跟一个表动作义动词作谓词中心时,k(me)33成为动词词头,意义开始虚化;跟在动词后充结构助词或成为体标记,具有功能词的特征,意义虚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布依语中的km↑δ^33是一个多功能词。在句子中可以作动词、助动词、词头、体标记km↑δ^33后跟一个表动作义动词作谓词中心时。km↑δ^33成为动词词头,意义开始虚化;跟在动词后充结构助词或成为体标记,具有功能词的特征,意义虚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捉”在南通话中主要用作动词,词义丰富,常带表受事、结果、原因、方式的宾语;同时,在“捉+O1+V+02”或“提+O+V”结构中,当“捉”的动词性特征减弱、语义虚化时,可以介引后面动词的借助工具、支配对象、施事主体、方位处所等,用作表工具义、处置义、致使义、处所义的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