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歌的代表作,在诗歌情境、主题内容、意象选择、角色安排、诗歌基调、诗歌背景等方面均包含了对比的手法,众多对比因素的运用使这首诗歌成为一个由多重对比交叉、重叠构成的复合体,使有限的语言素材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扩展性,从而使诗歌具有更大的艺术张力,堪称中国现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伤情绪,在创作上运用恍惚迷离的意象、别出心裁的意象组合以及大量的用典等手法,创造出具有朦胧多义美的无题诗,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唐代李贺与李商隐的"登仙"类诗歌,运用通感手法为"登仙"主题服务,可以引用通感理论来分析其具体艺术特色。另外,二李最大的不同在于是否愿意融入宗教核心。李贺宁可以艺术通感技法来"创造"一个生动活脱的仙境,也不愿深入宗教核心,这是他与义山最大的不同。而"登仙"对李贺而言是一种摹幻及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义山而则为力图实践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4.
从诗歌理论角度而言,通感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历朝历代诗歌作品,都一定程度运用了通感创作手法。至中唐时李贺的"讽刺帝王求仙"类诗歌,完美运用通感手法为"讽刺"主题服务,其中以《瑶华乐》、《金铜仙人辞汉歌》、《秦王饮酒》、《拂舞歌辞》为代表,因运用通感手法浑融有道而具有超现实意味,蕴含了李贺诗歌创作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5.
对比手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运用可归结为五种类型:故事情节对比、前后态度对比、夫妇性格对比、老少灵魂对比、自然环境对比.文章指出,由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使得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世态百相.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论观点对诗歌中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诗歌中元素、系统和环境间的三组关系的探讨,阐述蒙太奇在诗歌中的运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暗示来识读生活、描摹生活、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诗歌意象意境的多义与朦胧。李商隐生活时代的灰暗,让他在尴尬中不断追求自我,探索诗歌的真谛,诞生出延绵不绝的艺术创造力,并使诗人常用病态的手法来绘画一幅幅诗歌景象。  相似文献   

8.
作为晚唐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的诗歌大家,李商隐创作了为数众多的咏史诗,其中以七律和七绝居多,尤以七绝为多。李商隐的咏史七绝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艺术上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叙事独特,其创新性的叙事时空尤为值得深入研究,对其叙事时空核心要素意象和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特点及作用的研究,有助于对诗歌内涵和叙事特点的理解。研究发现,各类意象的使用增加了叙事时空的多变性、多样性,并有助于展现人物性格特征;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颠覆了叙事在时空上的线性模式,从独到的角度呈现人物心理和诗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笔者从《无题》诗思想内容的复杂性、艺术特色的鲜明性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等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了李商隐何以不能成为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的原因。这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语篇分为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诗歌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书面语篇中的一种,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现代诗歌尤其明显。而正是这种独特性使读者阅读英语诗歌时倍感艰难。造成这一独特性的原因之一便是诗人们乐于运用各种奇特的衔接手法。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诗歌中的衔接手法,探讨英语诗歌的衔接特点,提出阅读英语诗歌的几点建议,试帮助读者减轻英语诗歌阅读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江奈生.斯威夫特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其写作特点以讽刺手法的大量熟练运用而闻名。但在其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运用得较出色的写作手法还有对比。通过对比,作品完成了人物自身性格之间的转换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角色替换。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新派诗,指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在诗坛上出现的一些表现力极强的诗歌.这些诗歌,突破了传统新诗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标准,一反传统新诗反映生活注重模仿的再现手法.而采取了象征、变形、艺术通感等具有再创造功能的,以表现为主的艺术手法.诗歌新,作者也新.这些诗歌的作者多为一些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诗人,如顾城、北岛、舒婷、吕贵品、王小妮、才树莲、骆耕野、江河、杨炼、叶延宾等人.他们是在文艺界  相似文献   

14.
晚唐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沦落的年代”,但从唐诗发展的复杂过程和丰富内容看,晚唐非但不能简单地视为诗歌趋于沦落或遭受厄运的阶段,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着积极的发展。这种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新诗派的产生。李商隐这位晚唐的知识分子,借其华丽的诗歌语句来表达他的用世意识及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象征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绘画、戏剧等方面的运用,论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象征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诗歌在中国现代白话新诗领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之所以受人瞩目,语言华美有度、诗情空灵、想象奇特、气质柔美自不必说,其娴熟的艺术技巧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善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从而使其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的审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诗歌在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理论倡导与约束下,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内容上形成了以颂歌和战歌为特色的当代形态,形式上,继承古典诗歌的整饬性和音乐性的艺术传统,学习民间民歌的叙事化方式,语言上追求大众化、口语化。最终形成十七年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燕台》四首色泽凄艳、情调迷离。其诗用西方文论的术语来称,是一种客观的投影,是一种外观的形象,但又与作者的情意有相当的关联。要了解并把握其诗歌,必须先有一个与诗人接近的心灵,然后才可进入他的心灵的梦幻境界之中。李商隐的诗不可牵强比附,去做指实的说解。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的忧郁即其被抛在才志高超而肉身却委于现实泥淖的人生晕眩.由生态的凄苦到诗意的心灵孤寂,进而至深、至真、至切地体悟了宇宙人生的悲剧内蕴是李商隐忧郁的内在逻辑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忧郁弱化、淡化着诗人的理想与激情,因而具有一种精神落荒的特征.这种特征涵养着李商隐诗作的真味.  相似文献   

20.
在古诗中,因为作者想通过诗歌寄托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不便于通过题目直接显露出来,所以出现了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其中李商隐的无题诗无论从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特征方面都具有代表性,最受古诗评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