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观念和思维用于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增强实践意识,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文章以“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创设情境挖掘电容器的功能和结构特征,引领学生从直观的物理事实到形象的物理情境,建立抽象的物理概念,形成科学认知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2.
质量概念教学中,很少由“比较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通过梳理与质量相关的各种属性,发现质量朴素定义中的“物质”,指的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组成物质的种类,分析这种教学现状原因,再对各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中质量概念引入进行分类,尝试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具有物理概念本质的引入方法。  相似文献   

3.
电容器是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广泛的电子元件之一 ,通过“电容器、电容”一节的学习 ,学生应对电容器有比较确切的了解 .高中《物理》(必修本 )教材中该节的内容侧重于对电容器的认识和了解 ,对“电容器”和“电容”的定义较抽象 ,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难以建立起正确清晰的概念 .教师有必要对教材的内容进一步加工和延伸 ,使得教学效果更好 .为此 ,笔者在本节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组实验 ,充实了教学内容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弄清电容器基本性质教材对电容器的定义、电容器的性质只作了简要的说明 ,留给我们教师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电容器概念、基本构造及基本作用。 2 理解电容概念 ,掌握其定义式 ,能分析电容有关问题 ,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电容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和电容概念。     【教具】 学生电源J12 0 2— 1(直流 (12V)、演示电流电压表 (± 10 0mA)、电解电容器 (16V2 0 0 0 μF ,16V10 0 0 μF各一个 )、平行板电容器、纸介电容器及剖开的电容器芯子、单刀双掷电键及导线 (用电容器、电键、导线自制电容示教板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教…  相似文献   

5.
张冬来 《考试周刊》2013,(6):150-151
<正>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所有电气设备都要用到电容器,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此,教材首先讲解了电容器的功用,通过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二、学情分析学生没有接触过有关电容的问题,比较抽象,所以接受起来容易觉得生硬。因此,要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多增加一些实验来增强教学效果。三、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一、设计思想高中《物理》第二册 (必修加选修 )中“电容器的电容”一节的教学 ,难点是对电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没有现成的教学仪器用来完成实验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电容”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 ,笔者将演示“电磁振荡”的实验装置加以改进 ,通过演示实验 ,化抽象为形象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性 ,教学效果显著 .二、实验制作1 .将电容不同的几块电路板合成一块 ,电感线圈用导线短接 ,避免自感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使仪器简洁化 .2 .改原来的电容固定式为插拔式 ,以便多种数据加以比较 ,形成对比 .3 .…  相似文献   

7.
电容器电容的广义定义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电容器的电容概念,给出了电容器电容的广义定义和电容的一种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可简化电容器电容的计算.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积件式理念设计教具,改进教材中“电容器的电容”系列实验。该积件式教具可用于定量探究实验与演示实验,具有模块化、可拆卸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物理公式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搞好物理公式的教学 ,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物理规律 ,以及应用物理规律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物理公式教学中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 :1 .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涵义弄清物理公式中每个符号表示什么物理量 ,每个物理量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其内涵是什么 ,外延是什么 ,有哪些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 ,这个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 ,这都是学习物理公式的前提和基础 .2 .公式的性质( 1 )物理公式的分类物理公式分为物理量的定义式 ,物理量的决定式和一般联系式 .物理量的定义式 ,如电阻定义式 R=U/I,电场强度定义式 E=F/q;物理量的决定式 ,如电阻 R=ρ lS;平行板电容器电容 C=εS4πkd;一般联系式 ,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 VT=常量 ,机械能守恒表达式 .弄清公式属于哪一种类型 ,对于理解公式中物理量的因果关系 ,适用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定义式普遍适用 ,无须条件 ;决定式指出了物理量决定于什么因素 ,与这些因素是什么关系 ,公式中因果关系非常明确 ,对于理解该物理量的本质十分重要 .( 2 )因果性如牛顿第...  相似文献   

10.
初中物理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追求概念的严密,也不能把物理概念讲得失去科学性。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处理好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严格把握教学深度。下面谈谈对一些重要易混物理概念的教学处理。一、关于质量的教学。初中物理课本对质量的定义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这种定义的本质是把质量作为物质的量的量度。在初中阶段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不能讲“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也不能讲“质量与运动的关系”。二…  相似文献   

11.
冯兴国 《考试周刊》2010,(29):164-165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容器概念及作用。 2.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其定义C=QU,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4.知道公式C=εS4πkd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2.
王友生 《物理教师》2003,24(11):9-20
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量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所谓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物理量之“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用两个量之比,其比值若能表示一个新的物理内涵,而且它能反映客观事物新的性质或特征,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即新的物理量.如物质的密度、物体的加速度、导体的电阻、电容器的电容等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在研究物理问题中是常用的,也是我们学习物理时首先接触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3.
现行教材(必修、选修)将电容、电容器这部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入第二册和第三册,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整理于后。 一、应该怎样定义电容器的电容? 电容是表征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的物理量。第二册(必修)图1—8用两个盛水容器来类比电容器,将电容定义为:“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要的电量”;第三册(选修)则说:“电容器所带的电量与两极间电势差之比叫做电容”。两种定义法的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在物理教材中对电容器和电容的介绍都相当详细,包括如何定义电容和电容器。电容器和电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两个导体的组合,后者是描写该组合性质的物理量。在物理实验中,我们的重点就是测量电容器的电容量,合理使用电容器。习惯的测量方法是使用交流电桥,虽然精确,但很麻烦,交流电桥方法需要一对平衡  相似文献   

15.
电容这个概念并不难学。普通物理书上对孤立导体的电容、电容器的电容分别定义为: C=q/U C=q/(U_A-U_B)严格地说,构成电容器的A、B两导体应满足这样的条件,即A带 q电荷,另一个B应带-q电荷。用电力线来说明,即要求从A发出的电力线能全部终止在B上。图1所示的A、B两导体组成了理想的电容器。对于电容的涵义,普通物理书上认为它等于电压每升高一个单位时需要的电量(某些书上把它称为“容电”的本领),或由电容器的储能公式W_e=CU~2/2得出电容C是电容器储能本领大小的标志,这些论述无疑都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除“容电”、“储能”外,电容还反映了两导体间的静电联系——  相似文献   

16.
电路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电路教学中应讲透本质、提炼方法、加强演示,通过实验形成概念与规律。 1 讲透本质提炼方法 电路教学的首道难关是识别电路连接方式,教材给串联、并联下了定义: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方法叫串联。我认为“依次”的本质是电流没有分合,所以串联的特征是“电流无分无合”。把电路元件并列接在电路两点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电容器,首先要明确电容器的作用和电容的定义式C=Q/U,知道电容C虽然用比值UQ来定义,但电容的大小却与Q、U无关,是由电容  相似文献   

18.
高中《物理》中电容器的电容和电容器存储电荷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解,学生难于理解接受。笔者设计了一项综合实验——测量电容器的电容值,将抽象的电容、电荷量、电流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与测量操作过程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并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最基本、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物理规律,是透过物理现象挖掘其物理本质的一种描述。文章以“楞次定律”的教学为例,通过“创设情境、科学探究、理解规律和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的设计,挖掘学生形成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以期对物理规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学思维,是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之一.科学思维包含的要素较多,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助于准确理解物理现象,探索物理本质.本文首先分析科学思维能力的结构,然后以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为例,分别从“运用信息技术、凸显主体地位,创设趣味情境、促进深度思考,设计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发展,建构概念体系、掌握思维方法”等四个方面,探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