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夏琴琴 《科技风》2012,(19):195
中国古老的汉字元素在服饰图案设计中的的应用非常广泛。中国的许多设计作品中,有大量的例子向我们说明了一点:汉字的图案设计元素在工艺品设计、家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字体设计、乃至陶瓷设计中都出现了它的影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当我们单纯的从设计的角度去观察汉字与汉字图案发展的历史渊源时,你会发现古老的汉字符号元素对于服饰图案设计的再创意、再设计和再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宏涛 《中国科技纵横》2011,(9):286-286,308
当前,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元素引起了设计界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尊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理念越来越深入到设计思路当中。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合于工业设计中成为一个创新的渠道,中国传统元素因其独特的民族性、艺术性和亲和性,目前深受设计师的青睐,开始广泛的应用在产品设计中。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传承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基于传统文化的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和措施.通过将区域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双导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教育,遵循"传承—利用—发展—创新"的理念,构建民族地区设计学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抽象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大热点话题,但是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已经有了"大象无形"的理论,这就是先人在理论上最早对抽象艺术的描述了。抽象艺术是指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从中国古代陶瓷抽象元素的萌芽到宋代钧窑的"窑变"以及到现代抽象陶艺的发展,从古至今,以时间为线索,追寻抽象元素在陶瓷上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人们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味的追求西方潮流,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造。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Ⅵ设计相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宣传和推广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更可以重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推广开疆扩土,同时还可以激发Ⅵ设计者的设计灵感,提高Ⅵ设计者的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Ⅵ设计中的运用方法进行了逐一的论述,并且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Ⅵ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国Ⅵ设计的进一步发现。  相似文献   

6.
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其"民族性"主要取决于内容题材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品格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国动画角色造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在动画语言日趋国际化、通行化的情况下,如何吸取美日动画的经验,将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得使人喜爱并富有艺术特性,同时又能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理念等方面凸显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神韵。  相似文献   

7.
孙琳 《大众科技》2012,(5):262-264
文章阐述仿生学的诞生、仿生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中的仿生的应用.详细介绍仿生在旅游工艺品造型创意中的应用,得出运用仿生进行旅游工艺品的造型创意设计,可以加深产品的自然性、趣味性和环保性,从而更好地创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工艺品品牌.以达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人、自然、工艺品和谐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羊力超 《科教文汇》2010,(4):156-157,159
我们时常在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当今多元化的设计趋势下,中国设计正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也追上时尚的步伐,从设计理念、色彩搭配、材料选取,无不体现出“中国设计”的品位、传统的灵魂,以时尚的衣装之名让中式元素获得延续,世界流行趋势迎来新中式、后古典时代。而中国的文化精华恰恰是给予中式设计的养分。本文通过对当今中国设计中包含流行元素进行分析,阐述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设计的深远影响及继承还是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陶瓷艺术主要体现了艺术美、生活美和科学美,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因其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提高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意识,增强了人们对艺术精髓的领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得到了大众广泛的喜爱,中国陶瓷驰名天下,英语里用瓷器china代指中国China,即体现当年陶瓷文化的繁荣昌盛。陶瓷创作技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我国陶瓷艺术也在实现不断的创新,使其价值得到持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21,(9)
花丝工艺,是金银制作工作中较为精细的工艺之一,通常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以及各种宝石为原材料,通过设计成为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是华丽、细腻的古老工艺和时尚珠宝之间的冲击,代表着独特的审美艺术。当前,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进入快餐式文化之中,这项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着生存压力。现如今,正是文化生活高速发展的时期,花丝工艺应该抓住现代首饰设计这一契机,让花丝工艺为现代首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花丝这项传统工艺找到生存的方向。本文主要从花丝工艺的发展概况、花丝工艺在传承中面临的调整以及花丝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这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魏欣超 《科教文汇》2012,(11):165-166
玉文化是一个设计元素极为丰富的宝库,如果把它们的美,用在景观小品的形式表现上,将会有很大的开发前景。我们在景观教学中可以适量引入有关玉文化与景观小品结合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充满神秘性的文化体系,并在以后的设计中能更好地把握它,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有利于开发和再创造这些拥有民族特色的文脉。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11)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种类繁多,所代表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在古代便有许许多多将现下的衣物文物装饰与前代的文化元素相结合。而"饕餮"元素就是其中之一,"饕餮"跑车设计主要提取中国传统元素中古代神话传说的神兽元素与纹饰图案,添加现代设计感并与现代车型加以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有利于形成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室内设计风格。将传统室内设计划分为若干元素,室内陈设,装饰色彩,室内建筑材料,空间组织,灯光,通过分析基本元素的特点,与现代室内设计材料与方法相结合,营造出贯通古今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刘世平  王爱红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I0017-I0017
陶瓷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极具象征性意义的艺术品,对中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国用瓷器一般代表着在重大国际会议和宴会中,用以招待外国元首或是作为国礼赠予外宾的瓷器总称,它不仅表示了对外国元首的极大尊重,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象征,所以国宴用瓷的视觉建构和形象表征通常蕴含着独特的设计要点和深刻内涵。笔者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9ZD24)的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究》一书进行深入阅读与研究,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我国传统陶瓷的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从而由此展开对国宴用瓷视觉形象的进一步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招贴艺术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民族元素的发掘与利用,中国设计与西方设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等问题,体现出对中国设计定位的深入思考。本文就水墨元素引入到当今文化招贴设计中,在视觉效果和表现技法上对文化招贴的视觉传达所带来的新特征作浅显地分析,通过解析水墨元素成为现代文化招贴视觉要素的表现途径,思考如何提升中国现代文化招贴设计的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包装可谓无处不在,包装的重要性也非常明显。包装设计作为实现包装功能、传递文化信息的主要环节,其设计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关系到包装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顺利实现。在现代包装设计领域,设计者不要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要重视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与创新,这样更能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进而适应现代商业社会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根植幼教,育人为本"。为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在第一课堂之外,开展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的第二课堂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入中华诗词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就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大亮点。中华诗词文化在教育中有着"燃情、塑美、立德、树人"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这一功能,必将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创新性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幼教事业,同时也起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意江南"温泉会所设计的创新理念、文化背景、设计手法等的分析,详细阐述设计师是如何在设计的文化中进行创新,力求达到文化、技术、艺术的联系。在现代人体工学和建筑的技术上实现诗意般高雅的室内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书法艺术作为设计灵感和创作元素,在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汇交叉,则成为拓展现代平面设计空间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以书法艺术作为设计灵感和创作元素,在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汇交叉,则成为拓展现代平面设计空间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