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与马航MH370失联相关的新闻报道,说明了一种新的新闻形态的出现,即“不确定新闻”.从文学叙事的角度观察,“不确定新闻”与“不可靠叙述”或有关联.“不可靠叙述”有三个维度和六种形态,围绕马航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属于其中之一的“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而其根源在于该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质.如果说,在虚构事实的文学叙事中,“不可靠叙述”体现为直接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矛盾;那么,在以叙述事实为主的新闻叙事中,“不可靠叙述”则来自于“不确定事实”和“隐含事实”的冲突.“不确定新闻”的出现,为理解新闻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反对以性别特征定义作品 ,但同时声称对“女性化”绝不反感。从“叙述方式”、“叙述人”、“叙述内容”三方面主要分析其 90年代的创作 ,为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化”的“温柔”之发挥作勾勒式描述与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热奈特的叙述理论,揭示出《呼啸山庄》独特的叙述技巧。小说采用多重叙述者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来展开故事情节,并且在各自的叙述中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小说“激情”与“理性”之间的冲突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从三种理论视角论述了余华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存在的“叙述的和声”,指出“叙述的和声”是“虚伪的形式”的显著特征,并分析了“叙述的和声”与作家创作理念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不可靠叙述,是叙述学最关键的问题,有关问题却辩论了60年没有辨清.其中最令人困惑的,是“事实性”叙述(历史、新闻、广告、预言等)能不能不可靠?叙述不可靠是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在意义与道德上的距离,而不是叙述与“客观事实”的距离.隐含作者是作者人格的替代,而事实性叙述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人格合一.因此,事实性叙述只可能不真实,或不可信,却不可能“不可靠”.这是符号修辞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韩东平静的文本叙述之下,隐藏着各种“关系”的暗流,若要对“关系”进行去蔽,在“诗艺”层面就表现为对韩东诗歌中叙述者与人物、叙述者(人物)与被观察对象、叙述时间与事件时间等诸要素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得到去蔽后的“关系”不仅是作为技术手段而存在,韩东诗歌叙述中对“关系”的构造也渗透着诗性的思想与情感,运用语言的目的最终为了“诗意”。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高考小说文本阅读频繁涉及对叙述学理论的考查,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不断提升。在“双新”背景下,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长期的“以考定教”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思维僵化,认知模式固化。因而,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笔者将从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知识点在高考中考查的“常”与“变”出发,尝试探究深化该知识点教考衔接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8.
叙述学又称“叙述文分析”,是与结构主义密切相关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述分析首先要把对象看成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系统,然后从层次划分开始,确定叙述的基本单位,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合规则。但由于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使得层次划分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叙述问题的探讨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小说叙述理论的庞杂。  相似文献   

9.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0.
“叙述话语”是当代叙事学理论所关注的重心。“叙述”与“叙事”所指不同。叙述话语即“某人讲述某事(从叙述行为本身考虑)的事件”。叙述时间、人物、叙述者及其视点是研究叙述话语的几个要素,体现了叙事学的文本研究特点。在当下西方文论频繁更迭的大背景下,其理论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重估叙事学尤其是“叙述话语”的理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存先秦文献成书时间极为复杂,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先秦文献的思想形成或成书时代分为三个阶段:春秋以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中成书于春秋以前的有《周易》、《尚书》、《诗》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有《春秋》、《左传》、《国语》等以及《尚书》、《诗》等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等以及《尚书》、《周易》等的部分内容。考察并了解先秦文献的成书时代,对于正确引用和解读这些历史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五育融合”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且五育之间的融合是有限度的。就教学目标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太适合知识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教学内容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太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就教学方式而言,“五育融合”更适合开放性教学而不太适合预设性教学。教学中“五育融合”的实现应树立“扬长式”的融合教育理念,设计富有“节奏性”的五育内容,倡导“默会式”的融合范式,建构“欣赏性”的融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过分的思辩机制叙事的损害,也由于研究中“实用主义”式的误构,致使教学论研究的知识形态-教学论知识呈现出“非合法化”的状态。而要使之恢复常态,步入“合法化”的轨道,重构就成为自然之事。以“非合法化”叙事为参照,可解构出“立足现实,回顾过去,面向未来”的教学论知识“合法化”的范型。  相似文献   

15.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6.
自然价值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使科技伦理范围内伦理范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文章从科技伦理视野出发,试图寻找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从控制对象上实现对“自然”的控制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从控制方式上实现“为所欲为”到“有所畏惧”;从控制理念上实现“过度消费”到“低熵文化”。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是对发展过程中思想障碍的克服。第一次解放思想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使发展观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地位。第二次解放思想解决了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使发展观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第三次解放思想解决了发展价值的准确定位问题,使发展观从偏重物质生产走向"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实现发展观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深入把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与远程开放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小组学习考核思想、方法,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考核目标纬度为准则,通过实践研究构建在全面关注三大目标纬度下的小组学习考核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1960年代,"中间人物"论观点的提出,旨在希望创造一种更新颖的人物类型.在"英雄人物"为中心的革命文艺观念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间人物"本有可能成为"英雄人物"的配角.然而,"中间人物"自身的矛盾个性和某些喜剧特征 ,使之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力量.这便使"中间人物"对"英雄人物"构成了一定的美学"威胁".因此,在当时,"中间人物"论被"颠覆"的命运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20.
语言哲学意义理论与人的地位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哲学"语言学转向"后,意义问题成为研究的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西方语言哲学中产生了诸多不同的意义理论,而其中"人"这一重要因素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本文借对一些主要语言哲学家的代表性意义理论的梳理分析,发现"人"的地位经历了从被遗忘被抑制到被关注,直至达到一定高度甚至被过分强调的变化。"人"在意义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对语言哲学中人的地位的正确认识相当重要,有利于语言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