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是一本推陈出新、切合时宜的书。该书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美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着力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长期错乱的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的关系进行"梳理",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予以阐发,以期让语文教育有效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与"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从而真正实现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早日构筑成功。  相似文献   

2.
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形态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形态涵盖“显性的语文教育课程”和“潜在的语文教育课程”两大部类,是赋予受教者在语文中活动的“学习经验的总体”,有多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又常以语言课程形态、文章课程形态和文学课程形态呈现.  相似文献   

3.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必须针对中西文化的长期碰撞与反复较量所出现的漠视甚至无视美学视野而产生的语文教育的美学光辉逐渐被科技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迷雾所掩藏的状况,打通将语文教育研究与美学研究长期隔离的鸿沟,从而很好地穷究语文教育的"本来样子"。从运动的、辩证的角度看,无论是语文教育的美学理论的贫瘠,还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实践的困惑,都遮掩不住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所蕴藏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在语文教育研究中一直面临着忽视的境地。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材内蕴的研究。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概念、教材演变、教材美质等三个方面分别对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进行了论述,足以表明我们对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的研究长期以来是非常薄弱的。因此,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教材内蕴的研究要求施教者必须在语文学科本体的关怀下建构,要立足于受教者从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既提高智能水平又弘扬人文精神还提升审美境界;必须在受教者本位的关注下建构,要致力于使他们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自始至终地形成从"立言"到"立意"再到"立人"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的研究。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是指"涵泳"、"熏染"、"浸润"等彼此谐和的关系,它们之间虽互相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施教者运用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受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着力探究既要善于吟诵又要巧于咀嚼还要精于思考的渗透途径之涵泳和既要创设情境又要激发兴趣还要营造氛围的渗透途径之熏染以及既要关注心灵又要尊重个性还要鼓励创造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寓学于乐"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曾有人指出,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目前仍然局限在语言学的小语文视野中,很少进入大语文的视野,这就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语文教育现状难于改变的重要原因。语虽尖刻,却一语中的。近年接受美学理论的风行似一股春风,带来了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一些变革。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全面的语文教材”的研究.它是语文教育理论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工作,也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材设置单一,或以“文章作品”为语文教材,或以“文学作品”为语文教材,而严重忽视“话语作品”为语文教材.作为“全面的语文教材”至少应包括美学视野下的话语作品的语言教材、文章作品的文章教材、文学作品的文学教材等三大类别.  相似文献   

8.
"大语文"教育观是当代很受关注的语文教育观念。一般认为它是由张孝纯创立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其实,他所提倡的"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将以北宋理学家胡瑗的语文教育思想为例,探讨其语文教育思想及对当代"大语文"教育实施的启示,并辨析古代的大语文思想与当下"大语文"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杨道麟教授的《语文教育美学研究》是一部语文教育美学的创新力作。该书研究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构建了一个语文教育美学的全新体系,展开了一片宏大的理论视野,表现了一种批判的思想锋芒,演绎了一种热烈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0.
甘璐 《广西教育》2014,(2):75-76
从渗透美学教育、拓展美学视野、培养美学欣赏习惯、陶)台美学情操等方面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因其饱含美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观摭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观集中体现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上。它必须既针对美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的褊狭观点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误导所造成的困境,又针对审美的“趣味说”、“美术说”、“美感说”等的偏颇见解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戕害所带来的窘况,还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革命”、“政治”等的“形左实右”长期对语文教育的严重干扰所形成的弊端,试图切实从美学视野即中国美学的真善美合一的理念、西方美学的真善美统一的理念和马克思关学的真善美同一的理念来观照语文教育并采用纵横开掘与多光聚焦相结合、质性分析与案例解剖相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将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一直错乱的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的关系予以“梳理”,以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真善美融合”,从而有效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与“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散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阅读。理想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徐向洋创立了以"择差而教"为特色,在"行走"中教育的行走学校。这所新兴的行走学校的产生,不在于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多大的贡献,对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多大的影响,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域外"视野,让我们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师这一职业以及行走学校自身进行一些新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朗费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代,他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拥有不同的读者层。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朗费罗现象"在于它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实现了读者完美的"召唤结构"。依据接受美学的批评理论,以朗费罗的《箭与歌》为个案探讨其在中国流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楠 《现代语文》2010,(10):84-85
语文教学是我们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新课标明确提出对学生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还是形式,  相似文献   

17.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中学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目标,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在美育的视野中重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能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效益,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情操予以陶冶。本文就美育与语文的关系、中学语文教育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以及着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观点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读者中心地位、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观念给当下的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加强对其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的路径,推动语文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语文"能力的研究在高师院校中文系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育要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活动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语文"能力的研究。这种能力一般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和讲话能力四个方面,因而施教者只有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在磨练"语文"能力上下真功夫,才能为构筑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