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讲近代教育史,绝对绕不开张之洞。但他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至今对他仍存在许多误读。从近代史上看,张之洞治理湖北18年。应与武昌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有必然联系的,是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他所创办的实业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他创办的新式教育文化事业为武昌起义培养了人才……因此,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长期治理湖北,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奠定了武昌首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学瑞 《考试周刊》2011,(6):234-235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便称之为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长期治理的湖北武昌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他所创办的近代实业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他所创办的近代教育在客观上为武昌首义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坚强的骨干力量。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种豆得瓜”,张之洞确实不自觉地充当了辛亥革命酿造师的主角。  相似文献   

5.
试论辛亥广州起义与武昌起义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武昌起义,是当时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四川的铁路风潮则是促成这次起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武昌起义又是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工作的结果,而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有效活动更是这次起义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那么,辛亥广州起义与武昌起义是否是两件无甚关联的事件呢?黄兴早在1912年黄花岗周年纪念会的讲词中曾这样说过:“鄂省8月之起义,由广东之原动力。”他是把这两次起义联系在一起,且是把辛亥广州起义当作武昌起义之“原动力”的。黄兴的这种论断,固然不很准确,但这两次起义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事实。这应是研究辛亥革命的同志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之火迅速燃遍全国各地。受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影响较深和革命基础较好的省份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作为“西北舆区之中心”①的陕西,由于革命党人作了大量宣传和组织工作,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的第十二天,就率先在北方地区打响了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这对推动和支持北方各省革命运动的发展;牵制清军南下,支援武昌首义之区,稳定全国革命形势,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陕西辛亥革命较早独立之原因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对辛亥革命时期陕西地区革命斗争的研究有所补益。不当及错误之处,恳请师友指正。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夕,浙江到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宣统元年,怪事连篇, 宣统二年,造反明年。”“穷人望反来,革命换朝代。”一九一一年(旧历辛亥年)十月十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终于爆发了,领导这次起义的是接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文学社”和“共进会”。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地革命党人奋起,不到两个月,就有包括浙江在内的十四个省正式宣布脱离清朝政府,响应革命。几经曲折,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这就是近代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年十二月四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在湘赣边爆发了在同盟会影响下的以农民和矿工为主体、以会党为中心的萍浏醴反清起义。这次起义震动了全国,而震波对湖北的冲击所引起的反响,尤为强烈。它一方面给湖北革命党人以极大的鼓舞,推动了革命团体日知会亟谋响应,虽事功未济,而党人之壮志弥坚;另一方面,则引起了清湖厂总督张之洞的极度惊恐,先后派湖北新军约一个混成协的兵力,充当各省围剿部队的主力,对起义进行了血腥镇压。萍浏醴义师所焕发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巨大潜力,不仅推动了同盟会总部积极在南疆省份多次发动起义,更直接促进了东京同盟会员组建共进会和共进会鄂省总部的设立及文学社的组建,加强湖北的经营,从而加快了武昌首义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辛亥滦州革命是武昌起义后北方爆发的影响最大的革命事件。其主要特点是:“一假立宪之名,性革命之实;二,反清反袁,气势如虹;三,力重千钧,促清灭亡;四,宣扬民主,意义深远。滦州革命的四个特点反映北方革命党人不畏强敌,不怕流血牺牲,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创建民国,为人民谋自由幸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辛亥秋季的武昌新军起事,史称"辛亥首义",称其"首义"别有深意。武昌新军起义并非清末首次发生的反清武装暴动,在此之前,同盟会就举行过多次武装起义,历次武装暴动,皆称悲歌慷慨,然而起义者与当地社会并无多少联系,势单力薄,星星之火皆被清方迅速扑灭下去。相形之下,辛亥秋季的武昌起义则顿成灭亡清廷的燎原之势。湖北革命党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大有"亡清必楚"的雄心,而此种雄心依托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扎实的准备工作:武汉拥有近代工商业、近代文教、近代交通、近代传媒和近代军队汇合成的近代文明基础,革命党又与起事城市各阶层联系广泛,最重要的是,革命党人实行"抬营主义",争取了成建制的新军,并在军中建立完整的组织系统,这一切皆非前此多次反清暴动所可比拟,故虽然起事仓促,却大体能遵循既定方略运行。所以,"辛亥首义"之"首义",其第一层含意是首次举义成功。"首义"的第二层含意是,经武昌新军暴动的沉重打击,沿袭268年的清王朝及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之倾覆成为定局。其全新意义更在于:秦汉以来的多次农民起义及贵胄夺权,皆取乡村暴动或宫廷政变形式,以改朝换代为目标,新的王者皇袍加身,国体、政体却全无变更,君主专制一仍其旧;而辛亥新军起义,发生在近代文明及近代化人群聚集的大都会,是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城市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方有建立的基础,并能以共和宪政号召天下,各省纷起响应,此诚为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辛亥首义不同凡响的意义,不仅在于推翻清王朝,更在于结束了沿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成为中国历史划时代的界标。  相似文献   

11.
武昌起义前的西北地区,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激化。一方面,革命党人参加和组织的各种秘密会社活动频繁;一方面,留日学生已成为一股政治力量。武昌起义后,西北地区率先响应。以陕两为中心,清军先后由东西两线进兵,集中围剿,成为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前西北地区的一场悲剧性战争。西北地区响应武昌起义其间,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为辛亥革命浪潮起了推波助澜的先决作用,为西北辛亥革命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武昌起义,随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全国有江苏、湖南、广东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是什么原因造成“武昌首义,诸省响应”的态势呢?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是必然和偶然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清末社会各种矛盾的纠集和社会不满情绪的日益滋长,注定了这场革命必然会到来;湖北宝善里的爆炸声终于引发了这场酝酿已久的革命。湖南作为武昌起义的首应之区,合奏了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绅士共同倒清的雄壮乐曲,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来临,为推翻封建帝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湖南"光复"不到10天的时间,革命政权却由革命党人焦达峰和陈作新的手中转入了立宪派首领、参议院院长谭延闿的手中。焦、陈被杀,立宪派难辞其咎,谭延闿政权较之焦、陈政权虽有妥协倒退的一面,但仍不失为一个以反清为主旨的革命政权。这个政权在"文明革命"的幌子下,带有较为浓厚的改造的革命与革命的改造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14.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发生在革命秘密机关——汉口俄国租界宝善里十四号的炸弹案,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著名的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以及紧接着发生的一系列革命秘密机关的被破坏、革命党人的被捕和彭、刘、杨三烈士的英勇牺牺,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但是,七十年来,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中外史籍以及辛亥革命回忆录对这一事件的记述都是极其混乱的。即使是那些身亲其事者的记述,也往往因年长日久,回忆失真,  相似文献   

15.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武昌期间,他逐步完成了由一个封建旧军官向革命党人的转变。起义前,一方面,黎元洪的身份和个人利益决定了他的态度是要反对革命;另一方面由于他接受过新思想,对革命有种自然的同情。起义中,黎元洪对革命毫无信心,他害怕革命一旦失败,自己将会成为罪魁祸首,因此他拒不担当都督一职。而武昌起义以后,鉴于形势向着革命的方向好转,黎元洪对革命的信心增强,决心投身革命,向革命党人转变。  相似文献   

16.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写道: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由于起义与革命党主要领导人失去联系,“一贯仇视革命,在新军中多次破坏革命党人活动”的旧军官黎元洪,在起义士兵的逼迫下,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可以想像,这样一个素与革命无缘、异常反动,又是被迫就任都督的人,肯定会对革命带来许多消极的后果。但从当进的形势看,黎元洪就任就督,客观上也起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吕逢樵是浙江著名会党领袖,是光复会著名革命活动家。在辛亥革命时期,他与秋瑾、徐钖麟、陶成章、魏兰等革命志士诚笃相结。在浙江革命党人创办温台处会馆,建立大通学堂,发动会党群众,组织武装起义等革命活动方面,都起了直接的和具体的作用,浙江辛亥革命的每一重大政治事件和闻名全国的浙皖起义是和吕逢樵的名字分不开的。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首义,浙江杭州及各州府群起响应,吕逢樵又率领他在仙居亲手武装起来的光复军光复处州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1911年12月31日的滦州起义,是对辛亥武昌起义“最得力之应援”。本文从孙中山的革命总体部署和滦州起义后清帝迅速退位,论述了辛亥滦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并从5个方面分析了起义业绩长期未得弘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端方、赵尔丰皆是清末朝廷派往四川的重臣,并与"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密切相关,而且他们围绕"铁道干线收归国有"政策是否良善、应对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后四川政局的举措等问题,经历了从政见相左到明争暗斗的复杂政治争斗过程。他俩的这一政治争斗历程,对全国和四川政局影响甚大,不仅造成了四川保路风潮的持续发展,成就了辛亥武昌首义,而且他俩最后都被革命党人诛杀,成了清王朝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20.
黄兴作为革命党的军事领袖,曾参与指挥多次武装起义,然而他却未亲历最具历史意义的武昌首义。但在首义前夕湖北革命党人通过中部同盟会与黄兴保持着联系,因而黄兴对武昌的革命形势也是有一定了解的。至于他终与武昌首义失之交臂,首义之后又姗姗来迟,这其中有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