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众多的图画,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刺激学生的大脑,使之产生兴奋情绪,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容易接受。以初中第一册为例,谈谈图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一、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式历史图画是形象化的直观教具,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可增强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获得形象化的历史知识。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如果教师仅口述,学生很难形成关于地动仪的表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着重介绍其结构、功能,通过说图,他们形…  相似文献   

2.
张衡地动仪功用新探□冯一下候风地动仪是我国古代杰出科学家张衡的一项伟大发明,在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地动仪的功用,我国历史教学界一致认为它是测报地震的方位(或方向)的。这似已早成定论。但在深入研究了有关资料后,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是...  相似文献   

3.
近日我在一堂课上讲述张衡和地动仪时,突然有学生问:“老师,地动仪还在么?”我顿时一怔,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暗自思量,地动仪应该还在吧,否则书上怎么会有插图,于是肯定地说:“当然有了。”又有学生问:“老师,地动仪能测汶川大地震么?”我又一怔,既然教材说地动仪能准确测地震,那么测汶川地震也是没问题的,于是我给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正>面对频繁的地震所带来的灾难,很多人不禁质疑: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都能预测地震,为什么现在先进的科学仪器却无法预测地震呢?实际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并不能预测地震。地动仪八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每条龙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中所含铜珠就会落入蟾蜍口中,由此可测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和大体位置,但不能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刊登了袁长清老师《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有感于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文(以下简称《张》文)。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某中学进行课改调研时,随堂听了一节七年级历史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有位学生向授课老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张衡真的发明了‘地动仪’吗?‘地动仪’真的有那么灵吗?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现在国家博物馆吗?我们现在还能使用它测量地震吗?”授课老师一时语塞,但他把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课  相似文献   

6.
缘起:用好教科书这一教学资源人教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一课,在"孔子和早期儒学"一节的叙述中选用了《孔子讲学图》。这幅图传递了怎样的历史信息,与文字表述有什么关联?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都未做介绍,《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上也没有选这幅图。为了用好用足教科书这一重要教学资源,明白这幅图片所传递的历史信息,我到市图书馆查阅美术专著,而馆藏的美术专著上也没有这幅图片。我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 ,在编写古代科技方面 ,没有突破传统局限 ,它仍是单纯地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文明成果 ,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而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也照本宣科 ,就其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方面高唱赞歌 ,只要世界之最就沾沾自喜 ,却不提它们在故乡的命运。  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确实是一件伟大的发明创造 ,然而教材除了指出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及比欧洲早 170 0多年外 ,却不提张衡死后它即失踪 ,此后 16 0 0年在我国再无人仿制出来 ,更无人制造出更先进的测震仪器。因此 ,再早一千年发明它 ,价值又有…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我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坚持三个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把自然知识传授与培养志趣结合起来 在自然教材中涉及的科学家很多,如古代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科学家沈括,近代地质学家李四光,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们对  相似文献   

9.
祖冲之的祖父是个做建筑的工匠。祖冲之小时候常随祖父去建筑工地,晚上,祖父经常给祖冲之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祖冲之幼小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张衡地动仪的教学内容和观点需要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史上第一架地震仪器,创制于公元132年,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国内对张衡地动仪的教学工作,妊期地限于范晔《后汉巾&#183;张衡传》的196个字,并对王振铎先生(1912~1992)1951年的复原模型(简称传统模型)及其观点进行着惟一性的宣讲,已持续半个多世纪。随着地动仪科学复原研究工作的深入和国际交流的扩大,  相似文献   

11.
钱文卿 《云南教育》2001,(12):37-38
历史 ,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极 其 丰富而现成的、体现“创新精神”的史实 ,只要我们注意挖掘 ,就可顺手拈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   (一 )讲述科技史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   据粗略统计 ,在中师历史教科书中选录的科技成就、发明创造史实多达 150余例。 比 如 ,鲁班发明木工工具、张衡发明地动仪、祖冲之推算圆周率、李时珍尝百草 27年著《 本 草纲目》、徐寿和华衡芳创制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李四光与地质力学、华罗庚和苏步青与 数学成就、钱学森与航天事业、袁隆平与杂…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67页《张衡和地动仪》包含两件事:创制浑天仪和地动仪。二者都是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因而这一目中仅有“地动仪”,就难免有“以偏概全”之讥了。考虑到张衡在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一目的名称可否改为《科学家张衡》?“名从主人”好$黑龙江省富裕县第一中学@刘则明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摆放着一件古代的神秘仪器--地动仪.传说有一天,趴在仪器上的八条巨龙,突然受到大地的振动,龙口内所含铜丸,突然掉落.数日后快马来报,龙头所指方向,天崩地裂.然而,这个流传了1800年的神奇传说,却遭到现代科技界的质疑.奥地利学者Leopold Lee 在 一书中对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和张衡对地震学的贡献进行了全盘否定,书中谈到,中国人把这个张衡看成国粹,完完全全是一种民族的想往,不是一种完美的现实.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人们纷纷对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行探讨,那么张衡地动仪究尽是真是假呢?  相似文献   

14.
纵观人类历史,各个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当时的人物活动,各项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创作都是与其发明人、著作者直接联系的,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把握好历史人物的教学意义很大. 一、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民族英雄、科学家、发明家,在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环,如:战国时的甘德、石申所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东汉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这些都能激起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做到古今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15.
陈素霞 《教学随笔》2009,(11):18-20
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183;维思巴乐格认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只有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中》说:“教师们的责任,正是最大程度地开发、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是的,推动人类进步、创造历史奇迹的人从不墨守陈规、故步自封。哥伦布另辟蹊径发现了新大陆;张衡富于想象,发明了地动仪;  相似文献   

16.
<正> 1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资料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资料是以图片(包括各种实物图片、模型图片、框架结构图、模式图、人物图等),页边"?"(例如,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文字表格资料(包括页边卡片小资料)等形式呈现出来。如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和第二册的资料统计见表1: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而新课程的历史教材的一大特色便是图文并茂。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必修第一册共有图片150幅.第一二册共有图片176幅.第二册共有图片160幅。新教材汇集的这些大量图片中,有历史人物的画像和照片,有历史场景的照片,有历史文献的照片.甚至还有绘画、文化图片、名胜古迹照片等.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中,教材图片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记忆能力。目前国内对于历史教学用途的作用研究还不够全面,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也较为缺乏。从教材用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出发,从教材用途的史地结合现象、图片的多元性功能、用图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的有效性问题等四个方面入手,经过深入的研究后给出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用图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中插图的运用.有的可以制成大的教学挂图.有的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活动情境设计具体活动。根据教材图片的作用,可以将教材主题图等图片分为静态出示、动态出示和创造性出示三种运用形式。  相似文献   

20.
地球形成已经有40多亿年,人类出现后便开始认识脚下这片土地.5000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与探索,经过了叩问、求知、研究、发明的漫长历程,中国古代天文学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许多震烁古今的奇迹都发生在中原这片文明厚土上.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