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道德教化以规训作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规训在现代性历程中的此消彼长,提出道德教化的核心乃是个体的理性自觉,寻求超越传统规训理路的教化路径,主张把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牢牢地置于个体的道德理性自觉,在引导与激励的教化过程中培养个体“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四种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的现代性来说,有自己特殊的来源与方向,在道德教化这一思想主题上,有属于自己的方向与认知。追求教育的现代性本质要还原到个体生命的本位中来,如果抽掉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情况来考察现代性,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已处于现代化的谱系之中,考察我们教化哲学中对生命弱化的现象,或对其生命根基的缺损,同样也是中国现代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怎样把握“现代性”,在多元化、开放性的现代社会如何确立道德教化的实践理路,是一个全新的而且重要的课题。刘铁芳博士新著《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以“生命与教化”为题,探讨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基本问题,这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敏感话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当社会各界依然对学校德育抱着很深的成见的时候,甚至德育一线的不少教师对德育的前景依然感到茫然的时候,我国的德育研究却在悄悄地酝酿着一场革命,出现了许多质的变化。这些质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德育理念的创新上。这种创新基于中国变革现实,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研究日渐深入,视野日益开阔,不以服从主流为宗旨,而以探求真理为原则,表现出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以人为本的精神。其理论未必系统完善,但对现代德育的启蒙作用是意味深长的。他们既有学者的眼光,又有平民的视角,既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关注教育现实的空前热忱。刘铁芳教授便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5.
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白性教化以对社会成员的规范的一元道德价值设定为基础 ,以个体人格的依附性为基本依托 ,以个体对既定伦理目标的接受、认同、贯彻为目的 ,以威权性、灌输性为其基本特征。独白性教化切合于传统专制型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传输的需要 ,因之而成为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形式。随着独白性教化的社会依据的解体 ,社会道德教化呈现出对基于平等、自主、个性的对话性的追求 ,对话性成为现代性道德教化策略的基本标示。  相似文献   

6.
前现代社会虽然高度重视人,但由于片面重视精神而忽视了物质方面,导致对于人的否定。现代针对前现代的弊端,试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两个方面相对应,现代性在起源意义上也包含了神圣性与世俗性两个方面。然而由于现代性对前现代的弊端矫枉过正,过分重视前现代所忽视的物质方面,而人的精神方面却被遗忘了,从而最终使人与上帝一道消逝了。  相似文献   

7.
在史铁生的写作观念里存在着一种宗教精神,它揭示了现代性叙事中主体意识面临不断丧失、异化的命运时的矛盾和焦虑,并且在文学的场域里将带有宗教信仰的个体言说看作化解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现代学研究在最近2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概括起来,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化关联的发现”:在80年代之初是以中外学与化的关联实现了对“唯阶级斗争”论的拨乱反正,也就是说,以化层面上的意义的阐释取代了纯粹政治层面的定义,这样,中国现代学自身的许多特点便得到了尊重和展现,在当时,比较学及比较化的研究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批评方式;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性”知识体系逐渐成为我们阐释现代中国学的一个重要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0.
灌输理论是我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坚持灌输理论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灌输理论固然重要,但在其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把灌输与强制灌输混为一谈。灌输主体和客体应打破传统"强制灌输"的错误思想,既要发挥灌输主体的主导作用,又注重灌输客体的主体作用,增强双向互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对道德灌输的批判和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构成了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生态,移植与反思成为近年来国内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对无灌输道德教育的研究应坚持“两点论”,弃其局限性,扬其合理性,将之吸纳到道德灌输理论中,丰富灌输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灌输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历史上,灌输与教育的关系有一个从重合、分离到再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批判灌输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利用它为某些目的服务.西方学者对灌输与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应当辩证分析灌输的实际情况,消除教育中灌输的消极作用,为儿童的理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灌输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灌输理论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我们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在现代德育中趋向弱化。  相似文献   

14.
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灌输”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的争论日益激烈。这主要源于人们对“灌输”的解读存在分歧。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对灌输批判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西方所用“灌输”一词与我国有别,而且西方批判的“灌输”是强制性与封闭性相联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而不单纯是一种具体方法的使用。这对分析我国教育领域“灌输”争论的原因和澄清我们在真正批判意义上使用的“灌输”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活动都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活动;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灌输的目的、灌输的内容上有重大差别.因此,反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灌输活动的观点及做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理直气壮地向人们灌输科学的理论、观念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对"灌输论"论争颇多.以国外教育界的某些观点作为排斥"灌输论"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灌输论"既不是"无用论"也不是"过时论";"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原则;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灌输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不仅必要,而且应该加强,但必须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更新灌输理念,优化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中之所以出现不少弊端 ,并不是灌输方法本身的问题 ,而是由于指导思想及方法论上的错误或是对灌输理解的简单化、狭义化和使用上的绝对化、片面化的结果。应着重分析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的内涵、特点 ,并依据其实施的必要性 ,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呈现出一种迷茫性。迷茫主要表现在方向性缺失和目标的失落上。信仰的迷失、爱的缺失和选择性困惑是现代人发展迷茫性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