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咏物诗,把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作为描摹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咏物诗的特点“不粘不脱”,即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曲尽“物”之妙;又要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有所寄寓。根据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有无作者明确的感情寄托,笔者借用王昌龄《诗格》中的术语,把咏物诗分为三个层次,即三个境界:“物境”、“情境”、“意境”。一、物境:抓住特征,绘形写神这一境界的咏物诗,能够准确地把握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给以逼真的描绘,使物的内情与外形达到统一。而诗人站在物…  相似文献   

2.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还寄托着自己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能算好的咏物诗。一个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应该像高明的摄影师那样,  相似文献   

3.
咏物诗,实体描摹而外,须熔铸诗人思想情感;如果只是简单写生拍照,没有深刻思想内容,肯定苍白无力。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4~1605)《论诗文》认为,咏物诗须“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这就是说,要着重表现事物的“神韵”,既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进一步的要求是,须寄情寓理,有所寄托;或情中有物,或叙中寓理。如此,方可进入刘熙载《艺概》“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之化境。  相似文献   

4.
六朝咏物诗与谢物小启主要产生于文学集团,描写对象也有很大的共同性.六朝后期写作咏物诗的文人大都创作有谢物小启.在六朝创作咏物诗最多的萧纲、萧绎二人所创作的谢物小启也是最多的.与南朝连篇累牍的咏物诗相比,北朝咏物诗的创作简直是不成比例.在庾信、王褒入北之前,北朝连一首谢物小启也没有.可见六朝咏物诗与谢物小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对于谢物小启的写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齐梁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已相当成熟.谢物小启的产生及其写作技巧都受到当时咏物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宋咏物诗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虽然这“物”与“人”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但无论纠缠得多紧、多深,它总是以“物”为吟咏的主体.这“物”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说,除了“人”以外的客观现实都是物的内容.但专以表现田园山水风光的又不叫咏物诗,而叫山水诗或田园诗,因为那已是约定俗成,自成诗中一类了.所以,向来被认为是咏物诗的作品,所咏吟的物,主要是植物(如花卉)、动物(如禽兽)、器具(如各种摆设物、玩具)和某些自然风物(如风、云)等.虽然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但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在表现客观外物的时候,总是带着主观感情和意识的.所以抒情与言志常常与对外物的吟咏联系在一起.这样,人们在阅读、评价咏物诗的时候,就不仅着眼于诗中对所咏之物的描绘,而且乐于探究诗中通过咏物所抒写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又云:“物以情兴,情以物观。”文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咏物诗就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学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咏物诗导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经过历代文人的努力,咏物诗发展到唐代,无论在题材开拓还是托物寓意上,都达到了高峰。唐代众多著名诗人。大都有咏物之作,而以杜甫成就最大。  相似文献   

7.
咏物诗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诗人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因此,托物言志是这类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诗人描摹的意象把握诗人所言之志,也就成为阅读理解这类诗歌的关键。综观诗人所言之志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咏物诗在南朝齐梁时期大量出现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试图对谢肫咏物诗进行个案研究,以说明小谢咏物诗具备描摹愈益精细而寄托兴味淡漠之特点,并从时代风气、诗人个性及创作契机等方面探讨其特点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善于“以物兴怀”“托物伸意”,具体为以物寄志、即物寓情、借物议政、假物明理、托物讽刺等.在表现艺术上,咏物诗惯于横向参比而不同于咏史诗的喜欢纵向(古今)对比;咏物诗往往更加富于想象与联想,甚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乃至遗貌存神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汉赋对景物的描写多采用客观描摹的方式,也即带有客观再现景物的求实目的,这样的描写特点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景物的真实存在,但是也容易导致文本中思想和情感的缺乏.对景物的客观描摹在汉赋作品中多有表现,这种描写特点的出现既受到先秦文本的影响,也与汉代的时代背景有关联.在汉代之后的文学作品中,汉赋对景物客观描摹的描写特点已经淡化,但是仍能明显看出汉赋这种描写特点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对于咏物诗,人们都很熟悉,但对咏物诗概念内涵的界定,却有不少分歧。对此,前人并没有明确的论说。关于“咏物诗”,从“咏物”角度来看,“物”的范围很广,但作为诗歌来说应有一定限制。清代两部咏物诗选集《佩文斋咏物诗选》和《咏物诗选》的编选都从广义角度理解咏物诗的内涵,这是不符合咏物诗实际的。笔者通过考察我国古代诗歌评论发现咏物诗应有狭义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咏物诗的概念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2.
咏物诗词只是以客观的"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因此必须仔细审视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反观近些年,高考对咏物诗的考查频率较高,2002至2008六年高考共考查了11首咏物诗,选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备的咏物诗.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考咏物诗的鉴赏指导?  相似文献   

13.
技法讲解 虚实相生法,就是有的地方做如实具体的描摹,或直接正面地加以叙述.有的地方则不直言其事,而是间接地从其他方面进行叙写,或烘托暗示,让人去联想和想像.进而补充和丰富描写对象,虚实与共,相辅相成。在运用虚实相生法写作时,关键是正确处理和准确把握“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语篇的角度看,“着”的语法意义在语篇中主要体现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表示动作持续的“着1”和表示状态持续的“着2”在语篇中有不同的描写作用。“着1”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持续的动作行为。“着2”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事物的存在和人物的神情姿态。  相似文献   

15.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诗人“以我观物”,产生“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创作冲动,体物寓情,缘物寄意,将内情与外物、心声与天籁加以融合谐和,便产生了熔铸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咏物诗首要形似,而尤贵神似。下面谈谈古典咏物诗神似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论间接描写     
一描写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描写的角度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是指对在场的人或事物作直接的正面的描摹和刻划。间接描写则是指对周围的人或事物进行描绘,以此来表现所要写的对象,因此它又叫侧面描写。清朝文学家刘熙载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所谓“睹影知竿”就是从事物的“反面”、“对面”、“旁面”来曲照出事物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是唐代咏物诗数量最多的一位,在白居易的咏物诗中,有些借咏物来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反映现实,反映时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作品寄托深邃、内涵丰富。也有一些借物说理之诗,构思巧妙,描写逼真.情趣活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于魏晋清谈风尚的推动,郭象“物各自然”哲学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哲学思想源于王弼的“无”而发展成万物自身的“有”,从而引领士人逐步发现并认识“物”本身,对物的发现与认识在文学领域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便是南朝咏物诗的出现和繁荣,因此从思想史角度而言郭象哲学是南朝咏物诗产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和瑛是清朝官吏、學者、诗人,其著作颇丰,种类繁多。《易简斋诗钞》是其仅存的诗歌选集,其诗歌以描摹景、物的咏物诗和描绘边疆的西域诗为主,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辜娟 《广东教育》2009,(6):47-47
咏物诗在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2002—2008年高考共考查了11首咏物诗,选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 咏物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物喻人、形神兼似的咏物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