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视编导创新思维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中伟 《新闻窗》2011,(3):72-73
我国的电视创作经过广大电视工作者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当我们面临一种现象或行为并用艺术的掌握方式去展现它时,会惊奇地发现,  相似文献   

2.
罗骏  秦国慧 《新闻前哨》2004,(10):44-44
电视艺节目创作思维的立体化,是指在电视艺节目的创作过程中,节目编导的思维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线性的思维,它应该是包含着电视思维、艺术思维等思维方式在内的一种非线性的全方位的综合思维。  相似文献   

3.
在林林总总的文学创作中,残雪的思维永远是独特的,就像她作为女作家的角色位置,弃绝喧嚣、平凡和大众化的审美层次,永远保持一种不可替代的边缘性。这恰好使她的创作处于常常令人惊喜、给人兴奋的无穷韵味之中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新闻实践中感到,新闻题材的开拓,同一个人的思维取向有着密切关系,而发散思维实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一、发散思维在开拓新闻题材中的独特作用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①它对新闻题材的开拓,进而对新闻创新、新闻创优有着独特的作用,它可以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可以创作出报道角度独特的新闻精品。如:1999年,浙江电视好新闻政府奖一等奖作品《今天,温州人燃起另一把火》②,就是一篇这样的佳作。这条电视短新闻…  相似文献   

5.
卫涛 《声屏世界》2000,(12):18-18
从对视域材料的记录到对主观意识的表现.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们的职能是对现实视域材料进行艺术再现的中介。在这其中.我们的观察角度、认知程度、审美尺度,感悟深度以及表现的形式与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到创作意识的赋予和渗透,并使之成为作品的主体思维,对整个创作过程起到指导与主控的作用:从而把现实视域中的环境转化为主体构筑的情境.并通过现代电视的表现形式来达到一种情境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王朝柱 《声屏世界》2001,(11):27-28
创作的灵感源于何处?对此问题,人们似乎已有定论,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这是毛泽东讲的,马克思、列宁也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但事实上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有那么一些人不学无术,在他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活动中把生活机械化处理了。毛泽东就说过有两种生活,即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作为一个作家创作的源泉更重要的是靠间接生活,因为一个人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经历毕竟有限。那么间接生活是什么呢?就是别人的生活经验。我们接受间接生活最简捷的途径是读书,罗曼·罗兰就有一句名言──“我的成功在书斋里”。 大家知道,文艺创作允…  相似文献   

7.
论映像思维     
电视揭开了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映像思维。在映像思维产生之前,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经历了直观思维、语言思维、文字思维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其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呈现出离开客体、离开感觉、离开大众的基本趋势。电视是一种以运动着的图像和声音为特征的现代传播媒介,映像思维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都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一)回归客体如果省略思维的一般环节,我们也可以得到映像思维的简化式:客体─—映像─—思维显然,与文字思维相…  相似文献   

8.
戴蓉 《东南传播》2012,(7):183-184
播音的创作形式决定了播音的创造性特征。播音创作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主要以有声语言为主。而言语是与思维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播音创作具备不同于其他语言艺术形式的由语言与思维来创作的特征。同时,这个特性又决定了在创作过程中最能集中体现语言与思维密切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内在语的存在。本文仅从新闻类稿件的播音这个角度来探讨内在语在语言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那些绰号     
搜寻文人之间互起的别名、绰号,对读者来说自是一种雅趣,但其中更能窥探到“赐名者”的创作功力、心理状态,也更能体味到“受名者”的典型特征、个人性情,甚至能追溯至某些文坛公案,实能以小见大。有些绰号是人所共知、心领神会的,有些则隐藏在日记或书信之中,仅为个别人及小圈子所知。  相似文献   

10.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常常说,“有一百个读,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仁见仁,智见智”.其实,由于受众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到新闻的再创作之中,面对同一新闻作品,同样会有形形色色的解读.了解和把握受众的二次创作规律,对于我们搞好新闻写作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本重点就受众的二次创作现象展开讨论,以期引发业界人士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内容深刻,画面真实,音乐和谐之外,解说词是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因素。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解说词创作是以文字为基础,以电视专题主题为脉络,以电视其它元素为依附,通过创作人员思维组织,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  相似文献   

12.
图形的壮美     
从事平面设计已经十多年了,设计了大量的作品,让我觉得满意的作品并不多,更多的是留下了为今后创作带来希望的亮点。每一个设计作品的诞生,不管要经历多长时间的探索,在从无序到无序中找出有序的形式,是我艺术理念的延伸和张扬。当一个选题内容在大脑中留下记忆时,在脑海里一次次瞬间闪过各式各样的图形、色彩和其他种种设计原素。这种大脑思维的过程又像电脑开机后的自检程序,这是本能的一种反应,因为任务的完成,必须借助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方法去工作。人类征服自己、创造新的一切,也需要在历史记录这个平台上,重复或创作两种工…  相似文献   

13.
装帧设计是命题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帧设计是命题性创作侯云,陆荣斌我们知道,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特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受书刊的主题所制约,需要针对书刊的不同内容、学术价值、读者对象,进行各具特色的设计,它是一种命题性创作。装帧设计的创作,除了主题是既定的以外,所有创作过程都和其他文艺...  相似文献   

14.
苏朗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是:“诚实的蜜蜂是不会向塑料花献殷情的”。有感而发,针砭时弊,可谓他“定向思维”的创作宗旨。1995年12月获《工人日报》第二届黑白漫画比赛一等奖,1996年4月获首届全国报刊漫画大展一等奖的《影子部队》不仅包含了他的创作思维,也使人们窥到了他创作的潜力与大气。他在《影子部队》创作随想中写道:当今,有的人对权力真是炙手可热,当权力悄悄来到身旁,罪恶也像幽灵般紧随而至,可谓“形影不离”。权力好像和利益该划等号。在我们这个法制尚待健全的  相似文献   

15.
陈彩嫦 《大观周刊》2012,(22):293-293
在新课改的探索路途中,我们都在努力地提倡让学生快乐地创作,培养他们的科学发展观和审美观,并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田宇 《今传媒》2011,(5):116-117
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一名电视栏目编导,必须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前瞻意识,思考竞争中栏目创作策略,并将创新思维与前瞻意识作为自发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更加丰富我们的荧屏,促进电视传媒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在美国政府鼎力相助下英国经济逐渐走上了漫长的复苏之路.但战后不久美苏之间的冷战使英国社会再次陷入危机,人们的思想再次受到新的世界大战的挑战和冷战思维的浸淫,英国社会笼罩在一种迷茫和惶恐的情绪之中.但有着优良传统的英国文学界并没有就此屈服,一些有正义感的作家以手中的笔为武器,创作出版了一些反映英国社会现实的力作.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战后初期英国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如何服务于冷战时期的社会进行探析,从侧面揭示战后初期英国文学创作的真实面貌以及冷战带来的全方位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广华  田勇 《新闻实践》2012,(12):10-10
网络评论《"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获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高兴之余,我们深切地感到,在日常新闻实践中,要时时具备一种发现的眼光,才不会让亮色淹没于混沌之中,让好新闻从眼皮底下溜过。这篇评论的创作来自一次偶然的新闻发现。在宁  相似文献   

19.
梁文亮 《今传媒》2008,(6):81-96
古今中外的艺术品,无不再现着艺术家的情感、风骨和意趣,艺术同时也是真诚的,只有从心底里进发的情感才能打动人,而创作又是出于溢满胸襟的激情、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梁文亮先生就是一位从本能的冲动、转向稳机而生的水彩画家。他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不断接近和重新判断自然属性的意味,是一种毫无造作之气,率真而自如的魂魄,“寄妙语于豪放之外、出新语于法度之中”。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中。,找到了构建个性化绘画语言的艺术基础,反映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他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生活、融入大自然追寻艺术的真谛,并将西方的奇花异草移入中国的高山流水之中,创造出别具神韵的中国风景水彩画,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意境,在中国风景水彩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发现儿童”是从认识上和观念上而言的。现在少儿电视专题创作无论从创作群体还是作品数量,比以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上,并体现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在少儿专题片的创作中,由于受到成人价值标准的影响和成人节目创作方法的影响,少儿节目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十分明显。正确的“儿童观”是少儿电视创作的理论前提和实践指导,所谓“发现儿童”本质上首先是指对儿童要有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要尊重儿童相对于成人群体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心理结构及思维水平。“尊重儿童,尊重儿童个体性”是我们在创作中应当树立和强化的观念,这也是改变当前少儿电视专题创作状态的一个突破口。题材、内容、思维、人物、视点、镜语是电视创作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