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水珍 《现代语文》2013,(10):38-39
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有名的诗篇,是浩如烟海的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令无数人唏嘘不已。然而在具体讲解《孔雀东南飞》"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的悲情结局时,有不少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建安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诗歌中激荡着民歌的旋律.在形式上,建安诗歌接近乐府民歌旧曲,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旧题、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比兴、铺陈的手法;在精神上,它传承了汉乐府民歌中的伤感与悲情,无论是忧伤的长歌与短唱、昂扬奋发时的慷慨陈词,还是悲壮激越的篇章,都激荡着生命内在的旋律.追溯其文化渊源,建安诗歌慷慨激昂的声调与《诗经》中秦地悲歌一脉相承,建安风骨是汉代乐府民歌与商周时期秦地民歌音乐精神的张扬与升华.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一向以"智性"诗人著称,但在其前期的诗歌创作中却明显流露出浓重的悲情意识。本文用人本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批评方法,剖析与阐释这种悲情意识的缘起、文本呈现、得与失等几个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地明晰卞之琳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亚琼 《成才之路》2010,(13):62-63
在古筝"悲情"乐曲中,使用按揉音与滑音更能营造悲情气氛。本文分析按揉音与按颤音的音色变化,并对二者技法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汉乐府民歌名篇《孔雀东南飞》所描述的爱情故事中,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面临着人生的三大抉择:请遣或是被驱、等或是不等、死或是不死.选择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局,焦仲卿和刘兰芝在选择中彰显了他们生命意识觉醒轨迹.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摄人心魂的悲情主题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对生命的感悟和离人相思的悲情主题的表现,并从社会时代和深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古诗十九首》悲情主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的幽默词,或是严肃人生的另类抗争,或是悲情人生的喜剧式宽解,或是游戏人生的童稚式打趣,别有一番美学风采。品读辛弃疾的幽默,有时比读他慷慨激昂的爱国词更能体味到欲哭无泪的无奈与悲凉。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时代,网络言情小说受到追捧,随着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苦闷情绪的日益显现,“悲情”写作成为网络文学中的写作主流之一。匪我思存是网络言情小说“悲情”写作的领军人物,在其精致婉约笔触的渲染下,“悲情”主题凸显的同时,“悲情”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尤为成功,特别是那些由性爱分离到深陷情感围城的女性和在欲望、仇恨中不能自拔的女性身上“悲情”色彩更为浓厚。  相似文献   

10.
"太康之英"陆机在其《文赋》中首次从文学本体角度,提出"诗缘情"的创作理念,并且与其理论相对应,冲破儒家传统的"诗言志"规范,在诗歌创作上抒发了个人独特的忧生悲情,开创个性化抒情新风气,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1.
就"婚恋诗"来说,汉乐府与《诗经》呈现出较大的不同:汉乐府逐渐丧失了《诗经》中的原生态,人的本真情感部分地被外在的道德教化替代,人性的自然美部分地被宗法伦理所取代。乐府诗中的"婚恋诗"平添了一种在伦理笼罩之下的忧郁与悲剧色彩。无论是意象由自然事物和淳朴情感过渡到人间伦理与社会生活,还是由歌颂原生态的欢娱到拷问"束缚"与"顾虑"中的人性的悲剧,都显出一种原生态的流失。创作层面更是逐渐回避现实,多诉诸想像,借助寓言和其他浪漫主义手法,或者是更具隐喻性的语言来艰难地言说,这也是对原生态的背叛,就原因来看,主要是汉代中央集权,思想开始走向专一,独尊儒术的影响,经学兴起,楚文化的传播,以及汉代文人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英诗How do I love thee和汉乐府民歌《上邪》的对比欣赏,阐释中英诗歌的异同与爱情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3.
张籍、王建都以乐府诗而名诗坛,严羽《沧浪诗话》更拈出“张籍王建体”予以褒扬。张籍、王建远绍汉魏乐府,近承杜甫“诗史”写实传统、使其诗作呈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讽渝”的鲜明艺术特征,并以其对乐府诗的开拓创新与创作实绩,成为元、白领导的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和先锋。  相似文献   

14.
《燕歌行》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歌行》是汉代乐府旧题,它的曲题来自于古代燕地民歌,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历代文人在其基本的思妇主题上,进行内容和风格的有意创新,这是有合理的历史原因的。  相似文献   

15.
《豫章行》现存汉唐时期的文人拟作共9首,其流变特点是:主题上所写的时事与古辞"伤别"主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上,显示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这些特点,体现了文人拟乐府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文人拟乐府是介于音乐与文体二者之间的创作行为,在其文化功能上既有音乐文化因素,也有文体意义的性质,六朝许多文人诗歌范式就是在拟乐府的创作机制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太康之英"陆机,是继三曹之后大力创作乐府诗歌的重要作者。他的乐府诗积极接受汉魏乐府的影响,几乎全部运用古题,并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上极力模拟前人作品。在模拟的同时,陆机也力求创新。他的诗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典雅,对仗工整,叙事性减弱而抒情性增强,使乐府诗进一步走向了文人化的道路,深远地影响了后代诗人,并对汉魏乐府成为经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曹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1):70-72,90
唐代文人在接受汉乐府的方式上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借题仿作,二是借古辞、古事仿作,三是继承汉乐府的精神而创造出的新题乐府.这些诗作也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了唐代文人在接受汉乐府时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时代特色、兴趣倾向和审美标准等特点,从而构成了唐代乐府诗自身的特色,使唐乐府诗达到了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沈约创作的乐府诗中部分曲题来源于汉魏乐府古题,这些作品对汉魏晋乐府创作的传统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变革的一面。继承的方面在于其题材与主题多不出汉魏乐府古题,篇章结构沿袭前人同题或同类题材的乐府诗作,并融会了汉魏乐府中的多种表现手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诗的题材、叙述方式和抒情表达均有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乐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延续的时间从汉至唐,此后,这一名称虽成为音乐文学的通称,也沿用于词曲,但从乐府研究的角度而言,并不被认同。即使是唐代的乐府,学界在研究中仍然有着不同的认识,叙录过程中并不仅以汉魏乐府为观照点,更留心于唐代乐府在乐府中的地位与存续情况。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诗与拟乐府诗属于两种不同的创作系统:前者是一种依附音乐、可供演唱的娱乐艺术;后者则是隶属文人的抒情言志的个人性创作。王船山对上述两种类型的乐府诗分别作了中肯的评价,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