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在非遗信息资源揭示和使用的过程中,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且现行分类法无法满足非遗信息资源类分需要的困境之下,探索非遗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建构,之于理论知识系统化以及非遗的管理与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引入领域分析法探索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的建构方案,并以传统美术类非遗作为案例,依据构建流程论述搭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主表、附表及标记系统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挖掘了非遗信息资源的特殊属性,提供了一种以非遗知识为核心,对非遗领域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和专深分类,以揭示非遗信息资源多重脉络的组织构建思路。所提出的构建方案、具体实施路径对相关学科建置分类组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究如何分类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以达到活态利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为例,一方面借鉴学界对非遗分类的研究成果以及分类法研究中相关类目的划分思路,从学科属性划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的二、三级类目;另一方面兼顾非遗数字采集规范,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国家级项目的信息描述进行分析与综合,构建类目复分表揭示该类非遗资源内容属性中所涉及的共性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组织,以期能够为非遗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的研究步骤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非遗传承人在自媒体中发布的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非遗项目、非遗自媒体资源,传承主体、时间、地点、事件6个大类组成的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领域本体,以及数据-语义-关联-应用四层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语义组织理论框架,据此可以实现对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的语义组织。  相似文献   

4.
针对非遗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特性,论文对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的建构方案展开探讨。引入了领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提出3个步骤来实现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组织的建构,在挖掘符合非遗领域信息资源特性的建构策略基础之上,完善分类组织的建构流程。研究认为,融合组配技术的体系分类法适宜呈现非遗信息资源组织架构;建构方法上应采用自底向上结合自顶向下的逻辑,实现以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材料,结合领域专家共同审视,进而反复验证分类组织的设计思路。论文具体阐述了逐步搭建分类组织方案的理论与方法,为后续非遗信息资源分类组织、内容揭示提供了科学的建置依据,并为行业内相关学科分类组织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向前  向瑞琪  陈海玉 《山西档案》2021,(2):53-61,52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中来有利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追溯信源、公开透明等优势无疑给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了革新的技术支持,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通过分析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寻求区块链技术与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的契合点,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系统模型,以期为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新思路,并有效地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传承处于消亡边缘的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后申遗时代",数字化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符合用户需求的分类体系,是非遗网站建设的基础。在分析和继承非遗现有分类体系基础上,结合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特点,构建了适用于非遗数字资源特点的网状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当前非遗数字资源共享主要通过构建门户网站和数字资源库实现,不能有效解决资源共享时出现的语义异构和互操作问题,也无法使资源在深层次的语义和概念层面互联。以新的导向合理组织非遗数字资源并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资源交互与展示,对非遗资源在全人类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提出基于语义出版技术的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方案,构建以“楚剧”为具体应用背景的语义出版实例,验证语义出版技术在非遗数字资源共享中的可行性。[结果/结论] 利用语义出版技术实现非遗数字资源共享,可以将出版单位细化到知识单元,有效建立知识单元之间及与外部数据集间的语义关联,并通过知识单元内容重组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8.
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联盟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不可篡改、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特点对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支撑和可能.通过梳理西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共享现状,设计了基于联盟链的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模型及模型各功能模块,并详细阐述在联盟链上的具体运用流程,力求为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9.
非遗档案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资源的知识组织中,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首先,对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现状进行了调研;其次,在非遗档案资源的特性基础上,探讨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知识组织中的适用性;最后,以“华县皮影”非遗档案资源为例进行实证验证.将领域知识图谱应用于非遗档案的知识组织能够揭示非遗档案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非遗档案资源开发,更好地发挥非遗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现有非遗数据库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主题不够鲜明、数量与种类不足、分类较为杂乱、检索途径较单一、单馆建设为主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提高对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认识,充分挖掘和整合非遗资源,提高非遗数量和种类,从用户角度构建非遗资源分类体系和检索途径,走联合共建共享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对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现有非遗数据库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主题不够鲜明、数量与种类不足、分类较为杂乱、检索途径较单一、单馆建设为主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提高对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认识,充分挖掘和整合非遗资源,提高非遗数量和种类,从用户角度构建非遗资源分类体系和检索途径,走联合共建共享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图13。表4。参考文献25。  相似文献   

13.
李川  朱学芳  冯秋燕 《图书馆杂志》2023,(4):88-96+146-151
随着XR(VR、AR、MR)技术的快速发展,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对沉浸感、交互性、多元信息感知有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和融合,有助于提升非遗项目信息的组织效率、展示质量、传播效率和服务黏性。通过分析XR技术的交互特性和应用现状,讨论XR技术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参考意义,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架构的非遗数据服务策略,探索XR技术场域下的非遗项目保护与推广方案,以华佗五禽戏为例分析XR技术如何应用于非遗项目服务。运用KINECT+Unity3D平台组合来模拟运维非遗项目,验证XR技术场域下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提出一种综合应用智能技术的非遗项目运维方案,为数字人文技术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文献,对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议题作了综述。目前学者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内容的研究上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模块,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评价机制尚没有建立;非遗的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元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地区及非遗具体单个领域方面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较多,其它非遗数字化保护机构研究较少,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非遗图片资源社会化标签是大众对图片内容的意识反映,蕴含丰富的知识价值。研究标签之间的关联关系有助于构建针对标签的非遗图片资源主题导航,并对非遗图片资源的组织和展示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标签关联视角探讨非遗图片资源网站社会化标签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关联标签网络和共标签网络,对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和对比,并采用可视化方法对主题特征进行展示。[结果/结论]所分析的非遗图片资源社会化标签存在一定主题特征,便于从用户角度组织和利用非遗图片资源,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面向传承和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全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重点,进一步拓展其资源描述、语义揭示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为促进我国非遗数字化技术发展、文化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借助信息空间理论,对非遗数字化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问题进行全面综述,提出面向传承与传播的非遗数字资源描述与语义揭示多维度研究框架,并阐明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非遗资源的语义描述与知识传播还需要大众广泛参与,这将有助于不同用户学习、交流与创新相关非遗知识,解决非遗知识传播与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林加 《中国编辑》2023,(5):98-103
技术的迭代推动非遗传播方式的变革,特别是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契机。短视频打破非遗传播的地域性,降低非遗传播和宣传的成本,推动非遗向市场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化。从非遗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期待来看,短视频在传播非遗过程中还存在项目宣传不均衡、引导认知有偏差、服务民众有差距等问题。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协调多元力量同行,打造文化名片、服务乡村振兴,沉淀非遗影像资源、服务非遗教育,实现非遗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  相似文献   

19.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非遗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规范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非遗元数据标准研究进行分析归纳,以国际通用的DC元数据标准为基础,结合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和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实际情况,从资源内容及属性、管理规范两个角度提炼出非遗资源的核心元数据集,再根据非遗特点进行元素扩展,从而构建一套更具兼容性、互操作性和非遗特色的元数据规范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RDF/XML实现该元数据方案的实例化,以瓯塑为例探讨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组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