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翔泥塑是宝鸡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作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本次研学旅行设计通过现场示范教学、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在“旅”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开启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和地理教学“三位一体”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出发,以丰县农业研学课程为例,分别从地理时空视角、学生素养视角、研学旅行视角、劳动教育视角、学科思维视角,就课程设计的诸多方面提出了设计建构县域农业研学课程体系的方法,并以“农业覆盖技术”为例,说明主题课程的具体实操路径。  相似文献   

3.
研学旅行可以提供真实的地理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与书本,在实践中去验证知识,现已成为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红河哈尼梯田为研学点,设计以承梯田遗产之“旧”、展生态时代之“新”为价值目标的研学活动。以“四层一体”理论识别地方人地关系,探讨研学旅行如何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融合,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悟”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4.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乡土资源为载体,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实现“游”与“学”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本文以“寻美虹山”为研学主题,以寻找虹山乡独特的“原始森林之生态美”“流水地貌之自然美”“闽南古厝之人文美”“花瓜盛事全域旅游之美”为分主题,从研学目标、研学内容、研学活动实施及研学反思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在研学中渗透“行中去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的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研究热点,其中,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将地理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地理研学课程开发也逐渐进入地理教研工作者的视野。文章结合浙江省江山市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优选出三条地理研学线路,从研学准备、研学点景观特征与知识定位及学习任务、研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课程设计,期望为乡土地理研学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依托开封乡土资源,以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乡土 资源开发研究为基础,通过胡同文化研学、文化遗产研学、文化 场馆研学等课程开发,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深入分析了地理研学旅行的特征与教育意义、地理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原则与教学应用,提出了以研学旅行资源开发为背景的研学课程开发构想,以期为学校有序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作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观光活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教育形式,对地理学科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研学旅行与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点相契合,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真实情境,深化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本文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应遵循的原则及设计流程,并以长白山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设计为例,为研学旅行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色研学实践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旅游业升级、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加强红色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革命老区大别山六安市的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地理核心素养和红色精神的培育为终极目标,确定“行走大别山,重温红色路”为研学主题,提出“认知、思维、实践、情感”四维研学目标,围绕主题对研学思路、研学路线、研学内容、师生活动、研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以期推动地理实践教学与传承红色精神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乡土资源“深圳市梅林绿道”作为研学地,从确定研学地点、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研学内容和研学评价等方面阐述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学课程以“探秘梅林绿道,助力深圳发展”为主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和真实任务,分别从自然探秘、人文体验和创新发展规划三大子主题对研学内容、活动实施及评价系统进行设计。本研学活动设计方案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进而提升其地理实践力素养。  相似文献   

11.
赵晓英 《中学科技》2023,(7):3-5+12
<正>基于“融教育”背景的研学旅行与初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成功构建,有助于初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理学知识,拓展地理视野,进而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新课改背景下,研学旅行与地理综合实践融合,构建了一种新型教学活动,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改革。尤其是在学校的有序组织下开展的研学活动,可以衔接教材内容规划研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长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相对较为薄弱,直接影响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的实现。加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已成为全面提升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迫切要求。乡土地理资源贴近实际生活,具有生动性、区域性、直观性和独特性,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手段。以惠安县笔架山为例,设计乡土研学方案,探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
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广受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关注。地理信息技术有助于研学旅行的开展,文章以长白山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为依托,融入地理信息技术,从前期准备、中期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三个阶段开展长白山自然地理研学活动,在研学中渗透“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增进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14.
依据地理研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西柏坡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地形地貌研学优势,科学设计西柏坡地理研学活动方案,将红色教育和地理研学相结合,组织开展鲜活生动的地理研学活动,在全面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信心与决心。  相似文献   

15.
杨苑 《福建教育》2023,(15):52-54
地理研学活动是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在研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重视活动资源、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评价的创设与规划,引导学生通过研学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提升主动意识和行为能力,并带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协同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广泛关注,地理实践力培养一直是其中的“弱项”,研学旅行则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良好渠道。由于缺乏有效的课程设计,难以把握“游”与“学”的平衡,造成课程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对此,在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下,依据泰勒课程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探讨进行教育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研学旅行课程构建。  相似文献   

17.
李凡  帅红 《地理教育》2020,(3):55-57
研学旅行作为寓学于旅行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体验性、实践性,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地理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2017年版课标作为研学活动设计的考量依据,以东洞庭湖作为研学旅行地,设计融合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内容及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托乡土资源,以“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学习为例,从教学目标制订、情境载体培育、问题设计与研学活动开展四个维度探究地理教学评价策略,旨在强调教学评价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指导教师科学施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海岛型目的地研学价值大但实践经验少。文章甄选福建平潭岛、湄洲岛、鼓浪屿和东山岛四个兼具地域代表性与研学价值的特色海岛作为研学目的地,以“地理教学+思政教育”为主线,将“四化”(研学地点地域化、研学内容综合化、链接学科多元化、融入要点思政化)作为纲领,就研学课程地点、思路与目标、实施和评估等方面展开探究设计,以期在特色海岛研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思政认识与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培育家国情怀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功能。本文依托闽台“五缘文化”,将平潭岛作为研学地点,以“探寻闽台‘五缘’”为研学主题,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为目标,以“情境依托+研学任务+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思路进行研学活动内容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一衣带水、同根同源的历史与现实,深化海峡两岸一家亲的共识,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