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奋斗历程所展现的一种价值态度和实践遵循,源于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精神谱系,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必然性。将历史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彰显思政课自身优势的内在需求,是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历史自信,需要丰富学生历史认知,构建科学大历史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坚持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主动,辨析世界发展大势;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塑造新时代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以育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着眼提质增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强化价值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质量评价,善于“大思政课”,不断开辟思政课教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当前思政“第一课”已在高校生根发芽,形成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的新常态。思政“第一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推进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呈现教学选题个性化、教学内容导向性、教学组织联动性的特点,发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爱校荣校情怀、为思政课带来新风、凝聚思政工作合力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素养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些要求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养指明了根本性方向,提供了可行性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六个方面素养作为标准,提高政治素质,涵育深厚情怀,培养创新思维,开拓宽广视野,加强个人自律,塑造人格形象,努力成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为人为学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党的领袖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凸显了习总书记3.18讲话的重要性。党史类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是泛指的思政课。思政课的学理性就是学术性。任课教师要增强信心,拓展视野,而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是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任课教师要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上,讲好党史。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方法是任课教师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一种方式,实地参观革命圣地则是在大课堂学习的途径之一。任课老师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才能回答学生的困惑,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重大疫情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着教学要素重新整合与变革发展的新挑战。要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以成果导向为指导,坚持学生主体性地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建设“云端”教学共同体,加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促进“双线”课堂提质增效,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营造融交互、体验与反思为一体的学习场景,推动思政课教学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思政课教学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实践性,并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以个体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做实做细做好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引导、政治导向、道德激励、人格塑造等作用,以实现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个体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线课堂”活动,通过“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样本”“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等推动思政课教师成长与思政课教学发展,实现了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校外和校内、教师和学生、统一性与多样性,以及过程和结果、“做得好”与“讲得好”的结合。“一线课堂”活动,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化政治自觉与家国情怀、拓展实践视野与历史视野,有助于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充实鲜活资源与示范课例。巩固和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成果,需要完善活动方案、强化组织落实、激励全员参与、推进成果转化、健全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9.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高校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聚焦关键要素,增强思政课发展动力;加强协同联动,汇聚思政课建设合力。在实践路径层面,以“八个统一”为根本遵循,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善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配齐坚强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0.
顾云湘 《江苏高教》2020,(9):97-100
文章基于学生期待视野,提出高校思政课应以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和期待作为出发点,以结合需求与期待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与考核等教学要素的反思与优化作为发力点;外化于行、服务社会作为落脚点来开展教学实践。同时,思政课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思政课需求,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方面要求。其中“视野要广”是在知识的广度方面提出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师打牢知识功底、提升核心素养和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三个维度来理解“视野要广”的内涵,从打牢知识基础、培养比较思维和把握历史规律方面,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是高职学生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学生职业观方面依然存在着忽视思政课对学生职业观塑造作用、教育内容偏差、教育能力较弱等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等,从而加强思政课对学生职业观的培育能力,提升其就业力。  相似文献   

13.
交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质量高低对于思政课具有重要影响。从“质”和“量”两个角度看,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有量无质、有质无量、无质无量等三种现实问题。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升思政课交往质量对于增强思政课针对性、亲和力、有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作为交往主体的思政教师要发挥自身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交往意识,提升交往能力,营造交往情景,并激发学生的交往意愿。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导向和视野格局,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的实现。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教师应摒弃“在思政言思政”的弊端,深度融合美育与德育,通过以美促知、以美怡情、以美塑行,实现美育与德育相互增效,以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塑造人格。  相似文献   

15.
"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生命,主张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实现和谐的生命教育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有政治觉悟、有个性、有尊严、有责任的人为目标。人文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继承中国传统德育精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中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逐一剖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从强化实践教学参与者的向心力、推进实践教学载体创新和实践资源的整合、完善与优化实践教学制度三个层面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其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系统提出了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是新时期广大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深刻阐述了思政课教师在办好思政理论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明确指出了思政课教师在引领学生成长、塑造学生性格、培养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在以德立身、坚定信念、创新方法、勤学实干等方面作表率、增实效、勇担当。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做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高校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尤其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以“六个必须坚持”融入思政课教学,助推学生成长,不断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责任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具体体现在职业人格美、思想理论美、方式方法美。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振教师精气神、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手段。要立足“六个要”的基本要求,从职业本色维度强化政治,从职业本心维度加深情怀,从职业本原维度更新思维,从职业本分维度严格自律,从职业本领维度扩大视野,从职业本质维度端正人格,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美感,在学生心中播洒美的种子,引导学生遇见美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新课程要求突破学校狭小的物理空间,实现全过程、全要素、全领域育人,这一要求在首届新课程高考中已有所彰显。高中思政课教学采用“思政课”教学范式,引导教师在选题过程中遵循拓展延伸原则、学生困惑原则、社会关注原则、正向导向原则,基于“大思政课”场域、视野和格局选择理论话题、时代话题、历史话题和实践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