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汪明敏 《情报杂志》2023,(6):12-18+139
[研究目的]对美西方在俄乌冲突中的大规模情报披露进行系统研究,深化对新形势下情报攻防和认知攻防规律的认识。[研究方法]总结归纳美西方情报披露的主要手法,考察分析情报披露对俄及俄乌冲突的深刻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启示。[研究结论]在认知战愈演愈烈的当下和未来,情报和情报披露的运用价值愈加突出,运用空间愈加广泛,运用效果愈加可期。应从理念认识、运行机制、策略运用、风险管控等方面综合施策,全面提升情报和认知攻防能力。  相似文献   

2.
侯霞 《情报杂志》2023,(6):7-11
[研究目的]研究2022年俄乌冲突中美国对俄罗斯信息战的样式和特点,可为我国应对信息战提供有益启示。[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总结美国对俄信息战的主要样式;采用辩证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其变化和特点。[研究结论]美国在对俄信息战赢得了阶段性胜利,呈现出占据意识形态高地、发挥情报独特作用、操控社交媒体、利用技术封堵等特点,在话语权塑造、动员力量、攻击重点和打压手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美国早已将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正捆绑俄乌冲突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加紧对我国全面的信息攻击。这需要我们全面规划、有效应对、长期斗争。  相似文献   

3.
马广军 《情报杂志》2023,(8):102-106
[研究目的]在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网络舆论战中,各方力量在舆论场上为战争造势,使得舆论场势力混杂、信息来源复杂、水军搅局、舆论群体极化、情感和情绪色彩浓厚,是一场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交媒体舆论战争。通过情感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研究方法]基于情感实践和媒介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俄乌舆论战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情感对于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的影响。[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时代舆论战当中,情感被高度“武器化”,各方力量以情感为武器进行战争博弈,影响了舆论战的边界性、确定性和传播性,也推动了战争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石峰  李彦泽  邵雷 《情报杂志》2023,(6):147-153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智能数据挖掘分析算法,用于识别域外社交媒体舆论操纵者及其操纵策略,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基于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数据,利用本研究提出的社交媒体洞察系统和社媒数据智能挖掘算法,分析域外势力抵制冬奥会的舆论主题策划、实施手段方式,并识别出幕后操纵负面舆论的组织、个人和机器人。[研究结论]操纵者采用“认知战”的手法,利用敏感政治话题,编造负面谣言、制造负面事件、发酵负面舆论,同时利用社媒机器人加速虚假信息传播,先入为主,误导民众认知,煽动民众情绪,操纵国际舆论,给主办方造成严重的国际舆论负面影响。当前相对有效的应对举措是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5.
沈霄  郭沛豪 《情报杂志》2024,(5):132-142
[研究目的]俄乌冲突期间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严重破坏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分析其虚假信息的传播能为我国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治理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以“蛇岛事件”为例,通过python爬取2022年2月24日至2023年2月24日期间推特平台上的271条推文、70 384条转推关系、3 579条评论文本,基于引爆点理论的三大黄金法则,从内容、用户和情感三维度构建俄乌舆论战的虚假信息传播分析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文本情感分析等方法,基于python的NLTK、TextBlob、spaCy与NRC情感词典等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分析虚假推文引爆的特性、用户转推关系及情感动员效果。[研究结论]在内容维度上,虚假推文的形式主要以缺乏实际证据支持的多模态呈现、内容涉及双方多个关键参与主体;在用户维度上,虚假推文的转推网络以个人用户的单链传播为主、网络中各个模块区域的独立性较强、传播速度快但覆盖范围有限;在情感维度上,虚假推文的情感主观性强、受众更关注偏向乌克兰立场的推文且不同立场的推文对受众具有个性化的情感动员效应。为应对国际冲突中的虚假信息泛滥,本文提出建立国际虚假信息共治平台、提高公民甄别虚...  相似文献   

6.
杨辰 《情报杂志》2023,(6):68-72+67
[研究目的]西方高新技术企业对俄乌情报对抗的深度介入,为情报工作带来革命性新变化,成为影响冲突局势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情报实践研究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准确把握数字时代情报工作发展规律、提升我国情报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梳理和逻辑分析法,分析西方高新技术企业在俄乌冲突中的情报实践内容、特点及其对我国情报工作的启示。[研究结论]西方高新技术企业的预警情报和战场情报支持为乌军掌握实时战况、实施精准狙杀、确认目标身份、打击虚假信息立下汗马功劳,并将推动数字时代的情报工作向去中心化、公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鉴于此,我们应以加快情报技术转型升级、健全情报协作体系、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监管为抓手,积极应对情报领域的风险和挑战,筑牢我国情报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探索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剖析其认知-动机-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用户的健康传播行为,提供优质的健康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风险认知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健康信息传播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风险认知、问题认知和涉入认知通过情境动机正向影响信息传播行为;同时,社交媒体用户的文化程度影响其健康问题认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信息规避作为一种消极的信息行为,将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基于认知失调和心理授权理论,本文整合“使能”与“抑制”双重视角研究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产生的前因及其作用路径。[方法/过程]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包括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信息质量显著影响用户的心理授权,进而对信息规避行为产生负向影响;社会比较和感知过载显著影响用户的认知失调,进而导致信息规避行为。fsQCA结果发现了3条触发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路径。研究结果启示社交媒体平台要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构建支持性的平台氛围,缓解用户心理失调,从而减少其信息规避行为。  相似文献   

9.
张高原 《情报杂志》2023,(1):6-11+17
[研究目的]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不仅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巨变的标志性事件,更带来了现代战争情报保障模式的转型,人工智能、面部识别、无人机、星链卫星等数字技术及其科技产品成为美西方提升自身情报保障能力的重要依托,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效果。对俄乌冲突中美西方情报保障实践进行深度分析,并从中发现现代战争情报保障能力提升的一般性规律。[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梳理、历史比较、质性分析等多元方法体系,对俄乌冲突中美西方的情报保障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相应的经验启示。[研究结论]美西方在俄乌冲突中的情报保障工作顺应了数字时代情报转向的整体趋势,在数字技术运用、军民两用技术使用、开源情报获取及非专业人员参与等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实践。其对中国国家情报保障工作的启示体现在战略研判、风险识别、军民融合、安全意识以及国际法规制等五大层面。  相似文献   

10.
邵雷  石峰 《情报杂志》2022,41(2):65-70,56
[研究目的]域外势力操控网络社交媒体,影响网络环境和政治生态,挖掘分析域外势力操纵网络社交媒体行为,据此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提升舆情事件处置能力,维护国家安全。[研究方法]采用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开源情报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层级分析、中心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结构化特征分析,剖析域外势力操控网络社交媒体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路径。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判断政治机器人操控社交账号的行为策略和特征。[研究结论]域外势力利用虚假公司注册网络社交媒体账号并操控政治机器人开展虚假舆论宣传。应利用大数据建模建立关键信息数据库,监测管控高危账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识别和应对政治机器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深入剖析俄乌冲突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舆情演化态势,旨在对俄乌战争舆情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新闻框架理论作为切口,分析俄乌舆情在新浪微博平台的传播特征,运用朴素贝叶斯模型进一步论证各方战时宣传策略的传播影响力,力图刻画各方势力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群像。[结果/结论]从场域层面看,中国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呈现了鲜明差异,网民个体情绪高涨,易引发鼓吹战争等一系列情绪性问题;从战时宣传效果层面看,尽管各国在煽动网民情绪方面有一定作用力,但舆论引导和情感动员的效用在不断削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基于档案机构应用社交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效果不显著的现状,结合贝叶斯模型开展了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研究,力求从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的角度改进和优化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方法/过程]构建了社交媒体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模型并深入解析了其实现过程,并以用户相似性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艳丰  李贺  彭丽徽 《现代情报》2017,37(10):36-41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织更好地持续利用社交媒体工具开展相关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态度-行为"研究范式,结合计划行为理论、隐私计算理论以及心流理论内容,构建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价"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不存在显著关系;"隐私保护"和"信息过载"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心流体验"对移动社交媒体态度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社交媒体态度"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用户倦怠与消极使用行为。[方法/过程]采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社交媒体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交媒体倦怠的概念及内涵、前因变量研究和结果变量研究等,同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结果/结论]未来研究中,可通过新技术与新研究方法的使用对社交媒体倦怠的构成及测量进行研究、探索异质性社交媒体间用户倦怠的差异与共性以及尝试基于倦怠情绪差异与消极使用行为的细分研究,以更好揭示社交媒体倦怠的“黑箱”。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社交媒体中信息的再传播是目前主流传播方式之一,研究情感特征对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作用,揭示情感信息影响社交媒体中信息再传播的机制,对于科学引导网络舆论、维持健康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引入情感分歧特征进行情感分析,以社交媒体中帖子的转发数与评论数作为信息再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构建了情感分歧与情感倾向影响信息再传播的理论模型,并使用微博平台上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通过对回归模型结果分析,情感分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体信息再传播,促进帖子的转发与评论;正面情感倾向性能够显著促进帖子的转发效果,对帖子的评论数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帖子内容的情感倾向性能够调节帖子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转发的影响,而评论情感倾向能够调节评论内容中的情感分歧对帖子评论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文泓 《现代情报》2018,38(1):136-140
[目的/意义]政务社交媒体是国家与社会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归档管理,有助于推进开放政府建设。[方法/过程]本文以案例研究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审查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服务提供商的信息管理与条款。[结果/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平台政策只提供有限的信息管理支持,对政务用户关注有限且专业性不足,造成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容易形成失存、失真、失控的风险。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平台可从如下方面构建对政务社交媒体信息的支持能力:关注与凸显政务类信息的特殊性、从用户视角完善平台政策、融合信息管理专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聂鹏  赵丽 《情报探索》2023,(9):7-15
[目的/意义]对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微博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行为特征,对用户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内容提供商及政府部门应对公共事件有重要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以微博平台上的公共事件信息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和情感角度分析了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的发生机制,探究了涉入度在模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结构方程进行了假设验证。[结果/结论]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公共事件信息回避的信息因素(信息质量、信息交互、信息过载)通过用户情感因素(社交媒体疲劳)来导致用户的公共事件信息回避行为,同时涉入度对部分信息因素对用户情感因素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 本研究对国内外政务社交媒体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政务社交媒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对2014-2019年的国内外政务社交媒体研究进行系统归纳,梳理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以期为政务社交媒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总结] 分析发现近年的政务社交媒体研究多为量化研究,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机器学习方法,研究主题集中于政务社交媒体的运营管理、内容挖掘、应急管理、功能与作用。现有研究存在着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数据分析方法有待优化、缺乏系统规范的研究范式等方面的不足,并从政府和公众两个视角为政务社交媒体的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范昊  王贺  付少雄  何建平 《现代情报》2019,39(10):136-144
[目的/意义]基于社交媒体个人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的现状,通过审核社交媒体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以期从法律政策文本层面规范社交媒体的个人信息保护,保障个人信息合法权益与社会公共安全利益。[方法/过程]本文以国内外16款用户量最大、使用频次最高的社交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从个人信息采集与利用、Cookie及相关技术的提醒、个人信息储存及保护、个人信息共享转让与披露、个人信息处理权益、未成年个人信息保护角度对社交媒体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政府层面亟需保障《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底层实施,企业层面需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内部制度化建设,结合服务与产品特征细化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内容,采用实名制规范未成年个人信息保护。  相似文献   

20.
代宝  续杨晓雪  罗蕊 《现代情报》2009,40(1):152-158
[目的/意义] 为了在系统了解国内外关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并为企业基于社交媒体的营销实践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本文从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过载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后果两方面对相关文献予以系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系统特征因素、信息特征因素和用户的心理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是导致社交媒体用户感知信息过载的主要因素;信息过载会导致用户出现倦怠、情绪枯竭、不满意等消极情绪,并引起他们的不持续使用或转移行为、信息回避行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