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呼唤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先进性、当代性和具身性,让学生深入把握革命文化文本的审美特质,教师应以审美活动为核心设计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进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最终将先进文化植入心田。  相似文献   

2.
从《荷花淀》到《百合花》,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完成了从男女两性关系到军民关系的伦理建构,在青春加死亡的浪漫叙述中从隐性发展到显性,完成了由意象审美符号到象征符号的转化。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模式的演绎与变迁正应和了抒情传统在当代语境里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体会不同阶段革命传统作品的审美情感,也可以窥探出其叙事抒情模式演变的内在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单元可以整合学习资源,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对革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是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路径选择之一。开展大单元教学首先要从概念出发,构建单元目标。既而围绕单元目标的实现,创设真实情境,构建单元任务,搭建任务支架,设计覆盖全程的表现性评价。革命传统作品的大单元教学旨在整合学习资源,梳理革命历程,使学生知晓革命文化;还原历史场景,激活情感体验,使学生体认革命精神;延伸文本内容,链接现实生活,使学生践行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4.
学习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生活性、活动性等特征。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革命文化作品研习,能提升思想认识,获得精神收益,提高文学鉴赏水平。教学《老山界》时,可以通过创设真实语文学习情境,采用革命文化作品教学五步法:明确主题、确定目标、设计任务、开展活动、进行评价,从而提升革命文化作品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5.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建立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应围绕革命文化作品展开有效教学,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评价中培养其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情,从审美评价的角度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的主题理解,并通过作业的评价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革命文化作品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艺术课程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助力艺术美育功能落地;能够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革命文化审美与思政共融的问题、革命文化作为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等问题。为了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应加强艺术课程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建设、创新革命文化艺术教学形式,从而实现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启蒙与革命相交错的历史规范和审美意蕴.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自身的局限与危机,附着于启蒙思潮之上的文学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革命"的因子;另一方面虽然追求阶级性是"革命文学"的鲜明特色,但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依然承继了五四"启蒙"传统,闪耀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不管是传记、故事,还是描写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革命文物等方面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就要求教师常招“新用”,为学生创设“红色情感场”,初步唤醒学生的革命情感;新招“妙用”,提升“红色情感场”,厚植革命情怀。  相似文献   

10.
朱明清 《江苏教育》2023,(20):84-85
<正>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体认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教育要素,充分利用革命文化作品,实现它的育人价值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郑丽娜 《新教师》2023,(2):34-36
统编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将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集中在一个单元中,更加突出了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学习任务群和革命文化作品为研究对象,先分析革命文化作品的育人价值,再利用学习任务群将育人价值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接着通过理论论证、事实论证提出具体的反思建议,从而达到提高革命文化作品教学质量,优化课程思政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革命文化题材作品是引导学生夯实文化底蕴、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教师需要深挖作品内涵、夯实共情基础,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共情意愿,向课外延伸、拓展共情渠道,形成教育合力、聚焦共情指向,带领学生在理解革命人物、英雄事迹和典型事件的过程中建构革命经验,内化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论赵树理创作的主题思路和审美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树里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文艺大众化,核心和内蕴是革命的功利主义,审美特征和趣味是乡土的大众的风格。赵树里的作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精品。赵树理的创作成就充分显示出解放区及建国初期新文学的实绩,代表着新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韦护》是丁玲于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她首次将革命者形象纳入作品中,是丁玲从个人主义文学向革命文学开始转型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为故事背景,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借作品中韦护与丽嘉爱情的不幸,来表现当时的社会中恋爱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之间是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在20年代"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兴盛的时代背景下,《韦护》一直以来被赋予"革命加恋爱"模式小说的内涵,曾一度被定义为"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中的不成功之作。然而,《韦护》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学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是一般"革命加恋爱"作品中所不具备的,不能够将其简单地纳入"革命加恋爱"范畴中。本文将从《韦护》的文学独特性入手,进一步阐释和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5.
革命历史叙事作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以来都为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学界在革命历史叙事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方法创新,但相比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研究的日趋成熟,学界对1980年代以来有关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些学者试图在“后革命”的视角下整合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将其纳入同一理论框架进行阐释,但这一尝试还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6.
钟斌  谢雨轩 《福建教育》2022,(15):40-43
以项目化学习为视域,力求在真实情境下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教学经验,促进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沉浸式学习。  相似文献   

17.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纳入了兼具思政价值、历史厚度和文化分量的革命文化主题作品。教师在语文学科中融入革命传统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然而,革命年代久远、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一度造成革命文化教育“假大空”的尴尬局面,致使学生对相关的学科教育产生排斥、厌恶心理。为此,教师要以“真”为引线,通过聚焦语言、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等途径,使革命文化“面目”清晰、真实可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认同蕴藏在作品背后的革命力量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革命与审美是学者余虹反思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关于现代性,余虹更加强调它的话语品质。因此,从“革命”、“审美”入手,通过话语品质等方面更容易接近他的思想。关于革命和审美,其源头可追溯到梁启超和王国维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进程就是伴随“革命”和“审美”的此消彼长以及在二者兼容、混合的基础上出现的内涵上不同程度的改变而逐渐发展的。余虹也借此认为随着审美浪漫主义的复兴及其中心地位的确立,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也进入了发展的“黄昏”。  相似文献   

19.
当前出现的诸种革命文化现象显示的是我们与革命文化的血缘联系,革命及其美学经验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浸透进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中。从西方后现代角度做出的研判,仅能够得到皮相,而无法深入内脏。这提醒我们,西方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商业化和遗忘的操作也不是正确的对待态度,只有正面的反思和研究才能揭橥真相。我们应当重新梳理革命中国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探究革命审美的复杂化生成与演变。“偿还”被忽视的革命审美传统,在文论重建的西方、古典资源之外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明确要求传承革命文化,统编版教材也设置了两个研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任务群。近年来,这类作品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研究基于“教考衔接”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有助于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新课标与新高考的角度,搭建学习支架,设计关键任务,以期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实现“教考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