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涸辙之鱼     
《教育》2011,(3)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相似文献   

2.
涸辙之鲋     
庄子因为家里很穷,有一回跑到监河侯那儿去借粮食。监河侯满口答应,说:"好吧,我就要收租了。等收了租,我借给您三百斤粮。您总该满意了吧?"  相似文献   

3.
读典故     
涸辙之鲋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庄周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米粮。监河侯见庄周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了。他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邑之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我昨天来时,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  相似文献   

4.
【路子对你说】庄子家里很穷,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可以,等我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好不好?"庄子说:"我在干涸的车辙中见到一条鲋鱼,它向我求救。我说,等我去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救你好吧?鲋鱼很生气地说,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我就能活,你要是去引西江的水,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吧!"  相似文献   

5.
涸辙之鲋     
<正>你听过“涸辙之鲋”这个成语吗?“涸辙之鲋”,是用来形容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可是,人怎么会是鱼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涸辙之鲋》,说的是庄周找监河侯帮忙的故事。生活中,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都知道要尽己所能地施以援手。那么,监河侯帮庄周了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6.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庄子和惠施一起种葫芦,为了能种出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都勤快地施肥、浇水、锄草。而庄子每天只是到地里转转,看看,见没什么异常就自顾自做别的事去了,没见他施过几次  相似文献   

8.
作为魏晋玄学家之一,嵇康对庄子多有继承。虽然嵇康自称师法庄子,但嵇康在继承庄子思想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如从"自然无为"到"任情肆志";从"清虚静泰"到"服食养身";从"薄周孔"到"非汤武"等。他对庄子思想的片面接受,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庄子看来,民为治安的基本内容,国只是治安的外在形式。他主张“大顺群生”,“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在庄子之前,民总是附属于国,庄子的治安思想是首次建立在以人为本位的基础上,把人突出到一个空前的主体地位。不过,庄子笔下的人更多的是自然的人。在对人应采取何种态度上,庄子则走了极端,他彻底否定“治”,提出“不治天下”。人的社会性在庄子面前遭到彻底否弃。庄子把人的地位与人性的价值抬到了至高无尚的位置,显得虚无飘渺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应世之情不是恒定不变的,其情状有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庄子因为深怀爱世之情,所以他才对这个世界上的丑恶现象痛心疾首,由此引发了他的愤世之情,使他对其所处的黑暗社会痛加挞伐,展开批判;庄子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洞彻个体生命将无可逃脱地面临诸多困境,人之存在将面lI缶难以克服的悲剧性,于是他慨叹人生多艰,他的愤世之情也由此演化为悲世之叹;然而,慨然悲叹终究是徒劳无益的,作为一个思想家,必须为生民找到走出人生困境的途径,于是庄子殚思竭虑,提出了他的游世畅想,展现了他的游世情怀。庄子希望在他的游世情怀感召下,芸芸众生能放飞心灵,自由遨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