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有近200篇的作品带有较为明显的果报色彩,因果报应思想贯穿了作者成书的始终.我们姑且称之为<聊斋志异>果报小说.国内对于<聊斋志异>果报小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尚无研究该论题的专著,第二阶段批判<聊斋志异>因果报应的消极影响,第三阶段是<聊斋志异>因果报应研究的崭新时代.<聊斋志异>果报小说不但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而且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聊斋志异>英译历史研究、<聊斋志异>译本个案研究、<聊斋志异>译本比较研究.存在的问题也主要有三方面:研究力度不够、研究广度欠缺、英译版本选择单一重复.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在清代文人的评价中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但<聊斋志异>成为文言小说摹仿的典范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聊斋志异>已经确立了文言小说创作的典型范式.其典型范式主要表现在文人抒怀、史传叙事模式、诗化、幻奇为文、充分发挥文言艺术魅力等方面.这种典型范式为大量<聊斋志异>仿作的诞生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对深入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试以管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赵星 《文教资料》2008,(25):12-13
在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士子的漂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事件.本文拟从士子的漂泊中抽取出客死他乡、抛弃原配和充任幕宾这三类事件去探讨士子们的生存困境,进而阐发<儒林外史>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6.
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在<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首先,他于1880年翻译出版了<聊斋志异>首个英译本,该译本出版后在西方代表蒲松龄达一个世纪之久,成为<聊斋志异>的经典英语译本;其次,他在自己编撰的、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学史>里用大量篇幅对<聊斋志异>作了介绍.所有这些都推动了<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8.
<画皮>是清代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其在人物塑造和创作目的上突出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以文学行教化的文学现念,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文化色彩.这与作者蒲松龄受儒家思想深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塑造了大量的女鬼形象,<画皮>中的女鬼是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美恶对照",而且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展现出作家当时的生活风貌,揭示了社会的不平,成为古代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女鬼形象.  相似文献   

10.
越南有部汉文小说<传记摘录>,共收录<书痴传>等十三篇故事,过去曾被视为深受<聊斋志异>影响而又不失原创性之作;本文最新发现<传记摘录>全书其实是直接抄袭自清末顾氏的<后聊斋志异>,降低了它在越南汉文小说史的地位,也重新厘清了清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后聊斋志异>与越南汉文小说<传记摘录>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2.
<守财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后练习第三题把<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等相提并论,都判为守财奴形象,这对学生是个严重的误导.  相似文献   

13.
在道光后期的文言小说集中,浙江归安朱翊清的<埋忧集>是影响较大的一部.朱翊清,浙江归安(今属湖州市)人,生于1786年,约卒于1846年.<埋忧集>是<聊斋志异>之后的重要拟作,并且其中收录了不少前人小说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分-总式结构"中,同是"分"(珠串式线性结构),一个注重因果关系、一个注重自然联系.同是"总"(百川汇海式结构),一个不再分开、一个再次分开.但无论如何,两者都是完美地表现了其所要展现的生活内容的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  相似文献   

16.
干宝的<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对于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小说与戏曲的影响更大.文章主要从<搜神记>对晋代以后志怪小说的影响,对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及明代拟话本的影响,对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清代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影响,对后世戏曲的影响等方面,略做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尚无"女强人"称谓的年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女强人形象,这些女强人形象,既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新高度,又启发了后世文学作品中众多进步女性形象的塑造.蒲松龄之所以能领先于他同时代的作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出众多的各种女强人形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女神(女娲)意向"的文化渊源、进步文学传统、社会现实的巨变、作品本身题材、特殊的女性形象原型与创作手法,乃至作者本身的创作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梦创作千姿百态,寄寓深远.从普遍意义上看,它们表现出某些共同的艺术功效:或表现人物心理,或布局谋篇,或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引用是<世说新语>一种主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世说新语>引用<诗经>的典故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的用典与他的政治思想、身份地位和个人爱好有关.<世说新语>用各种方式引用<诗经>,使这部志人小说充满了诗意,增强了美感.  相似文献   

20.
颜师古注<汉书>,征引古籍达百余部,而簿录类唯有<别录>和<七略>,且二书早已亡佚不存.本文仅对<汉书>颜注所引<别录>、<七略>之佚文加以笺释,从而完善清季以来诸家<别录>、<七略>辑本,以见古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