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赵晓 《出版发行研究》2018,(7):96-97,95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著作《阅读史》中写道:“我们不得不阅读.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1] 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随着书籍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读者在书籍阅读历史中的作用,阅读史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罗马大学、爱丁堡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有关阅读史的课程,同时,一些国际性学术研究机构也开始开展阅读史研究工作,如作者、阅读、出版史学会和国际阅读协会下面的“阅读史研究小组”等机构.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西方阅读史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阅读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人类阅读思想史。阅读与意识形态、个人信仰、生存心态一脉相承。是社会观念转向、文化结构调适的佐证。  相似文献   

3.
阅读史研究探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人类阅读活动历史的研究,能够反映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状况,揭示人类知识、理论的传承创造结构,引导和推进社会阅读活动的发展。作为图书馆学、文献学、传播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一门交叉学科,阅读史的开发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回顾了《中国阅读通史》的编撰过程,简要概述了该套丛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指出其填补了我国学界在阅读史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模式,并首次从文化视角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阅读历史概貌,揭示了中国阅读思想、阅读方法的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5.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我想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比较阅读聂震宁《阅读力》和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斋藤孝《阅读的力量》,从阅读力、阅读史和全民阅读三个视角出发,分析了两位作者书中观点的异同之处,认为阅读力正是"阅读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书中关于阅读力、阅读史等问题的观点,对当下的阅读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阅读通史》系统梳理上古至民国的阅读历史,勾勒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日常生活对阅读发展的影响。以阅读串联中国历史,挖掘源远流长的阅读文化,描述中华文化的知识形成及发展与阅读的亲密关系。知识来源于阅读、发展于阅读,可以说阅读在改变着世界,作为第一部多卷本的阅读通史,《中国阅读通史》的编撰有着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8.
郭英剑 《图书馆杂志》2018,(3):I0005-I0007
就世界范围而言,用立法的形式强调阅读教育和阅读推广,不过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约不到30年问的事情。在韩国有《图书馆与读书振兴法》(1994).目的是“为图书馆及文库的设立、运营以及读书振兴,创造必要的环境,建立健全图书馆及文库,促进读书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在美国有《卓越阅读法》(1998)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2),其中涉及青少年阅读,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1月11日,安徽教育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安徽省文化强省项目———《中国阅读通史》分享会暨赠书仪式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主编王余光教授分享了《中国阅读通史》的内容特色和13年艰辛的写作历程。王波先生高度评价《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价值和学术价值,认为《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标志着"书学三史"的首次合拢,不仅填补了中国阅读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使中外阅读史的互鉴成为可能。安徽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姚莉详细介绍了安徽教育出版社在《中国阅读通史》出版环节所做的积极努力,并  相似文献   

10.
《出版科学》2016,24(4):71-71
推荐理由 以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为代表的西方阅读史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国出版史的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台湾史学研究者潘光哲即是在阅读史研究的启发之下,引入“知识仓库”的概念,通过精细、缜密的考证,研究了我国晚清士人的阅读内容、阅读行为、阅读秩序、阅读地理学等,从而深入描摹晚清士人因世事变迁、家国命运、个人前途而展开的阅读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中所引发的回响,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阅读史著作。作者本着“小作课程,大施工力”的准则,以个案研究为主,重点剖析了朱一新、梁启超、《时务报》、《沅湘通艺录》等人物或书籍的阅读史,在中国晚清阅读史上打下了一个个“深井”。  相似文献   

11.
世风与阅读     
时下,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各种推动政策呼之欲出,即至立法层面.有人说,再好的政策也不过是外力,阅读的普及需由内在驱动,内驱则有赖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此话有理.美国人查尔斯·杜希格在其著名的《习惯的力量》中说,人类每天高达90%的行为出于习惯.习惯的养成有三个组成部分:触机—奖励—惯性行为.触机指行为展开的动机,奖励是与触机关联的奖赏,由奖励触发的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惯性行为.  相似文献   

12.
《阅读史》的第七章,作者曼古埃尔向我们介绍了图像阅读在阅读史中的体现与发展。关于图像阅读,作者对其的考察主要专注于宗教传播上。例如,书中提到,安锡拉的圣尼勒斯在其家乡修建新修道院时曾提议,不要以圣徒、狩猎场景和鸟兽等作为装饰,而应该绘以《旧约》及《新约》的故事。这样一来,“就像是给没受过教育的信徒念的书”。发展到15世纪,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关于宗教的图像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相似文献   

13.
郭平兴  卢子纯 《出版科学》2021,29(1):107-114
1986年《阅读史初阶》的出版,标志着西方阅读史的首次正式界定,与之有关的多方面的理论假设层出不穷.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西方阅读史的学科疆域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西方阅读史的理论假设、方法论陷阱、学科任务、基本问题加以厘清,并阐明其学科边界设计,尝试对西方阅读史进行学科软边界建构.希图促进对20世纪以来西方阅读史学科理论的了解,也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进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策划了"书与阅读文库"。目前已经出版了《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爱上阅读》、《小小读书郎》、《青春好读书》、《读书人家》、《畅销书风貌》,图文并茂,旨在向读者推荐适合的图书、与之共享阅读的美妙,进一步倡导全民阅读。  相似文献   

15.
人类阅读史是一部不断发生变化的传播媒介变迁史,每一次阅读载体的变迁都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而数字化阅读更是带给读者无法抵挡的阅读体验,本文笔者将尝试讨论阅读的变迁、数字化阅读的优势以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孟桃林 《大观周刊》2012,(41):380-380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是文明进步的阶梯。阅读足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文明传承和民族兴旺的历史证明.国民的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人的早期阅读经验对其一生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基础性作用.闶此推广阅读的重点人群应该是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17.
书爱众香薰:全民阅读推广的时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秉持学习之道,阅读之理,中外古今同一的基本理念,从孔子、王充、苏轼、歌德等名家的论点出发,结合阅读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了美、英、德、俄、日等国阅读推广的有益经验,认为当前时代,正是人类历史上千载一遇的传统阅读方式的转型时代,但学习的要义和阅读的精义却丝毫不曾改变。学习伴随人的成长,阅读促进人的成才,在成人的过程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和学习努力成才,永远是人类社会的至高期待。文章最后创造性地阐述了全民阅读推广的三个时代内涵,以及编纂《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两书的主旨理念。  相似文献   

18.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在人类历史上,阅读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行为是伴随着文字和文献的创造发明而产生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创制了泥板书和书写在上面的楔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则由甲骨、青铜器以及竹帛成为文字的载体,逐渐演化。人类早期的阅读生活便开始了,在数千年中,形成了阅读即生活的文化。较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  相似文献   

19.
《三字经》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为古代蒙学教育的经典读物,它根据蒙童学习特点集中推荐“经”“史”“子”类书目并指导阅读方法。《三字经》中针对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环境、思考能力培养和推荐书单制定等方面的阅读指导思想对于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芳 《兰台世界》2010,(3):78-79
本文从阅读史的角度提出了阅读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普遍现象,指出阅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并提出阅读目的不同也会对阅读造成影响,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阅读传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