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范德成  陈婷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123-123,102
提出了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内涵以及评价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现状,从合作创新投入和合作创新产出两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运用DEA的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对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型,构造了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的两阶段模型,并运用DEA方法对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研究开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各省(市、区)两阶段效率的矩阵分布图,利用矩阵图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建立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大多数省份没有充分利用或低效率利用其创新投入,并且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未必与其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医药产业竞争力。根据查阅文献获得的数据,选取2007-2014年我国28个省级区域医药企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从整体、区域的视角对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深入分析中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化,通过指数分解剖析中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变化率和资源变化率,确定影响中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区域技术创新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为基础,构造覆盖面较广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甄别及相关性分析等有效环节,构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德尔菲—熵值法评价模型,将客观熵权与主观权重相结合,通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对泰安市2004—2008年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泰安市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了历经较弱、中等、较强的递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运用DEA模型对1999年至2006年四川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并进一步运用DEA交叉评价模型得出各年份交叉效率值。在此基础上,对四川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孙林杰  葛玉明  刘琳 《未来与发展》2010,31(6):63-66,49
正确选择合适的技术项目,对于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以评价技术创新效果为切入点,提出应该从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评估技术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建立效率评价模型、效益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关评价准则,总结出一套评价技术创新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省市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创新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本文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分为直接科技效率、宏观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建立了三段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效率评价的DEA模型,研究了阶段效率的总效率合成方法,对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市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我省部分地区没有充分利用或低效率利用其创新投入,并且某地区技术创新效率未必与其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技术创新政策,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A交叉效率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提出了将DEA(数据包络分析)交叉效率模型应用到技术创新效率评价中,成功克服了传统CCR模型中只进行单纯自评和有效单元过多的问题。截取了2008年各地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并给出了31个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完全排名。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短期内各地技术创新投入规模难以大幅增加的假设,提出使用层次聚类的方法将投入规模相似的省份聚为一类分析,以便于技术创新效率较低地区寻找改进基准。最后通过构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转化简易模型,指出准确辨别技术效率差异的关键在于理清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利用科技评价中多属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科技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特点,确定了科技评价结果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负值评价结果标准化方法——极差标准化方法,并以熵权法、TOPSIS、主成分分析三种评价方法为例,采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农业学术期刊数据,分析了标准化方法不同对组合评价的影响。认为对于线性评价结果,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做标准化处理,对于非线性评价结果,定序评价方法不存在标准化问题,定值评价方法都要进行标准化。在进行组合评价时,所有的评价方法都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不同的标准化方法会影响组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刘捍东 《科教文汇》2011,(5):53-53,67
教学评价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本文试就短期评价如何用于课堂教学进行论述,并分成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三阶段作介绍。  相似文献   

13.
齐丹 《科教文汇》2021,(12):51-53
三维课程评价体系是指将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基于数据的评价等模式应用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质量监控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加实时、客观、全面和准确,形成一种广泛关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鉴于目前我国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缺乏具有推广基础的示范应用,为促进代表作评价方法和工具创新,更加科学、准确、客观地开展科研成果代表作评价,分析国内外科研项目评价研究与实践现状以及代表作评价的内涵和特点,设计提出基于客观数据和定量方法支持的医学科研项目代表性成果评价方法,并选取20个科研项目的代表作进行实证分析,依次分级计算投入和产出指标数据,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进行效率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科学计量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综合计算得到的科研项目代表性成果的量化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可作为专家定性评价的参考和依据。最后,在强调代表作形式的多样性、提倡代表作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利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改进传统评价方法等方面作出思考并提出建议,为我国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政策评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瑞祥 《预测》2003,22(3):6-11
政策评估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活动的制度安排及其在不同国家的适用性四个方面入手,对国外政策评估研究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并就政策评估标准问题,具体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评价的规范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评价规范体系是科学评价管理与监督的基础,科学评价管理与监督需要科学评价机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作为保障,只有形成了科学合理、健康完善的评价规范体系,才能实现对科学评价活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科学评价规范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机制与制度;第二层次为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三层次为行业规范;第四层次为科学评价管理与监督。但各国科学评价发展水平不一,科学评价规范程度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科学评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科学评价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以及科学评价的各种方法,并对SCI在科学评价中的应用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其应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易娟  鞠梅  谭道玉 《科教文汇》2011,(7):164-165
总结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定义和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其中主要包括评估主体多样化、评估客体主体化、评估目的是促进发展和改进、评估方法的多样选择与结合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目前科学评价活动出现的一些新动向,认为科学评价理论研究正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新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理论的整合研究、科学评价理论研究的国际融合、知识评价研究、网络科学评价研究、科学评价学学科研究和科学评价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从专利价值评估工具的视角分析专利价值评估的发展现状。对常见专利价值评估工具的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工具所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讨论了专利价值评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目前,专利价值评估呈现出评估方法智能化和自动化、评价维度和指标类型多样化、评估模型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但国内关于专利货币价值评估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未来,专利价值评估需要将不同的评价方式有机结合,针对不同领域专利的特点构建相应的价值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