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证据中蕴涵的案件事实信息的收集、运用、识别和认定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诉讼中要突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必须强化民事诉讼中的原被告双方或者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的具有对抗性的举证和质证、分析和反驳,同时,法官应着重审查原被告或控辩双方举示的证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对诉讼证据中蕴涵或留存的案件事实信息是否真实,以及这些案件事实信息是否就是证据事实,这些证据事实是否能够足以证明(即恢复或还原)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根据等进行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2.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但是案件事实一般情况下不是依靠某项孤立的证据就能证明得了的,必须建立起完整的证据体系,各项证据间紧密衔接相互印证,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证据的作用使案情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3.
证据不是(案件)事实,但证据与事实存在内在联系,即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证据本身并不就是事实根据,“根据”也并不等于事实。证据之所以能够成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基于证据蕴涵着事实信息,通过事实信息能够揭示证据事实,查明案件事实。事实信息就是存在于证据中的那些能够据以做出事实判断的信息。事实信息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事实信息既是证据存在的前提,又是证据事实得以发现的根据。控辩双方收集证据并从中识别和收集事实信息的证明活动,法官对于证据和事实信息的认定和运用,是整个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从刑事和民事两种诉讼证据制度区别的角度,论证刑民交叉案件刑事部分事实与民事部分事实是可以做出不一致的认定。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案件的复杂性之一在于家庭暴力法律事实的认定存在难度,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诉讼证明标准。而如何通过诉讼证明存在家庭暴力的事实,一直是司法界和学术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于家庭暴力认定难的问题,有必要对有关诉讼的证明标准、举证责任以及证据形式和证明力等问题进行探讨。在诉讼中,既要考虑家庭暴力的特殊性,也要看到此类案件与一般诉讼案件的共同性,应当遵循诉讼的一般规则,通过程序正义来保障实体的正义。  相似文献   

6.
诉讼证据是事实,但事实不同于物、人、事情,事实在事实界、以命题的形式存在,人、物、事情在现实界,是自在之物;诉讼证据是原发事实与案件事实的中介;诉讼证据作为事实总是与论证分不开;诉讼证据的论证又受合法性规范。  相似文献   

7.
一、适用举证责任倒置之法理基础 “谁主张,谁证明”这是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那么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呢?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是指在某些案件中,原告不必举证,只需表明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不需要对于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则必须对于自己提出的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如果被告提不出证据或证据不能证明反驳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就要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相似文献   

8.
论事实推定与间接证据证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事实推定与间接证据证明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推定只不过是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间接证据通过运用推理这种思维工具,将间接证据与案件事实联系起来,使间接证据能够起到证明案件事实某一环节的作用,即事实推定是法官在认证过程中的一种推理活动,事实推定就是一种间接证据证明;并进而说明事实推定不是一种降低了证明标准的间接证据证明,而且并非所有的间接证据证明都是事实推定。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这条规定基本确立了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要求就是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10.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并非都是证据。证明根据是证据的属概念,它包容了证据。证据只能是承载了待证事实留下的事实信息的物质载体。区分证据和证明根据,明确两者之间应有的区别,有利于厘清诸如证据概念等若干证据法学的基础理念,有利于司法实践关于证据的正确运用,有助于推动证据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但是,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并非都是证据。证明根据是证据的属概念,它包容了证据。证据只能是承载了待证事实留下的事实信息的物质载体。区分证据和证明根据,明确两者之间应有的区别,有利于厘清诸如证据概念等若干证据法学的基础理念,有利于司法实践关于证据的正确运用,有助于推动证据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在诉讼过程中能够用来确定案件事实的证明材料。证据材料以提供原件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一般基本原则,在证据材料为复制件的情况下,只有在其他证据的旁证相互印证时,才能够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予以采用。  相似文献   

13.
提供证据责任与证明责任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将二者罗死在一个“举证责任”概念之下,并从提供证据的立场把握证明责任的法律性质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考察举证责任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两大法系的举证责任理论都承认在举证责任的不同解释中证明责任为其本质,证明责任的法律性质应为负担,是当案件事实于最后仍真伪不明时,一方当事人所承担的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4.
口供对于证明案件事实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证据价值,但为获取口供而不惜刑讯逼供显然是错误的。本文通过透视刑讯逼供的危害,分析其现实成因,提出对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夏永全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3):79-83,101
证据的定义问题在诉讼法学中一直都是充满争议的,现有的各种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缺陷也很明显。本文关注于民事诉讼领域中的证据问题,并试图论证民事诉讼证据就是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交给法院的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法院依职权调查所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的重心从"法学人才"向"法律人才"的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忽视对学生认定案件事实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认定案件事实是指根据程序法规定的证明手段和方法,对争议事实进行判断和确认的一种纠纷解决活动.培养学生认定案件事实能力的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掌握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对于认定案件事实方法...  相似文献   

17.
法律适用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而案件事实与通常理解的事实概念存在本质区别,案件事实即是已被诉讼程序证成为案件事实的生活事件,案件事实不是既定的、不是被发现的客观事实,而是由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据规则和事理逻辑形成的;很多情况下,事实问题即是法律问题,法规范对案件事实起着型构的作用;审判过程中规范与事实相互作用且自我显形;事理逻辑最具研究价值,因为这一研究能揭示出形成案件事实的过程中最能体现法官个人判断的意识因素。笔者采用思辩哲学与司法实践紧密联系,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证明责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诉讼出现的案件事实,应当由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以及在诉讼结束时,如果案件事实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应当由谁来承担不利的诉讼结果。我国现行刑诉法虽然设专章规定了证据制度,但是由于立法本身存在不足,无疑会阻碍诉讼目的的实现。由此,我国刑诉法中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直接言词原则及证据展示制度等证据运用规则,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用证据证明与追究犯罪行为人刑事责任有关的一切需要证明的事实.研究证明对象对于查明案情,及时、公正的终结案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刑事司法公正的基本要求就是在结果上正确处理案件。其中,运用证据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则是前提和基础。而要准确认定案件事实,证明标准的确定和把握又是关键和核心。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证明标准。而我国则将其笼统的规定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据此,笔者认为应从诉讼的不同阶段、责任主体适用和证明对象的适用性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