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马的劲是什么?是骁勇,是拼搏!张家口军分区宣传科科长刘邦举就有着这样一股子劲。1972年,刚满19岁的刘邦举,一入伍在河北省蔚县人武部当打字员,他常常为新闻干事打印稿件,看着身边的一桩桩新鲜事,经他打印后在报纸上变成错字,他心里很激动,同时偷生一种意念:我也要用按动键盘的手把身边的新鲜事儿写出来上上报。1977年他当了政工科干事后,更坚定了写作决心。一年下来,手稿整整码了一人高。他相信几分开水便有几分收获。终于有一天,他的第一篇报道《三凰引凤过深山》在地区报纸发表。第一次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不懈地追求。19…  相似文献   

2.
<正>一个报纸记者在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呼声时,根本就不必准备详尽无遗地叙述和论证有关这种呼声的一切细节、原因和根源。撇开时间的损失和进行这项工作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不说,一个报纸记者也只能把他自己视为一个复杂机体的一个小小的器官,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种职能。例如,一个人可以侧重于描写他从民众意见中获得的有关贫困状况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作为历史学家则可以谈论这种状况产生的历史,沉着冷静的人可以谈论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则可以谈论消除贫困的办法,而且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从各方面来解决: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地方范围,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同整个国家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3.
报纸版面靠栏目支撑,好栏目是报纸的品牌,没有好栏目,一张报纸就难以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栏目办得好,报纸才会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版面才会个性鲜明、重点突出;不同的读者群才有可能比较容易地通过栏目在报纸里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东西,快捷地了解到想要的信息.栏目,实际上是为迎合不同读者的阅读需要而诞生的,在厚报时代众多版面的浩瀚文字和信息量里起着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有位农民,名叫杨金星,已年过半百。此人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一直在为生存而奔波着。但杨金星一直爱好新闻报道,即使在夏天卖冰棍时,也是一边卖冰棍,一边买一张报纸看着,有时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光看报纸。却把卖冰棍给忘了。在这么多年中,他为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写了不少稿子,也小有名气,当地农民都把他称为“土记者”。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知道,对于读者来说,购买报纸,不仅购买信息,而且购买报纸的判断力。大至整份报纸,小至一个版面、一篇稿件,都反映着主编、编辑以及记者对新闻的价值判断,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其实也是被动地在接受报纸对新闻的价值判断。因此,在琳琅满目的报刊亭,能够让读者第一眼就挑中,并且在接下来的阅读里留下特别印象的报纸,才是一份成功的报纸。  相似文献   

7.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可见它地位之重要。办报的要通过报纸的评论文章,直接及时地表明自己在重大政治、政策问题上的立场、观点,以此来影响自己的读者,起到舆论引导作用;广大读者也往往从报纸的砰论中,直接及时地判断这张报纸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因此,把报纸评论视为报纸的眼睛是完全不错的。  相似文献   

8.
淡川 《传媒》2009,(2):13-17
入选理由: 筑梦、逐梦,使他在16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梦想少年成长为新锐的传媒经理人。他深谙记者与编辑的不同辛苦,却一样用心锤炼自己;他小试牛刀于《齐鲁晚报》,成功经营门下一系列专刊;今天,他又把行走在报纸生存“钢丝绳”上的《半岛都市报》快速打造为一匹踏浪“黑马”,自己的编辑、管理思想也日渐清晰。风雨一路,支英珉心中的传媒理想依然蔚蓝。  相似文献   

9.
赵德铭 《今传媒》2007,(2):36-36
西安市临潼区斜口镇有位农民,名叫杨金星,已年过半百.此人因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一直在为生存而奔波着.但杨金星一直爱好新闻报道,即使在夏天卖冰棍时,也是一边卖冰棍,一边买一张报纸看着,有时甚至到了入迷的程度,光看报纸,却把卖冰棍给忘了.在这么多年中,他为当地的广播电台、报纸,写了不少稿子,也小有名气,当地农民都把他称为"土记者".  相似文献   

10.
新闻策划既是组织者的一种思考,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既是一种战略,同时也是一种战术,既是一种科学,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从2002年起,我们提出报纸宣传“亮点工程”口号,用策划使报纸出新出彩出精品。所谓“亮点工程”,即值班总编辑每月值班时必须保证报纸有一至两个具有创意性的策划,且策划能使报纸出新出彩出精品。近三年里,我们先后成功策划了“马年六论”、  相似文献   

11.
有位名记者说过,好新闻是脚板底下跑出来的。兰州军区某团战士解开平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好稿而不怕吃苦的报道员。在连队就喜欢新闻的解开平,1996年5月在《人民军队》报上发表了一个豆腐块后,有幸被团新闻干事看准把他调到政治处当报道员。到报道组后,小解为不负领导的厚望,一心想早出成绩。便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写,几乎一天写一篇,结果三个月过去了,寄出去的稿子,竟然在报纸上一个字也没见到。他失望了,认为自己不是搞新闻的料。新闻干事看出小解的心思后,便指着他那些没刊用的稿件底稿语重心长地说:“不是你文字基…  相似文献   

12.
广告是否成功,要看他是否“攻取”了顾客的心。 那么这种写作设计有哪些窍门呢? “引人注意”是其中之一。 这是任何广告都要走的第一步。商品不引人注意,根本谈不上其它。但引人注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在空寂的大街上大喊一声,自然引人注意。可是现在是在“喧闹”的都市,要引人注意可就难了。在震耳欲聋的广告声中,突然,寂静下来,然后,轻声细语地说出自己的产品,这反倒让人注意了;在编排紧密的报纸上,突然出现一块空白,上面只是简单地写上几个字,却能顶得上一篇宏篇大论。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获得和发布信息的渠道与方式,有了太多的选择,一切的一切,都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报纸正在失去时效性这一新闻优势,就算是立足本土,也不太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独家新闻,每周定期刊发的副刊就更显滞后,往往被动地漏报、迟报当地有价值的文化新闻。我们的副刊记者编辑,都曾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跟踪关注已久的文化事件被网络、电台电视、各级报纸乃至本报新闻版面抢先播报,而陷入再报则有拾人牙惠、重复报道之嫌、不报则有失副刊文化报道责任的彷徨中。  相似文献   

14.
余建华 《新闻记者》2006,(11):62-64
今年国庆长假,我去看望了解放日报老领导陈念云同志。深受帕金森病折磨的他,已行动不便,整天埋坐在沙发里,一边拿着手帕,不时擦着嘴角流下的口水,一边认真看着报纸,身边的小几上堆放着厚厚一叠报纸。我每次去看他,报纸、办报及其历史和现实总足他最感兴趣的话题。尽管肌肉的偶直,已使他舌头有些硬,但一讲到这一话题,他总是津津乐道,老新闻工作者对事业的执著溢于言表,真是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5.
要善于用报     
用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我们面前,有着许许多多用报的典范。革命导师马克恩,就是一个勤于用报的人。他一生的重要著述,几乎都与利用报纸有关。其中著名的《法兰西内战》,便是他在半个月的时间里阅读了巴黎公社时期的大量报纸,从中摘录了许多资料才写成的。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写稿,也大量引用了《人民报》、《泰晤士报》上的材料。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同样引用了不少来自当时资产阶级报纸上的资料。在这方面,列宁也有着相似之处。他的《帝国主义论》等著作中,就有不少地方是利用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善于摸索、认识、掌握规律性的东西。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精心撰写新闻论,正是摸索、认识、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办好报纸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有,评职称,虽然不能说是一个新闻同仁取得成功的惟一标志,但毕竟是事业取得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撰写论,特别是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新闻论,则是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或说,是一个硬碰硬的、不能含混过去的条件。因此,精心撰写新闻论,无论是对办好报纸,或对评职称、对自己成才,都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特色,浅言之,即自己独有而他人没有,它使“自己”和“他人”能够相区别。作为报人来说,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所办的报纸能够与别人所办的报纸区别开来,办出自己的特色,其道理就像一个企业总想创出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名牌产品一样。然而,企业创名牌是何其之难,办报何尝也不是如此。 就拿经济类报纸的周末版来说吧。客观地讲,近些年来其发展速度不谓不快,规模不谓不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类甚至信息类的报纸都办有周末版,但是,上百份经济类报纸的周末版中,真正办得有特色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原本与党报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文学的张力——略论张恨水副刊连载小说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张恨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通常人们视其为通俗小说大家,而他把记者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再三说自己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写小说的。在26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他的岗位遍及内外勤及经理部,也动用积蓄创办报纸,是个多面手。他毕生的小说创作与新闻工作如影随形。张恨水小说以报纸副刊为主要流传渠道。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7月号发表了陈顺懋同志《方唐新闻漫画刍议——兼论新闻插图漫画的宣传效应及漫画家的时代责任感》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本文就新闻漫画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国报纸配合新闻而创作的新闻漫画目前还不是很广泛。一些报纸常邀请一些漫画家及时地提供新闻以创作漫画,而社会上的自由投稿的新闻漫画,由于题材、处理及时效难以投合报纸需要,一般见报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