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军 《上海教育》2013,(1):58-60
目的是构建"我→我"教育的心理图式 理想的"我"是"我"之人生高境界;现实的"我"是有着多种错误过失的成长着的生命体。"三省",就是理想的"我"对现实的"我"的吁请、提示、警诫、促进。 孔子极为尊重人性、个体以及个性。孔子始终对人不悲观,因此始终把人的进步放在理想的框架中去构思,坚信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成长的。这,就是一个教育家对"人"的一个大判断。因材施教,看起来是教育策略,实质上是着眼于每个人的个性实际,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定,是对"人"能够发展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2.
荷包蛋王子     
我们沈老师问我:"你会烧什么菜?"我大声地回答:"荷包蛋!"沈老师扶扶她的眼镜,没有继续问我。我的死党梁嘉辉问我:"你的拿手菜是什么?"我很自信地回答:"荷包蛋!"他"切"了一声就走了,似乎很瞧不起我的样子。拿手菜是荷包蛋怎么就被人歧视啦?要知道我做的荷包蛋可是与众不同的哦,我还光荣地被妈妈封为"荷包蛋王子"呢!  相似文献   

3.
倪斌 《成才之路》2013,(11):94-95
无意间看到两则寓言故事:一则是《我牵蜗牛去散步》,另一则是《蜗牛牵我去散步》。两则故事都是讲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第一个故事中的"我"因嫌蜗牛爬得慢,于是又急又气,拉它扯它,蜗牛因此受伤,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第二个故事中的"我"不再催蜗牛,跟在它后面,无意间"我"欣赏到了一路风景,而蜗牛也早已爬到了"我"的前面。我不禁为第一个故事中"我"的急躁而轻笑。猛然间,我班的那帮淘气包在我眼前一闪,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4.
课下,我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或捏捏他们的脸蛋,或拍拍他们的屁股。称呼,也是用很亲切的昵称,"小笨蛋"、"丫丫"、"李李",还有些孩子的名字本就是叠音,"珊珊"、"沐沐"自然是脱口而出;另外如"二马"、"可可"、"诗意"、"诗雨"等孩子的称呼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是一样;女孩曹奥雅原本是我的邻居,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她一直称呼我为"丁妈妈",在学校也是,课堂上称呼"丁老师",课后总是"丁妈妈、丁妈妈"地叫,而我,  相似文献   

5.
梦想是什么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抿着嘴,想了一会儿,说:"我要当医生,我要救死扶伤!"后来,在幼儿园毕业那天,老师又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这回,我坚定地说:"我要当大老板,赚好多钱,给爸爸妈妈买大别墅。"小学时的作文课上,老师又让我们逐个谈梦想,有人说:"我要当宇航员!"有人说:"我要当警察!"有人说:"我要当老师。"老师笑了笑,说:"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有一个孩子举手了,那是个很安静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6.
但凡我教过的学生,都知道我是个"三好"老师。只听说过"三好"学生,怎么又冒出个"三好"老师呢?别误会,此"三好"非彼"三好"也!我所谓的三好是"眼好、耳好、鼻子好"。  相似文献   

7.
开学第一天,我开车进入学校停车场,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指挥交通,我的车停好后他帮我们打开车门,说:"早上好!"我想他大概是管交通的校工。下午来接孩子,他又特意把孩子带到我的车边,一边给他开车门,一边问:"今天过得开心吗?"孩子说:"开心。"他说:"那你们明天还来吧?"孩子说:"还来。"他又对我说:"开车小心。"等他离开了,我问孩子:"他是校工吧?"孩子说:"好像是校长。"  相似文献   

8.
高公鑫 《海南教育》2014,(20):66-66
1989年9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偏僻小学当了"孩子王"。我的家乡在巍巍八百里的井冈山脚下,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的母校,周围都是熟悉的面容。那天,我中午放学回到家,母亲做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午餐,又听到"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我问妈妈是谁家办喜事,妈妈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9.
并非戏言     
《师道》2011,(2):64-64
教育不对头 "爸爸,我觉得妈妈对我的教育很不对头。" "你这是指的什么?" "在我很精神的时候,她强迫我睡觉;在我非常想睡的时候,她又叫醒我。"  相似文献   

10.
雕琢生命     
我小时候之所以觉得父亲是一位教师,是因为知道每个周三周五的晚上他必定会风雨无阻地去学校"参加夜辅导"。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他去"管理夜自修的学生"。但那时候的我,还不能理解"辅导"的意思,而家乡话中"辅导"和"舞蹈"的发音很像,每次我都误以为是父亲要去跳舞。父亲也不纠正我,只是笑笑,在我殷殷的目光下,唱着那首《上海滩》主题曲出门去。  相似文献   

11.
挂科小王子     
卢十四 《大学生》2014,(21):71-71
在我高三那年,我妈曾问我:"你将来上了大学,想学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啊。"我妈也就不再多问,暗想:这个孩子很有城府,毕竟还没到高考,他心里有想法却不乱说。 等到高考结束,该填志愿了,我妈又问我:"你到底想学什么?"我回答说:"不知道啊。"我妈愕然:"原来你是真不知道啊?"  相似文献   

12.
案例: 我是他的任课老师。此时,高三的他耷拉着脑袋,站在我的办公桌前。 "你的处分撤销了吗?"我看着他,和颜悦色地问。 "老师,处分还没撤销。" "如果没有撤销,作为语文老师,这个字我不能签。我认为入团的前提应该是先撤销处分,你认为呢?"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他的反应。"坦率地和你说,其他老师肯定和我的想法也是一致的。不信,你到其他老师那里去试试看?"  相似文献   

13.
我不知道别处如何,我只知道我们学校的办公室常常"火光冲天","点火"的自然是学生。"摁倒葫芦起来瓢",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初时怒发冲冠,转而愁容满面,再加上长吁短叹,恨铁不成钢之意尽显。这"火"从未断绝,不是在你的领地,就是在我的战场。"头痛。"我有天就对学生喊过。  相似文献   

14.
曹宗印 《成才之路》2010,(17):31-31
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要在"趣"上动脑筋,在"导"上下工夫,在"活"上出花样,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去图书室里做作业。"汉德森先生命令道,他是我们孤儿院男生宿舍的管理员。 "我没作业,今天是星期五,汉德森先生。"我告诉他。 "我不管是星期几,坐在那儿,学点儿东西。"他朝我吼。 我走进了小图书室,里面有两张大木头桌子,五六个男孩在做作业,我找了把椅子,在一张桌子前坐了下来。  相似文献   

16.
迟到的童年     
佚名 《中学生读写》2010,(12):20-24
"我"在人前肆无忌惮地流下了眼泪,十几年来,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刻。感谢这迟到的童年,让"我"终于明白,生命中有三个人的爱是那样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语文课是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发挥场所:个个神采飞扬,摇摇欲试;即使是最内向、最不善于言语的、我也会耐心的鼓励她,引导她,让她去说,而且到第二次的时候还能让她到老师的讲台上说,她只要说出一点,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我都会发自内心的表扬她:"进步太大了"、"太了不起了"、"说的太好了"、"表达的太完美了"、"想法太独特了"……正因为我的鼓励、我的表扬、我的期待,我的语文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敞开了心胸,充满了热情而洋溢竞争,师生融洽而欢乐。我是如何做到这样呢?  相似文献   

18.
朋友每每做了噩梦都要向我报告一番,以便把这噩梦"破掉"。她一边喋喋不休一边哀叹:"怎么做了这样一个梦,多不好的兆头啊。"看我在这边一脸窃笑,她更愤愤:"怎么这样幸灾乐祸?""做噩梦有什么不好?我喜欢做噩梦。"我说。"喜欢做噩梦?有病。"但我真的是喜欢做噩梦。做噩梦常常让我感觉幸福。"有什么理由感觉幸福?"于是我一五一十地向朋友陈述:  相似文献   

19.
是否可洗澡     
病人:"你还记得吗?去年你曾给我看过风湿病,你当时要我避免潮湿。" 医生:"是啊。现在你要看什么?" 病人:"我想知道,眼下我是否可以诜个澡?"  相似文献   

20.
墙头草之歌     
郝伊宁 《辅导员》2010,(13):88-88
我本是一颗无名的小草,只因长在墙头上,人们便称呼我为"墙头草"。人们还给我起了一个不太雅致的名字一"随风倒"。在人们看来,我成了毫无骨气"势利眼"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