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正处在一种多元无序的迷惘状态。时代需要诗歌论工作者对之作出理性分析,以利未来中国诗歌的发展。为达此目的,不仅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关系需要认真探究,而且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现代诗歌这一“近传统”的关系也需要详加考察。本刊这里发表的一级文章,集中讨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与20世纪三四十中国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表达了一代年轻学子对中国诗歌发展问题的热切关注和创新性思考。本刊欢迎国内外诗歌国论工作者继续来稿,围绕中国当代诗歌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当今诗歌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批评态度入手,对90年代的诗歌边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促成了读者大众与写作者在拒绝“诗性”上的合谋,读者大众在远离诗歌而去的同时,写作者的诗歌态度也发生了畸变;诗歌写作的反诗化与诗歌批评的庸俗化,是当今诗坛的两道灰色景观。文章认为坚执文化对抗立场,实现文化超越,不仅是文化颓败时代诗歌应肩负的使命,同时也是诗歌救助自己的最后途径。  相似文献   

3.
与以往不同,90年代诗歌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来界定,它是多元化、多级化的。90年代的诗歌写作一方面呈现出对现实的疏离、淡漠,诗的视野局限于日常生活,即80年代的生活流诗发展而来的“民间写作”;另一方面则是对文明、精神等人类终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的文化境遇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在此基础上,对90年代先锋诗歌的内部演化状况及先锋诗歌写作的多元流向与审美格局予以了富有个性的描述与阐析.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歌处在复杂的大变局中,既是危机亦是重新清理现代汉语诗歌观念、诗歌功用价值等,以求寻求突破的转机.然因为过度放大经济社会对诗歌的压抑、过度关注诗歌和诗人的"边缘化"现实处境,导致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界对生长出的诸多诗学本体命题思考不够.关切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面对90年代的诗歌遗产,重新审视"边缘化"、"个人性"等命题,处理好诗歌发展的"常"与"变"、"体"与"用"、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和70年代现实主义运动的洗礼,台湾诗歌80年代以后已进入诗思和诗艺的多元化发展时期。较之大陆诗歌长期重视“写什么”,台湾诗歌更重视“怎么写”,强调诗歌文体实验和探索精神。就诗歌艺术形式的变革而言,除了“图像诗”的视觉美学实验与“新格律”的新探索以外,台湾当代诗歌的文体革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具体表现为文类边界的突破以及技术与诗艺的遇合。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代诗歌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对诗歌主体"祛魅"密不可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主要是从主体的人称指代、主体的价值功能、主体的文化人格、主体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分别对诗歌主体加以"祛魅"的。这四点"祛魅"本身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只是由于对其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处理,甚至扭曲和丑化,才成为了导致1990年代诗歌"失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90年代诗歌"已成为当下诗歌批判界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术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90年代诗歌"的命名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命名中,诗人、批评者都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讲是三种认识:一是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定的中性的时间命名;一是以"知识分子写作"为主体的诗人、诗评家的文学史意义上的命名;三是对"90年代诗歌"命名的否定性命名.分析比较而言,以中性的时间意义命名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继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诗歌的“三美”之后,诗歌的音乐性受到许多诗人学者的关注。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诗歌理论与批评也众口不一。左翼现实主义诗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论和新月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的诗论在诗歌的音乐性上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精神”诗是在1990年代特定语境中被有效命名的诗歌类型。它是1990年代诗歌精神性的鲜明见证,也是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关注精神、体认精神、呵护精神、彰显精神、吁求精神、打造精神的直接体现。感受、体认精神性存在,把握、张扬人、物的精神,传达精神吁求、呈现精神营构是其三种主要的内容题材。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诗歌,作为中国当代诗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80年代的时间范围内扮演着极为活跃的诗歌潮流引领者的角色。论文从诗歌史实出发,对20世纪80年代北京诗歌的发展轨迹、重要北京诗人的创作情况与艺术特色予以客观的描述和评价,力图全方位地勾勒出80年代北京诗歌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评论界较多关注90年代诗歌的消解,而对其重构倾向重视不足乃至忽视。论文讨论了重构倾向的两个方面:反思历史和对80年代中后期消解姿态的收敛,并从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诗歌自身的发展轨迹,说明重构在90年代诗歌中何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新诗人,创造了完全解放的新诗体——自由体诗,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诗风。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次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1999~2002中国新诗状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至2002年的中国新诗在写作实践与理论批评领域表现出极其活跃的态势,并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发展成型的“多元化”格局。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诗歌界,出现了“书面语写作”、“口语写作”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型写作”这三种诗歌写作风格与倾向,并呈现出相对立疏离又互补互渗的复杂情状;与之相对应,在诗歌批评领域,也出现了“学院化批评”、“本土化批评”,“个人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路向与多元化的批评格局。作为近三四年来值得关注的诗歌事件,“盘峰论争”、“龙脉诗会”、“衡山诗会”、“沈韩之争”、“70后”诗歌运动、“下半身”诗歌运动、“中间代”诗歌运动等在诗界引起争议与反响的“诗歌现象”,直接对当下的诗学建设与诗歌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一些负面效应,并在一种复杂的“合力”作用下,有效地促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新诗整体上良好态势与局面的出现与形成。  相似文献   

15.
杨玉霞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3):41-43,53
九叶诗人杜运燮的创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其40年代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派的诗学特征,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手法。其中,"摄影主义"这一手法的运用,对杜运燮诗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从另一角度发掘出这一手法所包孕的积极的诗艺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1985年以后,“朦胧诗人”逐渐引退,“朦胧诗”的单向度写作已经不再为更年轻诗人所满足。随着国人艺术观念的解放,诗歌写作风格也日趋多样。以时间为标志的“第三代”、“70后”、“中间代”、“80后”和以作品价值取向为标志的“知识分子写作”、“民间立场”、“下半身”等命名相继出现;各种写作潮流之间分野日益明显,并引发多次论争;民刊的日益兴盛与互联网的出现,使诗歌写作和发表打破了以前官办刊物的垄断地位。这一切,使近20年来的中国诗坛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7.
李金发是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异军”,但他反映的落后闭塞的客家山村实行“盲婚”简陋旧习的小说《一个女性的三部曲》跟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未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本文将对其创作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诗歌理想、诗歌效用、诗歌创作源泉等问题的阐述是俞平伯新诗观的基本内容。在诗歌理想观上,俞平伯主张“主义与艺术”并重,既秉持个性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又重视对诗歌创作思维的探讨;在诗歌效用观上,俞平伯强调作品的“感染性”,“以善为美”,重视诗歌传播的社会伦理效果;在诗歌创作源泉观上,俞平伯重视民歌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俞平伯的诗论有着明确的文学史观与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批评主体的人文关怀,他对新诗初创期的读者心理比较关注,能有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的是,重视经验归纳的论述方式与其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背景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9.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热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