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民间体育"英歌舞"的创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歌舞的创编应体现现代艺术与传统风格的结合,注重主题内涵的表达,大力发展舞台英歌舞等指导思想.英歌舞创编的方法可以从槌法、其他舞蹈表演、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武术搏击内容、事物的拟态、人物特征等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2.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腿功、腰功、臂功、桩功等等,在教学中结合武术动作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基本功的教学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基础阶段主要以基本手法、手型、步型、步法等内容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汉代文献中多是人物传记文章,对具体的武术活动未做详细描述.汉画像石中存在武术图像,但是通过这些图像研究武术技艺还处于提及阶段.运用资料收集法及实地考察法对汉画像石中武术动作进行统计和分类,明确了汉画像石中所表现的武术内容的手法、身法、步型、步法、头部的具体动作细节,为今后的武术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也期望为中国武术界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文物史料.  相似文献   

4.
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武术套路是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以及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动作组成,加上起势、收势,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练习过程。由于动作较多,路线较复杂,...  相似文献   

5.
健身英歌舞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创新型体育项目,创编目的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提出了健身英歌舞的创编原则,分析了健身英歌舞的创编要素,并尝试性地对健身英歌舞进行了创编。  相似文献   

6.
汪文忠 《武当》2014,(11):50-50
步法技术是散打运动中的重要技术,步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散打整体技术的发挥。散打的步法是由武术中的步法演变过来的。在习练武术步法时,增加散打步法的训练,可以提高散打步法的实用性。一、武术步法与散打步法的特点(一)武术步法的特点习练武术中的步法步型,主要是用来增进腿部力量和速度,以提高两腿移动转换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最基本的步型有弓步、马步、仆步、歇步和虚步等五种。弓步,以右弓步为例,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前后分开,相距约三脚掌,右膝前弓,左腿微屈后伸。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一项多种动作组成的运动项目。其尽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派缤纷,但均离不开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最基本的一些动作。这就是正确掌握了武术的最基本动作,运用自如,基本动作合乎标准。但不少练武术的同志,却往往忽视最基本动作的训练,往往形成不少错误动作定型。例如手型中拳(指长拳类)的要求是:五指卷紧,拳面要平,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但在比赛或是表演中却发现为数不少的同志握拳是空心拳或是小指微翘。又如步型中的弓步动作要求是:前脚微内扣,全脚着地,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膝部约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脚尖里扣斜向前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欲以非洲运动会的开幕式为个案研究,总结和归纳团体武术表演的创编要素,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今后大型开幕式武术表演创编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引言武术教学鉴于武术本身的特点,其动作方向、路线、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为了达到教学予期目的,使学生掌握武术套路的方向、路线、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以及攻防的正确动作概念。首先,教师必须熟悉吃透教材的内容,运用正确的示范动作和形声并进的直观教学手段去调动,  相似文献   

10.
3.动作形态对美的体现 武术运动兼有艺术之美。可分为动造型和静造型艺术两个组成部分。武术很讲究手型、眼神、身法、步法、精神、气力和功力的变化和统一。各种手法与眼神的配合,以及各种不同的身法变化和一系列的步型变换都属于身体的动态艺术造型。如“燕子抄水”“鲤鱼打挺”等都是动造型,而瞬间静止不动的定式如“仆步亮掌”“金鸡独立”“望月平衡”等则属于静造型。特别是武术套路中的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这五种主要步型是武术造型艺术的核心,而各种手法与眼神的配合是否做得恰到好处,不同的身法以及步法的变  相似文献   

11.
竞技武术套路创编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适应奥林匹克运动,现代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加大、比赛竞技性增强、艺术价值的要求更高,但量化精确化的结果必然也会影响到武术作为表演类项目原有的丰富和多样性。而武术从起源、发展及其技术结构来看,创编武术套路才是武术发展的固有规律,也是指导竞技武术套路向前发展的方向。现代竞技武术对创编提出更高要求。笔者通过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创编竞技武术套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广大武术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的飞速发展,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竞技武术套路的创编在比赛中显现出重要的作用。在武术竞赛项目中,自选枪术套路的创编备受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武术自选枪术套路动作的创编方法进行探讨,以拓宽武术自选枪术套路动作创编的新思路,从而为在新形势下提高自选枪套路质量的创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武术教学的实施中,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武术教材的众多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应该有个明确的观点和科学的安排,这就是武术教学的总体走向。一、武术教学以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为基础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内容分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手法练习、步型步法练习、跳跃练习、平衡练习、扑滚练习等八大类。武术的套路练习都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成的,这些单个动作都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体现,如初级长拳第三路共32个动作组成,而这些动作都是以基本功  相似文献   

14.
武术训练中膝关节损伤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损伤常见于武术训练以及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武术以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为主要步型,各步型均要求身体处于半蹲姿势,关节稳定性相对下降,最易受伤。武术的跳跃动作较多,要求起得高、落得稳,且跳跃动作的起跳、落地技术多变,需要膝部的迅猛发力。落地时技术也多用屈膝半蹲的姿势定型,或起跳腿单足落地,或屈膝盘膝落地技术。因此腾空高而落地猛,往往易使膝部受伤。  相似文献   

15.
武术团体表演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已经成为很多表演不可或缺的项目。武术团体表演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集中展示,其内容多样、形式各异、包罗万象。文章通过对各种大型文艺汇演中武术团体表演的研究,探究其特征、创编原则、创编规律和创编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武术的文化研究伴随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再次成为了武术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武术文化的探讨,应该与其技术结合,方具实践力量,这至少是坐实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此,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中最为常见之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5种步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武术之攻防属性,在其5种步型中有着多方面表现;武术步型的现实效能,乃通过增强功力间接服务于技击的需要,且具有多元功能诉求,而不像其他武技项目那般步型创造服务于技击目的的纯粹性;武术步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学意义,它对于整个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鲜为人知的基因密码,正是得益于这一基因密码的无量限"转译"和"表达",方令武术于日积月累之中,建筑起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大厦"。  相似文献   

17.
将武术特色体育活动引入课间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课间操武术特色体育活动的内容(一)武术创编操《中国功夫》本套操选用《中国功夫》作为音乐,共分为12个小节。前两个小节的音乐节奏比较舒缓,以静来表现武术的精神。主要以简单的步法、手法和眼神练习为主。中间8个小节音乐的节奏感较强,音乐激情澎湃,以快速的动作串联表现武术的魅力。主要编排了基本步法,如马步、  相似文献   

18.
李俊卿  郭兰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5):573-574,590
中国武术蕴涵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圆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圆为美是我国各民族文化艺术普遍遵循的原则.通过研究表明圆是武术的哲学理论基础;圆在武术动作中广泛地存在和应用,提出圆美艺术现象是武术动作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丰富了武术动作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毛新萍 《精武》2013,(21):126-127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与观察法,对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自选长拳创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套路创编时,动作难度在选编类型上成集中趋势,难度选择主要是跳跃类难度动作,选择B级难度动作多于C级难度动作,动静连接的次数多于动动连接的次数;动静连接主要接马步与跌竖叉,还有少部分选择提膝独立;音乐与动作节奏配合不融洽;自选长拳套路创编却存在技击形式的异化;自选长拳套路的编排主要通过全国武术锦标赛录像中的精彩之处及吸取同类型运动项目的精华和有关知识,以此补充和丰富创编内容。期望本研究为武术套路的创编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发展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追溯英歌舞起源和表演形式的同时,阐明了英歌舞的价值及其特性.结果表明:英歌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民俗体育:英歌舞展示舞者的英雄气概、宣扬正义、歌颂团结,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洗礼;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具有很强健身性的民俗体育活动;英歌舞的狂欢,是人们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的一种有效尝试;英歌舞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将闽南地区特有的粗犷与豪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