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流传最广泛、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出戏。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成功上映,该剧是陈凯歌在继承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基础上,对“赵孤”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本文将从“赵孤”故事的历史演变说起,着重比较元杂剧和电影两个版本在思想主题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望为《赵氏孤儿》此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国涛 《现代传播》2002,(2):105-106
对于影视批评 ,邵牧君先生将其分为“前层次的评论和后层次的研究”两个层面 ,同时认为影视研究尤其是电影研究 ,主要已不是本体研究 ,而是以方法论为转移的类型研究。著名影视学者和评论人戴锦华的《雾中风景———1978— 1998中国电影文化》 ,作为近年既透视电影自身景观又观照多维“文化镜城”的影像解读和文化研究的力作 ,它不但实践和倡导着类型研究的思路和视角 ,而且成功地实现了“前层次的评论和后层次的研究”的跨越。“雾中风景”一词原是一部希腊电影的名称 ,在 1999年出版的《隐形书写——— 90年代文化研究》一书中 ,戴锦华用…  相似文献   

3.
郑理言 《报刊之友》2013,(10):85-86
《谍影重重》三部曲作为近十年中最成功的系列影片之一,已然成为好莱坞动作片的新经典。影片除了不落窠臼的人物塑造、碎片化的动作剪辑、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等方面为人所称道之外,故事内部蕴含的有关“主体性”的文化课题也为理解本系列电影、理解当代文化提供了别样的维度。本文便以主体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该系列电影进行一种福柯式的解读,试图发掘出电影在表层叙事下隐含的对当代人类主体困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从事电影工作的演员有两种。一种是加入著名的、有组织的、有声誉的电影公司做基本演员,合约签订1年到8年。一种是自由身,专为独立制片公司拍片,或是为大公司客串演出,是以部头(一部影片)签约的。就以香港来说,自从过往的两大电影机构“邵氏”与“国泰”停止拍片以来,就没有公司签约基本演员  相似文献   

5.
郑芳 《青年记者》2010,(16):89-90
“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事方式展现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叙事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途径,自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人就不曾终止过对叙事以及叙事形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福建电影作为一种地方电影,在全国范围内的认知度较低,且影响力较小。本文以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导向,以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提出的地方性概念为研究工具,以福建地方电影生产的原创性和主体性建构为中心,提出并论证有关福建电影“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即壮大福建电影生产,提倡福建题材电影创作,建构闽派电影品牌。目的在于使闽派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高福建电影的认知度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蒲洪花 《青年记者》2016,(18):69-70
电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当电影由一种纪录性写实呈现,演进为以某种特定叙述方式展示故事,从而引起人们的推想、悬念和惊奇时,电影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艺术”.①从叙事上讲,电影《寻龙诀》对叙事主题、情节和结构进行了盗墓探险类型片模式建构的有效尝试,影片按照剧情叙述发展的事件流程和时空结构呈现电影的主题思想,影片中故事呈现的叙事手法和技巧为中国探险类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司马光到当今的易中天,许多人对三国都有不同的解读,现在的吴宇森以电影来“读”三国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9.
李旭 《传媒》2016,(19):63-64
近两年,青春电影异常火爆,各种题材的电影都能任意选择“和青春有关的故事”进行叙事.特别是将演艺圈人士的青春奋斗梦想和娱乐圈勾连起来,成为这类电影的不二选择.2015年暑期上映的电影《煎饼侠》和《我是路人甲》就选择了以娱乐圈为背景,讲述个体或者群体如何实现他们的电影梦的故事.这两部电影都是小人物的励志电影,带有喜剧成分,观众代入感较强.这类电影多是通过IP变奏曲、真人秀文化,嵌入电影叙事的草根视角和明星表演的方式来讲述的.  相似文献   

10.
电影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的前提是“故事为王”.从中国影坛现状来看,创作题材还不够丰富多样,故事种类趋于同质化,远不能满足广大观众日益挑剔的审美需求,有五类故事片长期空缺,分别是新闻故事、职业故事、司法故事、科学故事、系列故事.  相似文献   

11.
刘芳 《新闻世界》2012,(7):236-238
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它可以反映和表现社会的问题和症候,同时也维护和灌输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本文以美国电影《在云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媒介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种症候式的解读,从而揭示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把握社会现实的深度,并且认清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控制。  相似文献   

12.
胡可 《东南传播》2022,(3):66-69
进入新时代,扶贫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类型扩展的一种形式,它以农村扶贫故事为题材,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扶贫精神和主流文化价值理念,开拓了主旋律叙事的新领域。在国家文艺政策的指导下,该类电影首先将视角投向当下社会性热点议题;内涵积极贯彻主流文化价值理念;人物形象也力图表现“真善美”。书写扶贫故事,推动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是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3.
贺子宸  杨燕  杨帆  叶思诗 《传媒》2016,(17):95-95
媒体人电影是指以媒体人和传媒业界为主要反应对象,塑造媒体人形象,讲述媒体人的业界生存故事,表现媒体人的精神心理情感,反映大众传媒与其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相互关系,对大众传媒运作加以反思和批评的一类电影。这类电影有其特殊性,如何对其进行理解和解读是每一个公众应该关注的话题。但是,目前对这类电影的研究和解读并不多,而新近出版的由西华师范大学程丽蓉、蒋忠波老师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的《媒介素养与传媒批评:媒体人电影解析》就针对这一类电影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该书将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理论和传播史、新闻史的知识与电影文本解读高度结合起来,对传播学与电影文本相结合的优势与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根据中外有代表性的媒体人电影及其反映的真实传媒事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电影传播的机制和本质,揭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进一步让读者了解大众传媒和传媒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浙产电视剧创作显现了较强的“建设性叙事”思维。有的农村题材剧敏锐聚焦农村转型的现实矛盾,以“方案逻辑”讲述乡村振兴工作,有的改革题材剧以未来为面向,探索多元主体表达,还有更多垂直题材剧深挖事件背后的语境,赋予观众理性思辨与解读的空间。深耕“建设性叙事”以紧扣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主题、突出影像功能性的创新叙事方式,深刻践行“两个先行”指导思想,生动讲述了新征程中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5.
网络电影概述 网络电影作为传统电影行业中派生出的新模式,目前并没有准确统一的定义和解释.李亦中提出:“网络电影的概念有两种理解:其一是指电影以网络作为传播渠道;其二是指专为网络度身定做的电影.”①王仕勇提出:“网络电影肯定应该以网络为主要传播渠道,但绝不是唯一渠道.参与性、即时性、互动性、原创性是网络电影的特性,这些特性是与网络传播的特性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赵光辉 《青年记者》2017,(11):62-63
《冰河追凶》是青年导演徐伟编剧并执导,梁家辉、佟大为、周冬雨等主演的一部电影,于2016年4月在国内上映.该片是犯罪悬疑动作电影,讲述了在零下40摄氏度极寒之地的东北,以周鹏(梁家辉饰)、汪豪(佟大为饰)为首的“追凶者”深入冰河,追查真凶寻找真相的故事.对这部犯罪悬疑片,观众看后评价不一,凤凰娱乐发文说这是一部“能猜中结果,但绝对猜不中过程”的电影,也有很多观众指出了其中多处“硬伤”与“软伤”.电影传达的不仅是故事,更多地是观照了现实.如果把这部电影放在转型的社会现实中来考量,电影描绘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追凶”故事背后是当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生存发展危机的电影表达.因此,整部电影在惊心动魄的雪中搏斗与引人入胜的悬念背后,是强烈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7.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书芳 《今传媒》2014,(7):105-106
一部好电影会讲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故事会有完整的人物组合,以及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俄罗斯的艺术理论家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提出的功能人物理论对故事创作的阐释与分析是创新而且独特的;电影《窃听风暴》曲折跌宕,紧抓人心,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好故事;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普洛普的功能人物理论,对《窃听风暴》里的电影故事创作进行分析,如此,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普罗普关于故事叙事文本的解读,更能在此基础上探讨好电影所具备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融媒体、“云阅读”时代,传统出版领域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如何突出自身差异化,将内容做精做深的总体思路和有效途径。【方法】以高校主办的文化期刊《世界文化》为例,梳理分析刊物近年来明确定位、深耕内容与特色的翔实案例。【结果】刊物在坚持“小而美”的定位和做好国际传播两个方面强化自身特色,将文化普及与学术通识化融合并进,彰显时代感与人文情怀,多视角讲好世界故事与中国故事。【结论】只有充分发掘“人有我独”的优势,在办刊的独特定位、独特资源、独特思路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打造“云阅读”时代的“深阅读”文化期刊。  相似文献   

20.
浅析后现代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自出现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始终是学界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在文学、绘画或其他领域,“后现代”更是炙手可热,它同样吸引了电影工作者的注意,大批后现代电影涌现之后,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以“后现代电影”为主题的理论著作。本文试从文化特色、时空结构、艺术等方面对具体文本进行解读,勾勒出后现代电影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