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超常儿童是个诱人的话题,因为在每一对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很多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超常儿童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常常与教育公平这个敏感问题同时出现,一些被认定为“超常”的儿童,享受着很多普通孩子没有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2.
成长     
《广西教育》2004,(7C):80-80
世上真有神童和天才吗?也许有。但是这本书要告诉你:不是神童也一样可以成长为天才。畅销书作家凌志军为我们讲述了一群普通的孩子成长为天才和大师的故事。微软亚洲研究院聚集着计算机领域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是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确确实实,他们都曾经很普通,在学习上甚至都没有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3.
世上有许多父母,羡慕天才,抱怨自己不是天才。当他们事业无成时,就把天才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逼孩子拼命地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来成就天才。孩子呢,也日思夜想能够得到一只神笔,或者获得过目不忘的本领,成为神童。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就开始感叹自己不是天才。人们都认为,天才属于那些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像爱迪生、达尔文、居里夫人……好吧!来看看这些天才是如何成  相似文献   

4.
李里 《山东教育》2005,(5):125-125
在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等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欣赏的父母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5.
钱国宏 《留学生》2011,(10):57-57
中国古话云:“人前教子,背后教妻。”而在瑞典,教子观念恰与中国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在瑞典人眼中,再小的孩子也是生命,父母从孩子降生那天起,就要对这个生命尊重。他们认为,孩子作为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秘鲁把幼儿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孩子的感性认识上,由此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在秘鲁,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总是先问孩子当时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成人一样,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完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后,父母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即使父母这时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是自己错了,从而认真吸取教训。孩子和父母的互相依赖关系就是由此建立起来的。秘鲁家长很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然后主动去做。他们从来不逼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而是把孩子当一个完整的人来尊重。秘鲁的父母认为,让孩…  相似文献   

7.
我们这里的农村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到城中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父母照管。现在的农村和过去也不同了,孩子小,爷爷奶奶都很溺爱。每天将孩子圈在屋子里,决不放孩子外出一步,孩子只能在屋子里玩一玩玩具,看看电视。千万别忘了这段人生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最易受到影响的一个阶段。老人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之间就教会了孩子一些东西。负责监管孩子这些农村老人的知识面窄,他们那个年代教育自己儿女的方法就是放任孩子到野外自由,或  相似文献   

8.
对于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天下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却总有那么多人倍感失望乃至绝望,因为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目标遥不可及!可是,父母们是否想过,天下又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进步呢?哪个孩子不盼望得到父母的欢心呢?却不知为何,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身不由己,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面前,弱小的他们只能望山叹息却无法翻越。从事青少年研究工作多年,我经常发现两代人在同一个误区中挣扎,有时悲剧袭来令人窒息。我不能不说起秋儿,因为她用17岁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鲜红的…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特别是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能意识到:强身教育与益智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舍得花大量金钱和精力为孩子购买营养品、送孩子上各种训练班……但相对于强身益智教育而言同等重要的心灵教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很多爸爸妈妈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吃饭问题。从婴儿时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儿时的满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岁,还在求着孩子吃、追着孩子喂,多吃一口是一口。美国父母也关心孩子的饮食,关心孩子的营养均衡、饮食质量,越来越多的家庭会为孩子挑选绿色食品,限制孩子摄入过多的糖分和脂肪。但是,美国父母把吃饭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自己决定吃还是不吃,吃多少,是培养他们独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都感到了生活带来的压力,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无论他们在竞争中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不被淘汰、更胜于自己。于是,比较普遍地产生了望子...  相似文献   

12.
有些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前途忧心忡忡,因为找不出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所在。这些父母说,该做的似乎都做了,又买琴又买画笔什么的,但这孩子,偏偏啥也不上心!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忧虑,这种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天才毕竟只是少数,父母自然都有希望孩子成为天才的愿望,但也要有孩子不是天才的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会进许多所学校,但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以及他们的言行、家庭环境等都将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是家长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是家长们共同的心理。自古以来,为人父母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出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成了众多孩子不断奋进的动力。一批批、一代代人才在父母培育下成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蕴含着无数父母教子成才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4.
压抑天性谈到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似乎都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存他们身上,由于自己已人届中年,岁月带走了青春,也带走了孩提时代的梦想,展望未来,自己事业上已无大的发展,只好双眼紧盯在孩子身上,觉得只有他们才能双手牢牢地捧着未来的梦。因此,许多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制定了前途目标:学历  相似文献   

15.
孙世红 《西藏教育》2012,(12):56-58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中接触了很多身心俱疲的家长、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声称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把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生。可是孩子却并不理解,教育达不到预期结果,这让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其实我一点也不怀疑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爱,可是我却遗憾地发现他们爱错了方式,或者说他们不会爱。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今日中国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而且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父母。父母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真正改变,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下一代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期盼。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为什么希望把"婚姻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7.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孩子满含感情的寄语。一、背景 记得那次家长会,学生家长来的绝大部分是学生的隔代家长,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其中有一名家长未到我的印象比较深,孩子给家长的信因为不知道父母打工的确切地址而导致无法寄出家长来不了,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掉眼泪,显得很无助、孤独,  相似文献   

18.
感受〉道理 当今许多父母很难忘却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们把孩子当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对象;把孩子当学习机器看,是需要填鸭的对象,但绝不会把孩子当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对象。他们不愿意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没有哪位父母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幸福的人。中国人的父母是世界上最有爱心、最爱孩子的父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希望孩子终生幸福的愿望也许远远超过希望他们成才的愿望。然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说,幸福就是事业有成;  相似文献   

20.
葛妍 《家长》2014,(8):63-63
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会是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命中注定会碌碌无为。一切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则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很多爱的方式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当家长的往往比较急躁,轻则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让孩子觉得我们唠叨,他们反而不以为意甚至不胜其烦。重则大骂,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还美其名日:“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