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兼论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唐斌尹艳秋近年来,关于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问题成为了高教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但应指出的是,在目前的理论探讨中存在着一种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认识,似乎在教育中弘扬了科学精神,不仅不利于人文精神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一个技能统治一切的时代,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至少应该包括:信仰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公民教育,并且需要我们确立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相似文献   

3.
在有关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议题的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整合、融合、综合”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成了绝对主流的声音。这一声音的变形是“以人文指引科学,以人文教育为科学教育指引方向”,人文相比科学,人文教育相比科学教育是更高层次的,要用较高层次的行为来整合或统合较低层次的行为。在上述声音中,科学与人文的轻重被看作是科学内容与人文内容的轻重,即科学课与人文课的轻重(以“数理化生”为代表的科学课和以“文史哲艺”为代表的人文课之间的价值比较)。然而,当我们比较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价值时,不知不觉中抽去了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的精神、性质,人文之所以是人文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4.
加强未来教师的人文教育重构新世纪师范理科课程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人文教育是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人文教育”研究的深入,从哲学和教育学两大学科的研究看.“人文精神”的内涵早已逸出了传统的认识范围,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而教育活动本质上就具有人文性。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而在基础教育中,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其课堂教学往往缺少人文精神,因此,必须加强高师理科学生的人文教育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意在加强科学人文教育的师范理科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 ,而不是造就只有科学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或只有人文知识而不懂科学技术的“半人”。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导致科学教育的强盛和人文教育的衰微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又强化了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 ,因而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出现了失衡 ,成为一种培养“半人”的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 ,实施完人教育 ,就必须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 ,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语文教育中“人文主义”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许多语文教育行为也被贴上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标签,由于打着改革的旗号,所以具有相当的迷惑性。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文主义”语文教育观中,最典型的是以语文的“人文”性来反对“科学”性。他们没有认识到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是排斥科学精神,相反,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更为注重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一、关于科学主义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兴起要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必须得从“科学主义”谈起。“科学主义”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成功逐渐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科学主义在18世纪的机械物质论、19世纪的孔德实证哲学和社会物理学、20世纪初叶的逻辑经验论中被推向极端。他们无限夸大科学方法的功效,无条件地把科学方法应用于所有学科,提出科学方法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例如,他们认为科学是对自然乃至社会规律的揭示;科学的实证、理性等方法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科学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必须以技术为中介,科学是推动文明进步和造福人类的源泉等。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了“科技统治论”。科技统治论最早渊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技术决定论,其核心思想是:无限赞美...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悟”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恒”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本手段,而在教学活动中,又以启发性教学的思想来体现“悟”的精神。“恒”最宝贵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使教育活动立足于人本身,形成了中国教育富有人文性的特征。教育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正是中国当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加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已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人文教育是一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为中心,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科学教育则是一种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教育。科学教育以物为中心,它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有三层含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人文知识属于智育的内容,人文精神属于德育的内容。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灵魂主导人的一生,包括他的科学成就。因此,人文精神是人文的本质。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它是时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特定环境里各类精神价值的综合。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教育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论人文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恩烈 《教育科学》2001,17(4):9-10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大学科技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只是科学,而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是“人学”的作用,是使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人文教育能以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去挖掘科技领域中的人文因素,使科技教育增值。大学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确定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问题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重要议题,当年的争论至今仍在延续。本文拟对当年争论中的主要观点加以梳理并作简要评论,以期有所借鉴和启发。一、科学教育是否有人文教化之功能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之一,新文化的倡导者要求将科学引入精神生活,力辩科学具有人文教化功能,而玄学派和学衡派则竭力否认或贬低科学的人文价值。1.科学的倡导者强调科学教育有益于人文教化其一,科学教育能增强智力。任鸿隽说,科学于教育上之重要,尤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科学与教育》(1915年),《任鸿隽文存》,67页,上海科技教育、上海科…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方法直接表现为一种文化的性质,我国教育的主流传统不是“对话”而是“对白”,因此人文教育开展对话就意味着深层次的文化变革。人文教育对话的目的是培养辩证和宽容精神,免于人们囿于“我一它”公式而不悟,能进入“我一你”状态的精神关系中。文章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对话的人学前提。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是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我院在创造“三个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的途径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要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无论缺失哪一方面都会使学生片面发展。既然教育是以实现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就应该注重“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当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名校,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引领和支撑。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点上寻找智慧,从而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教育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学会生存,主动适应”方面作了许多努力,改变了过去单一、封闭的办学育人格局,从而拓宽了办学路子,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即教育教学中要么偏重人文教育,要么偏重科学教育。这一问题的存在,已不适应“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鉴此,就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集成问题,本文谈点拙见。 一、成人高教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集成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集成,是指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通识教育来养…  相似文献   

17.
反思与启迪: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概念界定: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罗伯特·梅逊认为,“文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益的人,即能够作出正确选择的人。”“这种教育不是培养从事某种经济行业的人,而是使人作好精神生活的准备;在这种精神生活中,他将运用他的训练有素的理智作出能影响他的国家、他的家庭和他本身的选择。”[1]此处的文科教育即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与本文所谈的人文教育要义相同。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它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人文知识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质,启发人们…  相似文献   

18.
理解“教育融合”,可以从“教育”“融合”和“教育融合”三个向度着手。从“教育”而言,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生成为根本旨趣的活动和教育作为一种限度性存在是审视“教育融合”的基本立足点;从“融合”而言,“融合”所内蕴的“不同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从“边界”到“边缘”的跨越揭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真实;从“教育融合”而言,处于关联中的两种教育的状态决定了“教育融合”的状态。“教育融合”是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基于两者的内在关联而在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以促进自身完善和教育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为要旨的历史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更加突出.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所体现的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教育.它包括科学的思想、态度、方法和精神等,强调从情感角度教育人.  相似文献   

20.
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均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人才培养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孔子的教育分为两大部分:道德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以前者为重心,主张“文、行、忠、信”四教,其具体内容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并有“札、乐、射、御、书、数”六艺,包括了当时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内容。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学与人文并举的教育,但它的重心是在人文教育。此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基本遵循了这一思路,并在实践中改造了孔子的思想,使其更加偏重人文道德教育,而逐渐忽视了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