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龚培华 《考试周刊》2010,(25):39-40
语文教学要达到“教不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就必须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课堂有活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不仅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同时也高屋建瓴地启示我们思考教学的策略,即如何"教"才能实现"不教"的目标呢?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结合教学案例和反思,旨在阐释语文教学中"教"的策略,以期与同行们一起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夷制夷"用于语文教学,不但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语文教育观",以夷制夷"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正体现了不教而教的一种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界公信力最高的名言。确实,一个人在学校接受语文教学最多也不过是十几年,然而在离开老师之后能独立地运用语文于工作、学习、生活中,却是一辈子的事。因此,最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教”自然应当着眼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不需要教”,即是有学习、运用谓文的能力和智慧。  相似文献   

5.
如何实现真正的"教语文",是检验语文教学改革有效与否的试金石。课堂上传统的"教课文"只是关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大意的理解,并没有体现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技巧和语文素养的培训。把语文课堂变成一个"教语文"的学堂不能仅仅只是教师对课文的阐释,需要在教学中抓住教学关键点,利用课文"相似性"特点,探寻独特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它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吸收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语文教育观内涵极其丰富,主要涉及"两个关系"和"一个问题",即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习惯、能力之间的关系和教材问题.本文限于篇幅,只谈及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观与当前素质教育观的基本精神相通.学习研究叶老的语文教育观,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扬  陈翠萍 《考试周刊》2015,(37):122-123
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同时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当把"教"与"不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校有限的学习接触无限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8.
严悦 《现代语文》2014,(4):24-25
翻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全书的精髓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使命便是达到“不需要教”。  相似文献   

9.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是叶圣陶先生对多年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总结。该思想具备深厚的科学内涵,既是宏观指导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盘,又是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施的方法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该教育思想内涵也该有新的解释。本文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对该思想重新进行解读,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立足于教,指向不教,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叶圣陶认为,读书是要让学生知道"已往",为"未来"做准备。那怎样才能使读书跟人发生关系,要怎样读书才能引导学生为未来做准备?由此,教师要询问:教科书里的材料是不是切合人生?是不是为未来做准备所必要的?离开了教科书,是不是别无教授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阳东红 《成才之路》2014,(13):59-59
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打好基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交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漫游。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活教",就是要把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教活"是教学的目标。"活教"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只要教师活教、教活,学生活学、活用,语文课堂才能高效化、优质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但是,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早已见不到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的影子,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这既不利于诗教质量的提高,又阻碍了诗学人才幼苗的培养,也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诗教传统的继承和弘扬。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是对语文教学本质和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在实施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今天,有必要从多角度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并付诸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大单元设计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契合。本文探究“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内涵,阐述“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大单元设计四个基本原则以及小学语文“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当下语文教学存诸多问题,较为明显的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教课文"。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学习到的内容只有只限于当堂课教师所讲的部分,而"教语文"则是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周洪 《中学文科》2009,(13):17-1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样精辟的见解,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提到:“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这样精辟的见解,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