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郭壬癸  乔永忠 《科学学研究》2019,37(7):1174-1182
研究加强版权保护是否促进或多大程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版权保护强度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5年期间中国相关数据测度版权保护强度系数,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版权保护强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中国版权保护强度总体不断增强,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与版权保护强度成“U”型相关关系,其中“U”型拐点出现在版权保护强度为2.945的节点上,此时正值2003-2004年期间;文化产业就业人员数、人文发展指数与文化产业发展成正相关关系,互联网普及率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影响不显著。未来提升版权保护强度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绩效。  相似文献   

2.
版权保护对我国版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我国2016年的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出版权保护强度这一版权保护的关键因素,并结合外商投资、城镇单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学生数共五个因素来分析版权保护对版权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版权保护强度、外商投资以及城镇单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数对版权产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其他两个因素则不显著,并据此相应地提出促进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则显著正相关。人口增长对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③分阶段考察显示,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1年之后,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对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为负,即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2000—2015中典型年份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对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开展研究,明确区域城市土地扩展动态与要素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指数不断增长,2000—2015间年均增速为4.20%,高于全国的1.28%。“沪宁—沪杭—杭甬”发展的“Z”字轴线上开发强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周边县市开发强度较低,“核心—外围”空间结构特征显著。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自相关性,城镇建设与工业发展沿干线路网和核心城市展开,经济溢出与外资注入使得外围区县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极具特色,土地开发强度的异质性高且较稳定,布局均衡。③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因素中,自然因素对城市土地开发的约束作用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升级而逐渐减弱,城市土地被高效利用,克服基础地理限制的能力不断增强。发达的交通路网便利了生产资源的流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土地的开发,显著提高了开发强度。同时,较高的城市行政等级在基础设施投入、人才吸引、交通设施等方面产生虹吸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需求增大,助推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2003-2014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距离、经济三种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省区碳强度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碳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逐渐增强,同时,碳强度的空间集聚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空间面板计量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和煤炭消耗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管理者的特征与投资决策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女性比例和具有技术、设计工作经历的比例与企业总投资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女性比例、在职时间和具有技术、设计工作经历的比例与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管理者的年龄与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根据实证结论和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延伸的EKC模型检验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EKC效应,预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及其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降低煤炭消耗强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减慢碳排放总量上涨速度。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政策下,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倒U型EKC效应,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呈现显著的U型EKC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研发投资是企业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资源观,运用233家上市公司2007年-2011年为样本的面板数据,研究可吸收冗余、政治关系强度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直接影响及交互效应。通过F检验表明该回归模型为个体固定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得出已吸收冗余与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呈倒U型关系,政治关系强度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企业政治关系强度进一步增强已吸收冗余与研发投资强度的倒U型关系。本研究拓展了研发投资的理论研究,同时对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苏锡常地区1995年至2005年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较详尽的统计资料,利用SPSS软件,对苏锡常地区1995年~2005年城市用地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11年来,该地区的城市用地总面积年均增长45.55km2,增长率为12.83%,呈现出高度线性递增;受人口增长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县级城市(吴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溧阳市和昆山市)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远高于地级城市市区的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率;②二元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城市用地扩展与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皆成高度正相关关系;但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才是影响该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二者不但自身对城市用地的扩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它们通过刺激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年平均工资和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对城市用地的扩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技术创新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为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收集了2008-2015年34个地级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因素进行测度。研究结果发现,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区域技术创新投入有显著影响,并且外贸依存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与区域技术创新投入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政府应适当提高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额度,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朱志红  高洁  徐平  邱书香 《科研管理》2020,41(10):145-155
以中国沪深两市112家石油石化上市公司2012-2016年数据为样本,就企业研发投入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资金投入对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成长性存在显著性的正向影响,其正向影响存在滞后性,滞后期为三年且影响程度在滞后二期达到最大值;研发人员投入对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成长性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等亦对公司成长性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研发管理、增加长期持续性研发投入和完善创新人才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2015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运用STATA 14.0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实证分析资本结构、企业规模、股权结构、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知识产出等因素对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的影响,为提升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水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企业规模、股权结构中股权制衡度、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知识产出均与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中股权集中度均与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资金投入强度无显著相关关系。通过适当的扩大企业规模、增加研发人员投入、完善专利保护制度,促进研发成果高效率转化、合理分配股权结构等手段提高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研发资金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开亚  王玲杰 《资源科学》2006,28(6):182-188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自提出以来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有关生态足迹的时序分析以及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动态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利用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计算了安徽省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由1.0121hm2升至1.7659hm2,增长率为74.48%。选取GDP、固定资产投资等若干重要的生态足迹影响因子作为自变量,探讨生态足迹与其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立步骤和方法,并以安徽省近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得出各影响因子对生态足迹的相关影响程度依次为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支出。比较偏最小二乘回归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进行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差异,揭示了偏最小二乘回归能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可提高相关分析的精度,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郝清民 《科研管理》2020,41(10):54-62
基于融资约束视角,公司投入多大研发才不至于显著增加长期财务风险?采用面板分组回归方法研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料显示:在不考虑融资约束限制时,研发密度和研发投入增加均会显著减低长期财务风险,研发密度和研发投入与风险呈U型关系,当研发密度超5.75%才会显著增加财务风险。融资约束显著加剧了研发带来的财务风险,研发与风险近似扁平J型关系,当研发强度在3%左右时,对应长期财务风险较低。管理者可参考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状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研发比例,为创新投资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许自坚  王辉 《科研管理》2019,40(9):130-138
研发支出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研发支出的研究也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企业的组织资本的角度,以我国上市公司制造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其对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组织资本对研发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一步验证了高组织资本企业的研发支出水平显著高于低组织资本的企业。此外,非国有企业的研发支出率高于国有企业,且在非国有企业中,企业组织资本越高研发支出率也更高,但在国有企业中此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朱亮峰  朱学义 《资源科学》2021,43(2):316-327
煤炭行业去产能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它的撬动作用在于促使能源资源朝着清洁低碳、高效高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倒逼煤炭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加工转换率,合理调度资金投向,有序安排资产结构,拓展非煤业务。本文收集2009—2018年煤炭行业去产能相关指标数据,收集同期全国34家煤炭上市公司关于资产结构变动的数据,采用熵值法计算资产结构演变熵值;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煤炭行业去产能、调整资产结构对煤炭上市公司带来的撬动效应。实证研究表明:①煤炭行业去产能成效显著,但与煤炭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其隐含的撬动效应滞后释放;②煤炭上市公司在去产能的环境压力下,主动调整资金投放方向,使资产结构不断有序变化,有序演变下的资产熵值与企业撬动效应正相关;③煤炭上市公司合理安排流动负债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加速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对煤炭经济撬动效应能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煤炭行业去产能已步入供需平衡的正常轨道,巩固转型成果,把控资产结构有序演变,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未来应坚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锡常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的人口密集区和土地高度集约化利用区,土地利用历史悠久。1980年以来, 苏锡常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的相应变化。本文利用1980年、1995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苏锡常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量,取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对苏锡常地区1980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得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为协调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促进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受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但主要是受社会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1月1日开始,我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本文从企业税负、利润水平、现金流量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全面考察了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增值税转型将从整体上降低增值税纳税人的税负,提高企业利润水平,降低企业现金流出。提高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周转能力,增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必须警惕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提高投资效率,尽快实现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