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科协论坛》2011,(6):3-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8日上午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作关于科技发展问题的报告。他强凋,我们国家要真正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李政道和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不同观点和建议。李政道针对"文革"对基础研究的否定以及改革开放后功利主义的盛行,极力主张中国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杨振宁针对中国科技和工业落后的现实状况,极力主张中国要更加重视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国家建设的急需,并反对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在如何看待李、杨观点相左这一问题上,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窠臼,非要评判二者孰优孰劣、谁对谁错。二人的观点都很深刻,都有理有据,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李、杨二人观点相左,对于中国科技发展而言,反而是好事。不同观点的碰撞,能让中国领导人听到不同的声音,进而能让中国的科技战略决策更加理性、务实、周全。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的科技与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科技发展有赖于教育的薪火相传,科技教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同时搞好科普教育,做好科技与教育的接口,研究生教育;专业体制要适合科技发展,太专,太精,限制太死不行,建立起一个健全的评价知识分子贡献的体制,在当前,这些思想启示我们要扩大教育规模,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进行教学改革,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促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4.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认为,中国是个大国,加强国防实力有世界影响,需要持续发展。他强调,邓小平曾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卫星)就没有中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他说:“科教兴国意义深远。”去年5月,在200多位科学家的欢送下,杨振宁离开执教33年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退休后更忙碌,  相似文献   

5.
世界科技史上第一个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诞生的?国家实验室推动科技发展的作用何在?国家实验室与大学教育培养人才有什么关系?世界第一个国家实验室的亲历者与见证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杨振宁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对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并就与之紧邻的东莞理工学院如何利用国家实验室发挥互补作用,对东莞理工学院既参与大科学项目的建设,又提升学科教育水平培养高端人才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称邓稼先是"中国的费米",他要邓稼先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05,(7):27-29
在华人科学家中,最有资格谈论爱因斯坦的,大概要算杨振宁先生了。7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他还将就爱因斯坦成功的因素做一些个人分析。  相似文献   

8.
他是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之骄傲,他坦诚、热情、追求卓越;他不但为人师表,更是助人为乐;他不但做事积极有成,做人也为大家称颂!他科技、行政、企业样样成。他做科研,搞推广;做品种改良,搞人工授精;做红外保育,搞气雾免疫,样样起劲!他成立中国畜禽信息中心,成立中国畜禽高科技联合体,成立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高级专家中心,为我国畜穆兽医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经过六次开拓,实现六次辉煌,  相似文献   

9.
《学会》2005,(9):29-31
王乐泉看望杨振宁夫妇8月13日15时45分,来乌参“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及夫人翁帆抵达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等领导前往机场迎接。“新疆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自己还是靠国家补助?”8月13日,在银都酒店会客厅刚一落座,杨振宁就问前来看望他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他先后问了3个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问题。杨振宁说,1977年他曾来新疆,现在的新疆和那时相比,变化太大了,乌鲁木齐现在已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说到这里他问王乐泉:“新疆经济发展这么快,是靠自己呢,还是靠国…  相似文献   

10.
民生科技的提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种新的科技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加强发展民生科技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反奇技淫巧、重民生实用的人本价值追求,从以往的学院科学、产业科学转向大众切身感受的生活世界,正确处理基础理论研究与民生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科技扩散、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关系,使大众分享科技发展成果,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行星科学: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星科学是当今科学前沿,是我国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自然科学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行星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行星科学一级学科设置和教育培养体系的缺乏。当前,我国全球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尽快建立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势在必行也正逢其时。我们认为,通过"高起点、快发展、广交叉、深融合"发展行星科学,不仅可以加快完善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布局,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梯队,也是我国深空探测事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60多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作为世界性科技革命的追赶者,是实行自主创新政策的极少数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正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科技实力已居世界第二位,与美国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文章对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的追赶,成为世界科技大国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梳理概括:从"向科学进军"到"打破常规,跨越式发展",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中国未来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原因:中国特有的历史基因和历史传统,中国特有的大国特征和大国优势,中国未来实现"中国梦"大战略的客观需要和巨大需求,中国对人类发展的责任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辉煌,但一些"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向未来30年的科技强国建设,首先必须深入探查问题表面症状背后的根源,找到制约科学发展的核心阻力,开出针对性的药方。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历史脉络和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推演,提出"哲学的贫困"可能是我国科技发展"瓶颈"问题的根源;并从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哲学的贫困"是我国无法建立自主的科学体系、原始创新匮乏、科学大师缺失、学术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哲学建设的特点和困境,引用孟子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论述进行类比,提出哲学建设是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应当采取"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的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实施;同时,也要在哲学的引领下进行更加统筹平衡、系统深入、成熟定型的科技改革,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奠定现实和长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资源科学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成升魁 《资源科学》1998,20(2):1-10
资源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研究认为:资源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各分支资源科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资源问题是资源科学迅速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了正确认识或解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科学必须进行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因为资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利用现有的社会经济资源(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管理等)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过程。从世界范围看,特别是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看,资源问题是人口、环境、经济复杂的问题的核心。最后,本文对几个重要的资源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①资源过程论;②资源的生态经济平衡论;③资源生态系统论;④资源流动论;⑤资源产权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是三大周期的会合期,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和科学技术几乎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并且科学是新世纪的世界核心问题。正在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国,要认识这些准周期性的规律,把握发展经济的机遇,应对来自政治霸权的挑战,创造连接传统的未来,以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是具有科学支撑的严肃事实,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巴黎协定》是国际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重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共识。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要尽快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快低碳创新发展。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不断强化和实施,从而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世界多极化发展及疫情冲击的新形势下,海外人才引进新的机会窗口被打开。通过梳理海外人才引进相关研究,发现研究结果与现有世界多极化发展格局背景及中美科技竞争的现状并不契合。在详细分析中美科技竞合关系的变动及趋势的基础上做出中美科技竞争将会长期存在的判断,并对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战术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抓住后疫情时期海外人才引进新的机会窗口,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好新局。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有力支持等社会因素以及科学成果涌现时机因素共同导致了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演进与更替,五要素钻石模型可给予有效分析。科学与技术关系日益紧密,未来世界科技中心将不只一个,而是呈现出多中心并进、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并具有网络化、全球化等新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为我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完善人才政策,营造创新友好的环境,加快世界教育中心建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破解发展面临的难题,抢占前沿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先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世界和平发展和永续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钱三强对科学学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推动成立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推动学术刊物及学科学位建设,促成科学学在中国的建制化。他重视科学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研究方法的规范和创新,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理论,促成了科学学在中国的规范化和理论化。“文革”后,中国科学技术不再是某一方面的单兵独进,而是全方位的进步。著名科学家在这一时期的软科学转向,既是个人兴趣的使然,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钱三强对科学学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推动成立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推动学术刊物及学科学位建设,促成科学学在中国的建制化。他重视科学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研究方法的规范和创新,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学理论,促成了科学学在中国的规范化和理论化。"文革"后,中国科学技术不再是某一方面的单兵独进,而是全方位的进步。著名科学家在这一时期的软科学转向,既是个人兴趣的使然,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