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现代科技治理体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法律制度—内部规范”共同构成了现代科技治理体系的基本架构。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各方面因素影响下,科技治理体系逐步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各国普遍强化科技发展的战略导向、科技政策措施加快向科技创新政策转型、密集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内部规范更加灵活有效等新变化。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形成了典型的战略驱动型科技治理路径,而世界主要国家的科技治理体系演进趋势存在趋同的倾向。我国应进一步提升深入把握科技发展规律和阶段性需求基础上的战略规划能力,加快科技立法进程和科技政策措施的系统设计,深化对科技创新主体微观治理改造,加强与国际科技治理体系的衔接。  相似文献   

2.
唐素琴 《科学学研究》2019,37(2):196-198
科技与法治的和谐状况决定了人类文明的程度。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法治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与法治的融合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首先从现代科技与法治融合的特点出发,分别从哲学、科技史和法理学的视角对科技与法治融合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最后对科技与法治融合的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柱,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就难以真正实现法治。在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法律信仰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痼疾,重新培养公众的法律信仰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是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动力,共同服务于法治秩序的确立。以西方法律史为例,意在阐明:对于目前正处在法治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能否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是衡量法治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是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核心内容,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他们的法律信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重要性,科学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6.
法律制度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制度与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没有法律制度,就不可能确立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不可能协调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不能有效地参加国际科技经济的竞争和合作,也不能降低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拓展了立法领域,对司法审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高职《法律基础》课程的任务主要在于法治理念的培养、法律信念的确信以及法治的精神和物质领悟。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我国的《法律基础》课程难以完成此项任务。所以,法制教育应该紧扣新课程方案和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确立"以法治理念教育及法的信仰培养为主线,以具体法律制度与知识讲授为支撑"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崔东宝  陈玉  王玉飞 《科教文汇》2014,(5):217-217,224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现在履行依法治国的关键工作所在,目前构建法治中国主要是在一定的法律伦理的基础上展开,法律伦理虽然与现在的法治中国中的法治精神存在着一定的碰撞,但是法律伦理在构建法治中国方面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中国是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精神的关键所在,是国家迈向现代化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中国必须以法律伦理作为基础,不断将现代化中国的新生元素融入到其中,实行法治中国的有效构建。本文首先将对法律伦理进行总体的改善,然后分析法律伦理在构建法治中国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国方针,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法治时代。由此,我们必须培养民众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就意味着理想法治状态的实现。从法律信仰的定义入手,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剖析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法律移植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先进法律的移植和法律的本土化改造会加快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但在移植法律过程中同时要注意有选择的吸收和根据我国国情适时改造,使之适应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使法律移植最终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法律制度体系中,知识产权制度与科技创新有着特殊的关系。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激励和调节的利益机制,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据此,从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的特殊作用出发,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与作用作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自具有基本法性质的《科技进步法》颁布以来,我国科技立法在其形成的体系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把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科技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对于保障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进步,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开发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莉 《科学学研究》2007,25(4):591-597
认为在当今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且同时作为由社会和国家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建制深刻影响现代社会之时,科学技术除作为以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为语境的文本存在外,同时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这些文本的语境存在,赋予这些文本以意义,因而,其与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制度性、程序性和技术性调控机制的法律之间这种互为文本和语境的关系,以及作为其表征的二者间相通与互异、互动与受制的复杂关系就当同时进入科学学和法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试析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朝阳 《科学学研究》2010,28(4):530-534
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在当代社会呈现"放权让利"趋势,其法律调整机理符合"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法律调整体系除《科技进步法》有关规定以外,还涉及专利制度等其他众多法案的综合协调与配套改革。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法律调整需要确立合理的权利配置机制与必要的权力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科技法律因其专业性强,其中运用了较多的技术性规范,而忽视了其价值性规范,导致了多数科技法律无法真正实施.只有在科技立法的法律目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体系和逻辑结构中,将技术规范和价值规范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科技立法的指导、评价、预测与制裁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国际示范法和部分国家计量立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计量法的监管法与科技法的双重属性。在梳理分析国外立法框架基础上,立足我国《计量法》的科技法属性及其承载的科技建制价值,建议《计量法》修订工作应建立以国家计量机构为中心的国家计量科技基础设施制度,以充分彰显其科技法属性。  相似文献   

17.
尹锋林 《科学学研究》2019,37(2):209-211
司法科技是公正司法的重要保障。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司法科技除了用于认定案件事实之外,司法机关在司法办公、固定事实等方面亦开始大规模使用当代技术;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亦促进了适用法律工作的技术化。固定事实、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司法办公等工作均达到一定程度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是当代司法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且将对司法工作本身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雅佳 《科学学研究》2020,38(4):714-722
科技创新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及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刑法规制作为一种惯常的风险治理工具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我国刑法进行近距离观测,可以发现,限于“成文法立法的局限”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制约”,我国刑法在规制科技创新风险方面力有不逮。目前所具有的规制理念,注重科技创新优先意味着排斥刑法的干预,而注重刑法规制优先也会制约科学技术发展,因而平衡科技创新与刑法介入的时点成为正确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鉴于科学创新风险类型较多,因而在未来的规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客观归责理论对科技创新本身的风险进行区分和规制;另一方面,对于未来可能滥用科学技术的行为,应当增设“滥用科学技术罪”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9.
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学界在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方面开展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历史演化和科技文化历史发展的系统考察,缺乏科技法制建设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功能的深入挖掘,缺乏科技文化事件的深入挖掘,尤其是不重视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关系史研究。通过分析共和国科技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事件来探讨法治科技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而且是研究共和国科技史的一个向度。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加强科普法治建设是保障我国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文章立足于完善法制体系、实现法治目标,系统回顾了我国科学普及法律、制度建设的发展脉络、现状与成效,进而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指出了我国科普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普领域的法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当前我国科学普及法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