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思维、新观念.其中,高一新教材最突出的是加重了文言文的分量,使教材的民族文化气息更浓了.新教材选文更广泛、更全面,既保留了原来具有儒家传统思想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师说>等,又编入了代表道家思想的名篇<逍遥游>,特别是<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等.这些作品体现了那个时代人的个性的张扬和自我觉醒,以及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在长篇小说领域,著名女作家戴厚英第一个高举起人性自省的大旗,真挚地呼唤人情、人性、人道主义,发出"人啊,人"的慨叹。她以人性的自我反省,由生活而创作,由痛苦而创作,甚至于为人性的理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神话思维出现于原始社会,但在<易经>问世的商周之际,这种思维依然流行,并对<易经>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一,神话思维的非理性特征对<易经>思维的非理性特征的影响;二,神话"物人混一"思维对<易经>"天人合一"初始思想的影响;三,神话的象征性对<易经>象征性的影响;四,"死而犹生"神话对<易经>"凶而终吉"、"厉而无咎"卦爻辞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元认知"?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指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认知,是人的大脑存在着"思维监控结构"的客观反映.其中元认知的手段有预测、计划、检测、评估、调控和补救.对数学学习者而言,是指学习者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即使有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他们仍然  相似文献   

6.
孟艳丽 《现代语文》2005,(12):38-39
<故乡>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悲哀那人与人之间故乡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的不了解和隔膜".因此<故乡>表现的不是乡村的诗意,而是成年闰土在物质贫穷的背后更深层的精神的贫困和麻木.<故乡>是一篇很成功的短篇小说,具有鲁迅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创作的<冬之旅>为德奥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声乐套曲,是一部取材深刻,结构严谨,集作曲家的天才灵感与成熟技巧为一体的自传式作品,它的问世对这种体裁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冬之旅>在词、曲、钢琴伴奏三者密切融合、水乳交融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相似文献   

8.
弄酶的人     
一般人知道酶,但不太清楚到底酶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等等.生物学家科恩伯格一生都在研究酶,贡献颇大,曾因对DNA聚合酶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1959年).然而他在十多年前却写一本<酶的情人>自传式的普及生物化学、特别是酶的有趣而耐读且引人入胜深思的类似文学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1]),是个体对自身学习、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自我觉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结果([1]),是个体对自身学习、思维等认知活动的自我觉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结果([2]).元认知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监控与调节,提升数学思维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近期,笔者观摩了苏州振华中学吕亚军老师"元认知训练促进初中生数学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开设的一节公开课,感触颇深.现以该节课为例,探讨一下如何通过元认知训练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新文化洗礼中成长起来的苏雪林,思想和行为却奉行儒家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从苏雪林的家庭入手,结合其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研究苏雪林对传统文化的汲取过程,探析其持守的原因,探寻儒家传统文化信仰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2.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以天然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历史密切相关。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激发了当代作家的灵感与情思。王安忆、戴厚英、许辉、潘小平、曹多勇等人与淮河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与文化血脉,引水入文,在小说创作中精心构筑“水利工程”,不仅关注着淮河这条具有独特的地理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河流,也关注着淮河岸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对人与河的缠绕、人与土的纠结进行双向阐释。大面积开采淮河岸边的文化资源,花鼓灯的韵律、民谣俗语浸润着淮河的水分,回旋在文本之中,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因水而生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散文名家关于徽州的文化散文,不仅对提升徽州的对外知名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徽州文化散文的创作。袁鹰、汪曾祺、艾煊、胡适和苏雪林等的关于徽州文化的散文各具特色,在领略徽州文化脉脉斜晖的同时,深刻揭示了她的悠悠遗韵,值得认真品读。  相似文献   

14.
戴厚英是当代文坛上一位真诚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她的作品既是自我表现,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诗人之死》和《人啊,人!》是作家真诚地反省及思索人性的结果。《脑裂》是对知识分子精神症状的象征和调侃。她的乡土题材作品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乡土情怀;作为女性,她既有对自身性别的体验,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关注更多的是人性,而不是女性。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文学争鸣中,戴厚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在文化转折中,她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从文革时期的“文艺哨兵”到新时期的“人道主义宣扬者”,再到艰难的“业余作家”,最后终于成文体制内作家。通过对戴厚英角色转变的过程的分析,显示出是新时期文学秩序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苏雪林与李曼瑰皆为独立、自强女性典范。苏雪林婚姻不幸,李曼瑰终生未婚。她们将注意力更多转入创作、学术,而追求艺术的永恒。然而,杰出女性在平凡事中更见证真挚友谊,她们情系危难,倾心以交,感念至深,惺惺相惜,互相理解。苏雪林赞赏李曼瑰性格,将其引为知己。又因着李曼瑰展示的通透世态,简洁宏伟,唯美体裁的笔风符合苏雪林的审美尺牍,两人关系日渐笃厚,终成良友。  相似文献   

17.
苏雪林众多散文作品中,真正能够代表其散文水平,能与现代散文名篇比肩并立的是《绿天》和《屠龙集》中的"人生三部曲"。从中,可以基本把握苏雪林散文趣味、知识的"双重统治",以字作画、长于描写,文字典雅、善于修辞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鸠那罗的眼睛》是苏雪林唯一的唯美主义剧作,其比较纯正的、东方式的唯美主义趣味,有别于现代文坛其他作家对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创造性不忠",代表了现代文坛对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颓废主义的一种纯艺术角度的接受。这部剧作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曾经受到唯美—颓废主义的短暂而深刻的影响,并对之给予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苏雪林早期的散文,思想立场新旧杂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其散文创作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反思战争,控诉日寇侵略行径;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陈旧的"忠君"思想.而晚年散文大多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们了解晚清以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心路历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凌叔华与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的比较研究由来已久,从20世纪初期的沈从文、苏雪林、徐志摩到当代文学史家杨义,都曾明确肯定两人的创作存在相似性。以两位女作家都擅长的儿童题材作品为切入点,分析了她们或温馨可人或孤独幻灭的童年书写,在共性中凸显差异,显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