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意义]旨在为国内学术期刊改进同行评议及国内同行评议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Richard-Pascal-Wang[2017]同行评议模式分类模型精简版框架为分析工具,使用多维可视化方法,梳理欧美期刊13种同行评议模式,分析同行评议模式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结论]欧美期刊同行评议模式呈现出参与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聚焦开放同行评议中“内容公开”这个方面,提出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具体建议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出版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梳理、数据库检索、网络查询方法掌握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现状,并通过案例法对已经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几种典型期刊进行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方法了解磁共振学科领域学者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态度和见解,以及对各种措施的认可程度和倾向性。【结果】基于调研分析结果,归纳对比同行评议内容公开不同实施细节上的优势、劣势;针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科技期刊出版实践,分别从公开要素、呈现方式和内容选择性以及解决“审稿人压力大”和“稿件处理周期延迟”问题这4个具体方面,梳理总结出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若干条具体的策略建议。【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无论是体量还是创新模式都落后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我国相关领域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具备领域内学者意愿基础,是有必要并完全可行的。基于所提出的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实施策略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可积极地、逐步地探索开放同行评议的创新实践,促进我国期刊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向着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促进科学传播、提升期刊影响力,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可能方式。【方法】 首先,从公开内容、参与范围、公开时间3个维度对同行评议机制的开放程度进行界定;然后,从同行评议本身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利用象限分析法对传统同行评议和开放同行评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支持措施以增强开放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提出规避措施以消减其消极作用。【结果】 提出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建议:在继续优化传统同行评议机制的同时,引入某些开放同行评议的做法,从而提高同行评议的综合质量和影响。【结论】 研究成果能够为开放同行评议制度的制定以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梳理学术期刊同行评议最新创新实践进展,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特点,为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案例研究和逻辑分析法,探索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最新创新举措、分析其变化趋势,提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果】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送审方式、评议模式、监督防范、认证激励、技术平台5个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性总结,发现同行评议的发展呈现非线性、主动性、智能性、去中心化、标准多样化、过程透明化的特点。【结论】建议国内期刊优化同行评议实施方式,优化同行评议防范监督和认证激励机制,建立同行评议支撑系统和平台,促进我国期刊出版行业同行评议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资本失范性介入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乱象的分析,为开放获取模式下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管理和伦理治理提供研究参考.[方法]结合Cabells掠夺性期刊报告和国际科学院组织掠夺性期刊案例数据,从资本失范性介入的视角,揭示当前国际学术期刊出版领域乱象丛生的原因及伦理问题.[结果]被资本失范性介入的国际学术期刊存在虚假同行评议、克隆知名期刊、戏弄学术研究、精准定向收割、绑架投稿索酬等出版乱象.从资本失范性介入的视角观察,存在伦理失范加剧、学术规范异化、定向掠夺资源、学术价值扭曲等伦理问题.[结论]厘清问题本质,着重源头治理,从认知层面全面提升科研人员对学术出版领域学术失范的辨识能力,营造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以科研诚信的自觉主动抵制失范逐利的诱惑.  相似文献   

6.
知识共享对促进知识向生产力快速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期刊的开放取阅是促进知识共享向生产力快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一个取得成功发展的同行评议的开放期刊和一个同样取得成功的传统期刊的发展数据和引用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从个倒研究方面探讨了目前蓬勃发展的同行评议的开放期刊的发展及其影响.并且通过对国内开放取阅的现状分析,尝试提出对建设我国科技研究的同行评议的开放期刊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开放同行评议内涵及类型的理论分析,调研专家的接受度,提出专家接受度高且正面影响大的开放同行评议类型,以加快开放同行评议实践进程,并改变办刊主体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知偏差.[方法]利用逻辑学的概念界定方法探析开放同行评议的理论内涵及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揭示评审专家对不同类型开放同行评议的接受度及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开放注释理念下的出版后同行评议实践方案,为我国期刊完善评议形式、促进科学交流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介绍开放注释与出版后同行评议结合的优势与适用性,分析我国相关实践及不足,提出改进对策。【结果】开放注释具有可发现、可关联、可重用的特征,有助于实现参与、互动、透明的出版后同行评议,我国期刊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优化平台建设与功能布局、规范角色协调与流程管理、重视内容监管与版权保障,发挥开放注释优势,推进出版后同行评议的发展。【结论】Web 2.0环境下,开放注释在民主知识交流、开放科研协作等学术出版流程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可有效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开放同行评议的大背景下,探讨会议论文同行评议得分与其被引频次的关系,从而分析同行评议结果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在科研评价中的关系,为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基于OpenReview平台提供的ICLR会议论文的公开评审数据,将全部论文划分为口头报告、海报展示和拒收论文三类,运用文献计量和统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今后网络公评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现有的代表性公开同行评议期刊评审流程,提出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考虑的质控指标。【结果】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要考虑:论文提交后的快速审查标准、审稿人的选择或自荐标准、审稿意见书的标准、审稿时限的标准及论文接收的标准等。【结论】网络公开同行评议需建立能更大范围推广的标准流程,为学术期刊审稿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影响开放式同行评议实践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掘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以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中开放式同行评议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爬取相关数据。采用变量分类赋值的方式,对影响开放式同行评议的相关定性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采用多重对应分析图展示开放式同行评议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不同类别的内在关联;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揭示相关影响因素对开放评议类型的影响程度。【结果】开放评议类型与评议专家身份的公开类别具有极密切的关联,评议专家身份对开放评议类型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重要性程度值非常高。【结论】评议专家身份是否公开成为开放式同行评议实践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透明性同行评议是当前开放评议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我国学术期刊实现有效同行评议的策略。【方法】 针对我国期刊同行评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期刊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从顶层设计出发,探讨我国学术期刊在改善同行评议制度中可采取的措施。【结果】 提出加强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完善评审专家队伍,优化审稿方式和健全评价与反馈制度,提高学术出版质量的具体方法。【结论】 上述四步措施有助于实现同行评议在学术监督与把关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研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流程设置的现状,探讨科技期刊审稿流程特点和三审制实施情况,为完善科技期刊审稿流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2022 年 8-9月,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选取由山东省各类机构主管或主办的全部131 种科技期刊作为期刊样本,并选取全国范围的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编辑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研,调研各期刊的期刊基本情况、审稿流程设置情况、审稿人员设置情况等.[结果]共收集来自 127 种山东省科技期刊的问卷和 161 份全国科技期刊编辑问卷.在山东省、全国层面,实行"初审—同行评议—复审—终审"流程的期刊数量最多(分别占 61.42%、52.80%),实行"初审—复审—终审"流程的期刊分别仅占6.30%、4.35%.初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全国层面的科技期刊中,中级职称编辑占比最高(分别占 59.06%、56.52%).复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层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编辑占比最高(68.50%);在全国层面,同行评议专家占比最高(59.01%).终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层面,主编占比最高(90.55%);在全国层面,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占比最高(47.20%).96.06%的山东省科技期刊、96.27%的全国科技期刊在审稿流程中设置同行评议环节,双盲审稿居多.[结论]在三审制基础上,科技期刊审稿流程和人员设置均呈现多元化趋势,同行评议被普遍融入科技期刊的审稿流程,但同行评议与三审制的衔接存在较明显的无序性.  相似文献   

14.
同行评议造假、审稿不端行为不仅损害作者利益,而且影响期刊声誉。本文从评审专家邀请流程管理、审稿行为评价、归类量化评价及提高评审意见综合能力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医学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质量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创新性和影响力两个角度对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分析基于不同评价视角的科技期刊排名和文献分布的差异,探究不同指标评价结果与同行评议结果间的一致程度,以助力对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方法]选择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综合性材料科学、数学 4 个领域的 37 种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及病毒学领域的28 种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JCR和开放引文数据库中分别获取被选期刊的影响因子(JIF)、期刊引证指数(JCI)、JCR分区及研究文献引用关系等数据,分别计算每篇研究文献的绝对颠覆性指数和期刊颠覆性指数(JDI)并进行比较分析,使用《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验证JDI的评价效果.[结果]在所选的 5 个领域中,创新性排名与影响力排名相同的期刊占比不足1/4.在除环境科学以外的4 个领域中JCI与JDI排名的差异最小,而在除机械工程以外的4 个领域中JIF与JDI差异最大.在影响力/创新性分区中,研究文献分布较为均衡.在特定期刊内部,研究文献的创新水平参差不齐.相比影响力指标,JDI与权威专家的同行评议结果更为一致.[结论]期刊的影响力排名和创新性排名间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力指标不能较好地体现期刊及其发表文献的创新水平.在病毒学领域,国内科技期刊对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吸引力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区块链技术防范应对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范问题,为学术出版信任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范表现形式及当前防控学术失范的方法和手段,根据区块链的技术特性,采用区块链应对学术失范.[结果]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地落实当前应用的制度、模式与技术上的防控手段,有效防范传统同行评议中存在的由主观意愿造成的学术不端和由客观因素导致的技术性学术失范.[结论]通过利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完善开放式同行评议,可从制度和技术双方面入手规范学者行为,有效地减少当前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范情况,实现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掠夺性出版问题,借鉴世界一流大学期刊预警实践经验,为改进我国学术期刊预警制度现状并推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网络调研,获取 2022 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的高校网站中关于期刊预警主题的文本资料,借助扎根理论对其进行内容分析.[结果]构建世界一流大学期刊预警制度要素模型,发现我国期刊预警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在期刊检查工具、出版政策、学科服务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需通过推广学术期刊检查工具、引导作者关注出版权益、强化科研经费审核与管理、建设期刊预警主题学科服务平台、改进科研评价方式等手段进一步完善期刊预警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我国科技期刊应对开放科学潮流提供参考.[方法]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开放科学建议书》中与期刊出版相关的内容,整理归纳利益相关者的开放科学诉求及对期刊出版的建议,对比开放科学与开放获取对期刊出版的不同要求.[结果]《开放科学建议书》涵盖开放科学对期刊出版的直接要求、参与方式、间接影响;利益相关者就开放科学...  相似文献   

19.
经历21世纪前十年快速发展后,OA期刊与预印本数据库发展遭遇瓶颈,最主要原因是OA期刊与预印本数据库至今未能构建一套评议效度不低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适应开放存取环境的新型同行评议模式。本文提出一种预印本数据库环境下,不需要传统编辑介入与期刊载体、由预印本系统按照客观规则与算法推动同行评议活动持续进行、"人人评我、我评人人"的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将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与现有代表性同行评议模式进行了比较。预印本数据库下的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消除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及我国学术出版与学术评价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具有范式变革的理论价值以及为构建我国国家级预印本数据库提供决策参考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CSSCI的我国开放存取研究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了解我国开放存取研究的全貌,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从CSSCI数据库中获取文献信息,以CiteSpace III作为分析工具,从高影响力作者、高影响力期刊、高影响力文献、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角度展开分析.[结果]李武、张晓林等学者及其文献是我国开放存取研究中的高影响力作者及文献,《中国图书馆学报》及《图书情报工作》是最具影响力的期刊,研究热点包括开放存取基础理论概述、自存储等7个主题,研究前沿经历了从自身形态研究向受众研究等方面的动态演进.[结论]我国开放存取研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着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以及实践建设落后于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