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胡静娴  史灵燕 《江苏教育》2023,(17):11-13+19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基于社会情感学习开发了“心筑家”亲职教育课程,旨在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课程分为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四个模块。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线上直播答疑、组建家长互助群、进行个别家庭辅导和亲子团体辅导,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家长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无锡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家长群体素质不断提升。调研显示,青少年家庭氛围主基调和谐,但亲子冲突明显增加;家长角色自我认知基本全面,但对职业生涯规划较为忽视;普遍有较强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意识,但家庭个体差异较大;家长注重自我提升,但提升渠道有待拓宽。总体而言,家长群体面临“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亲子关系日益疏离”“终身学习行动滞后,知与行脱节”“有效家庭教育指导缺乏,家长素质提升遭遇瓶颈”等挑战。据此,应从“完善体制机制,厘清责任边界;聚焦小切口,深化家校共育;整合特色资源,实现多元合力”等角度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家长群体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3.
学校是家庭教育指导不可缺少的主体,是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聚焦学生内驱力培养,依托“向内而生”家庭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建构校、班、家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以亲子学习方式创新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学习力、自洽力、自制力、沟通力等关键能力,组建同侪互助小组开发家庭团体活动,拓展课程实施路径,提升家校共育效能,优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基于“引领未来,陪伴成长,一起发光”的课程理念,探索“融合式”家校共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倡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并积极发挥家长的潜能,达到家庭与学校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把“被动出席”转变为“主动融入”,实现家校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共同高质量地陪伴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5.
协同育人     
<正>·主持人语·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原生环境;家长是孩子的教育启蒙者,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力量和后台系统。因此,学校要主动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开发家庭教育课程,让家长参与到学校  相似文献   

6.
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是社会进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这也是教育者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从这一角度切入,剖析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就会发现问题家庭的背后主要原因是家长情绪的存在。情绪管理将是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的新课题,每一个家庭教育指导者必须充分认识并积极付诸行动。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帮助随迁子女家长提升情绪的管理能力,转变观念,从关注孩子的行为到关注孩子的心灵,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和孩子成为朋友。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助推“双减”政策落地,提升家长高质量陪伴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需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共育。在实践中,通过深入开发家长培训课程、亲子活动课程等,助推家校共育;同时,变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方式,开设“第一老师课堂”,让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的涵育场,辐射家长培训成果,以合作共育促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社会变迁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家长仅凭其经验很难胜任教育子女的职责,需要系统性地建构、考察和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本文通过抽样调查,从亲职素养、角色素养、家庭建设素养、协同育人素养四个维度,考察我国家长教育素养现状。研究发现,家长普遍具有较强的儿童权利和儿童全面发展的意识,但在实践中,家长依然看重孩子的学习情况,对科学有效的引导方式掌握不足,家长胜任力普遍不高,家庭自我化解矛盾和问题多依靠非制度化渠道;家庭氛围虽整体尚好,但家庭建设能力尤其是家风营造能力仍显欠缺;学校、社会的家庭教育支持方式较为传统,社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服务和儿童友好服务成为家长最期望得到的资源。基于此,本文倡导家长加强学习现代育儿理念,掌握并运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所示的科学教养方式;不断强化角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实践和家庭建设能力;进一步优化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资源整合机制,发挥社区教育的独特优势,从而全面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家长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效,况且近几年国家放开了二孩政策,现在的二孩家庭越来越多,但是家长的精力有限,再加上自身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与学校的配合程度不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受教育成果,导致家庭教育问题日渐突出。基于以上情况,我校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家庭教育课程,用模式化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不断强化学校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学校家庭教育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加坡年轻人受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有漠视家庭的倾向.新加坡政府认为必须遏制事态的蔓延,在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后,于2002年启动了学校家庭教育计划,旨在通过开设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家长、学校员工和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技能,进而促进新加坡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字:新加坡;学校家庭教育计划;家庭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家长群体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在面对孩子的心理异常问题时缺乏应对方法,无助感强烈,心理异常学生得到的家庭理解和支持明显不足。“医教协同”可以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医教协同”多元宣讲、提供家庭教育方法等途径,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状态的觉察和调适能力,为心理异常学生提供家庭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刘颖 《辽宁教育》2022,(24):55-57
<正>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主要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庭的影响贯穿了始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它的颁布助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同时也为家长科学养育学生提供了重要依据。大连市第八十四中学为了与家长、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家长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力军,不仅对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操帮助,还辅助家长在了解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真正发挥父母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戴吉  夏璇 《科教导刊》2023,(27):137-139
家校共育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意识不足、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家校共育空泛化、行政化和纯网络化。文章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建构“高校家校共育体系”,在“普及教育”“成长辅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四个层面开展工作,有助于提升心理育人实效,具体表现:普及教育层面,在课程和活动中融入家庭心理与家庭教育;成长辅导层面,由辅导员与家长协同共育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咨询层面,将家庭治疗理念运用于个体咨询并开展家庭咨询;危机干预层面,在排查、干预、追踪过程中调动家庭资源,共同做好安全保护、情绪安抚、危机化解和后续帮扶。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理念是对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理性思考和系统回答,是制定家庭教育相关政策、科学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观念系统。提炼和阐释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理念应以习近平家庭教育相关论述为指导,科学回答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什么是理想的家庭教育、如何推进家庭教育等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家庭教育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家庭为基、做人为魂、生活为根、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协同育人等六大方面。家庭为基,是指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家庭教育的基石,注重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自身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做人为魂,是指家庭应将教子成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使命,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充分发挥家庭在做人教育中的独特优势;生活为根,是指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生活教育,家长要学会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合理的家庭生活教育子女;儿童为本,是指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保护儿童权益,促进儿童发展;家长主体,是指家长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要加强家长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角色胜任力;协同育人,是指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有机组成,要指导家长学会处理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以"班"为"本"优化学校德育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的适应性,更好地贴近"生本"。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以学生和家长的家庭情感体验作为切入口,长期进行学情和家庭背景分析,通过"体验式班级家庭教育工作坊"的形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有效达成德育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吴娅鑫 《新教师》2023,(3):18-19
日本小学高年级家庭科课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其特点表现为:必修性与基础性、三维性与方向性、生活性与专业性、实践性与情景性。汲取其经验,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家庭课程的推进,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展,要提高教师开展家庭课程的专业能力,也要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8.
学习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学习的过程就是人的生命不断优化重生的过程。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家庭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家庭教育中教育理性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教育的发展潜力。文章指出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家长学习具有问题导向的典型特征;家长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家庭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在印度尼西亚力争实现“工业4.0”战略转型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该国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各个场域,面对在家庭与社区教育中由于数字化基础设施、资源内容、监管机制等原因引起的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矛盾,印尼政府通过进一步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产品质量、提升家长数字素养、完善数字激励与监管制度、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了国内数字化社区家庭教育环境,提升了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焕琦 《中国德育》2006,1(3):44-49
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挑错”模式导致学生并不希望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学校化”使学生的学业压力“雪上加霜”;学校和教师依仗教育权力在态度上对家长缺乏尊重。种种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已严重影响了家校关系的正常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矫正“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建立学校与家庭平等合作的伦理关系,培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态度与能力,坚持充满伦理意蕴的家访以构建和谐的学校和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