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乌托邦”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是“空想”、“不科学”等名词的代称,遭到学者们广泛的批判。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审美乌托邦”同样遇到了人们或多或少的偏见,成为许多学者批判的对象。事实上,乌托邦并不总是虚无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超越。同样,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也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的、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它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了多方努力却无效而终的情况下的一种理论自觉,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转向。因此,梳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关系与区别,对于正确认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价值与作用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具有明确的空间形态,它是一种空间性概念。和传统乌托邦主义者不同,哈维敏锐地把握到了乌托邦的空间面向。传统乌托邦概念由于预设了空间的封闭性,因而压抑了时间性和开放性,由此可能导致“去人性化”的“退步乌托邦”显现。在伦理批判的基础上,哈维提倡以“场所精神”来应对乌托邦的空间困境。这种“场所精神”是哈维辩证乌托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突出了空间感受的日常化和诗性化,以具体场所来反观人之感觉,从大而无当的“理论性感知”向细腻真切的“日常性感知”复归。  相似文献   

3.
恩斯特?布洛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希望”思想和乌托邦哲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未来哲学”风格,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布洛赫通过对“希望”思想的阐述,提出了人作为乌托邦精神的主体,正是由于内在对“尚未”的不断追求,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才能具有外化的革命的行动力量,进而实现对具体乌托邦人性世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将莫尔的“乌托邦”概念与中文“空想”一词等同起来,或将“乌托邦社会主义”译成中文“空想社会主义”,类似的翻译和诠释不尽妥切,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文章以莫尔的原著为基础,并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内涵、莫尔的理想政治构架、西方思想的源流和学术界各种探索为视角,就上述学术问题作一个梳理、评述。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学人不应当用空想来替换乌托邦概念,事实上莫尔的鸟托邦是包含诸多现实内容、诸多现实矛盾的理想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世界格局是西方仍处于强势和霸权的地位,他们试图主宰并重构处于弱势的第三世界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加剧了这一趋势,使得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互动呈现出“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极其不平等的状态。然而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遏止也无法逃脱,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异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多元共生、文化互补的世界新格局更像一个美妙的乌托邦,但是,我们依然愿意说服自己相信这样一个乌托邦,因为这也许是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乌托邦。它让人感觉“真实”。引起了后世孜孜不倦的找寻。文章从《桃花源记》的文本入手,分析了其桃花源思想内核的建构和叙事特点,得出乌托邦何以“真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战后德语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在小说《卡珊德拉》中构想的斯卡曼德河畔的洞穴是富有代表性的女性乌托邦书写。沃尔夫的女性乌托邦思想根源于德语文学中乌托邦书写传统、浪漫主义女性思想与矿山喻象,在核威胁阴霾笼罩的时代环境中,小说采用重构经典神话的叙事策略,在反英雄叙事中张扬和谐共处的群体价值观,以“主观真实性”写作原则颠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在对女性乌托邦的想象性建构中反思启蒙理性,觅求超越对立的真实生活,构建自然与精神都能诗意栖居的生态乌托邦愿景。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怎样放逐理想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一词本意是指无场所即并不存在的地方,后来人们用这个词泛指任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德国思想家卡尔·曼海姆曾经借用“乌托邦”一词指称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思想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乌托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而是为社会现实辩护的保守型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在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用法中,“乌托邦”一词仍然是专指不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理想与乌托邦有着根本的区别。理想蕴含着必然性的成分,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根据,具有实现的可…  相似文献   

10.
一、何谓“乌托邦”? 有人说“桃花源”是“乌托邦”理想,那么,什么叫做“乌托邦”呢? “乌托邦”是指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本来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说起乌托邦,昆德拉有一段名言,大意是人们受到乌托邦思想的迷惑,“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曾遭受过一种伪理想主义无情愚弄的中国人对这段话有特殊共鸣。当人们开始反思过去时,“乌托邦”成了一个射击耙,弄得很是声名狼藉,我认为,这有些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或者设想,包含着理想、希望和梦想。说起乌托邦,昆德拉有一段名言,大意是人们受到乌托邦思想的迷惑,“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曾遭受过一种伪理想主义无情愚弄的中国人对这段话有特殊共鸣。当人们开始反思过去时,“乌托邦”成了一个射击耙,弄得很是声名狼藉,我认为,这有些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现时乌托邦”和“多种多样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乌托邦研究日益活跃,这一现象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关:资本主义前景如何?现代性的出路何在?“现时乌托邦”旨在根据当前的社会语境阐述乌托邦的意义和作用,“多种多样的乌托邦”则是从莫尔和布洛赫的乌托邦理论出发,探讨乌托邦的时空转换,乌托邦冲动与现实生活及文类的关系等,指出乌托邦的潜在力量及其在政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类信仰的表达方式,乌托邦寄寓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莫尔的《乌托邦》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西古典乌托邦的经典范例。世俗化是中西乌托邦的共性特征,“乡”与“城”则是它们不同社会形态的表征。但不论呈现何种程度上的殊异,中西乌托邦都为人类的文化想象注入了空灵而高蹈的基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外部文化思想背景回溯阿多诺审美乌托邦的起源,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层面分析审美乌托邦的回忆特质,并追寻回忆对象,最终发现:审美乌托邦的源渊就是“奥斯维辛”对阿多诺的隐秘刺痛。  相似文献   

17.
韦努蒂在“翻译,社区,乌托邦”一中,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要试图建立一个社区,使它成为沟通两国语言化的桥梁。而完美的翻译又是乌托邦空想,翻译的目的是要表达语言和化的差异。本主要围绕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异化”的翻译思想,从而明确翻译的目的是“存异”而不是“求同”。  相似文献   

18.
重新认识乌托邦思想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史及其各种社会潮流等许多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当前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只有正确的认识乌托邦思想,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目前社会的走向。乌托邦思想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它的最大特点是世界性、群众性和历史的悠久性以及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性。这种同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的思想,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从哲学上讲,乌托邦思想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乌托邦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所谓的"革命的乌托邦"是对"乌托邦"含意的附加和曲解,其本质仍然是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与“自由”的矛盾,诺齐克提出他的个人权利思想。个人权利思想贯穿于他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也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文章就其理论中最弱意义上的国家、道德边际约束、资格理论和个人天赋等方面探讨了诺齐克的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是指现实社会中实际并不存在而作者所凭空构想出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在文学作品中 ,这种构想都寄托了作者的一定思想 ,如“桃花源”就体现了陶渊明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那么 ,萨德的“乌托邦”所托起的不正是萨德精神“世外桃源”的一片希望吗 ?不正是萨德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倦 ?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