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不了解二程洛学产生的文化学背景 ,就不可能认识和理解程朱理学崛起的文化原因、学术特征和学术成就。唐宋之际复兴儒学、疑经风气、三教归一以及宋代初年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和士子们浓厚的论儒谈禅之风构成了二程洛学产生文化学背景。这种文化学背景与二程个人经历、知识结构、主观立场等个性特点的直接结合就孕育了洛学“儒学内容佛学形式”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晚年所作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评述了北宋的熙宁变法以及王安石的学术失误之处.此文高度肯定王安石的人品操守和政治理想,但指出王安石拘泥于外在法度的做法是不明政治之本原,重末而轻本,从而导致了熙宁变法的失败.陆九渊关于王安石学术的评论与朱熹不同,这一差异反映出朱陆二人在学术思想上的根本分歧,由此也构成了朱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相似文献   

3.
学界大多据程颢“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一语来研究二程的天理论及其学术渊源,而对其佛学渊源的研判却流于浅简,这直接影响对洛学理论特点和历史地位的评价。其实二程的天理论深深地源于佛学的“法身”说,“理事”范畴论,一多论证论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封建社会,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对此有众多的评说。本文旨在从农业金融的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说明“青苗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实施过程,其在农村金融制度上的创新以及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6.
熙宁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革新运动。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和实践者,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提出了诸多革新措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继承了先贤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国以民为本”、“均财无贫”、“教以孝友”等观点,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宋变革后,士人成为政治参与的主力,因对“理事关系”理解的不同,形成两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处理问题。以北宋中期为例,朝廷苦于国用不足和兵农不修等问题,宋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发动变法,由朝廷主导,将改革焦点放在打击既有豪强对资源的垄断。分别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在汴京和洛阳聚集了两批士人,他们对如何改革时局形成了两种不同论述。在不同的学术倾向或政治态度的背后,反映了新入体制之士人协助君主和士绅阶层对资源的争夺。熙宁变法时的政策论争,大致便是源于此一背景。王安石和司马光论政的差异并不在于变革与反变革,而是变革幅度以及朝廷角色的设定不同。在“为与不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主张“主动”作为与“被动”作为;在“如何而为”的议题方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分别强调“扩张”和“节制”的行动策略。在熙宁变法的强兵政策中,两人大致维持一贯的特色。对保甲法的态度最能体现两人基于“理事关系”的思考和论政。  相似文献   

8.
义利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与伦理史的重要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但义利问题之架构的多维性和丰富性使得不同的时代和思想环境中对它的讨论与诠释不断发生衍变。就宋代儒学尤其是二程而言,对义利问题的把握与以往思想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以超越性的"天理"为终极价值尺度,在更高思维水平上反思和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道德依据,另一方面,针对北宋政局所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以二程为代表的旧党以学术上的"义利之辨"作为评判历史的起点,对如何改造现实社会、实施变法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在现实政治分歧中,原本学术道德与经世致用的政见之争,蜕变为不同政治阵营中无休止的党派倾轧,也由此引发了这一命题的政治化走向。  相似文献   

9.
以杰出政治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在宋神宗的有力支持下,实行过长达十余年、震撼北宋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熙宁、元丰变法,九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议论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皇权支持下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不少人把原因归之为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但这只是外因,还有其内因。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王安石变法的情形是复杂的,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质言之: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其成也神宗!”之所以会最后失败,“其败也神宗!”  相似文献   

10.
从洛学到闽学,是宋代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过渡。在这期间,杨时、游酢到河南拜洛学大师二程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文化重心。杨时道南学派在洛学到闽学中的主要作用:其一是传续洛学,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其二是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作了准备;其三是为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成书提供了思想资料。杨时道南学派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是北宋地主阶级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神宗时两次出任宰相,实行变法革新。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变法运动,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双方开展了激烈的斗争。王安石为培养变法所需要的人才,对儒家的教育和旧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废除了明经科,并用自己的观点解释诗、书、周礼,撰成《三经新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他倡导“学以致用”的新学风,主张向有实际经验的人学习,还创设了医学、律学和武学,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王安石在教育上主张的“新学”同守旧派“理学”的斗争,是当时变法与反变法政治斗争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王安石变法从本质上说是改良主义的,这就决定了他的教  相似文献   

12.
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同为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他们生活在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日益激烈并形成了统治危机的北宋中、后期。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许多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都在探求治乱之机,寻找致治之法,使北宋王朝能够从险境中解脱出来。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朝野政治力量分为两大集团,彼此攻讦。在这场斗争中,二程显然不会置身于外。论者多以二程为反对变法、顽固守旧的代表人物,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少作全面的探讨,因而颇嫌说服力不足。我以为,不要先急于给他们定个什么派别,倒是要先探讨一下他们的政治思想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探讨别的问题,也许妥当一些。  相似文献   

13.
作为著名的经学家和理学家,胡安国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和学术领域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政治态度上,他倾向于元祜政治和元祜学术,于钦、高两朝介入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学术上,他毕生治《春秋》,其政治和学术活动多秉承春秋大义;以《春秋传》作为批判王安石学术和政治的手段,为洛学的南传和光大、为理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关于程颢程颐的学术师承 ,学术史上意见不一。朱熹推崇周濂溪 ,而特别强调二程与周子的师承关系 ,但朱子之说 ,后世渐有歧义。二程与周子的师承关系 ,实质是洛学与濂学的关系。在强调洛学的独创性上 ,明道和伊川是一致的 ;承认问学濂溪所得 ,则明道比伊川更为明著。二程得力于濂溪不仅在佛学 ,也不是为佛学而问学。从融会佛道的角度来说 ,二程从周子游主要取其儒学及其援佛会儒之势 ,而从邵子游主要取其以道会儒。较之周子 ,二程援儒会佛 ,更多的是对佛学的攻辟 ,这是二程倡导儒家道统 ,复兴儒学的双重需要。二程对佛学的攻辟主要在天道观、人性论、生命观和义利公私观、伦理观、道德修养论及天理论等方面。二程辟老较辟佛少 ,且常杂以称许 ,其原因或是二程 ,特别是伊川受邵子之陶融多 ,受周子之影响少 ,或因二程的民族文化意识 ,或三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5.
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洛学的创立者,他们建立了一套以理本体论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以后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二程语录是他们一生传道讲学的言论的结集,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二程理学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在洛学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二程的其他著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宋人对二程语录的大量编辑与刊布,洛学也在宋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地扩大其社会影响,最终在南宋末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相似文献   

16.
考课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变法中不可缺少的人事制度的改革。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看法。理财必先理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长编》卷二二○)。学者多据此论断:王安石变法是一次理财运动。但是,靠谁来理财呢?这是变法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王安石非常注意的一个问题。王安石从作县官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15,(4):42-45
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在王安石所主导的变法运动中,苏轼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政治斗争之中。要搞清楚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真实的、具体的态度,必须尽量淡化苏轼身上的党派标签,从其具体言行中寻找答案。熙宁二年四月的《上神宗皇帝书》,是苏轼对于王安石变法之态度的一种真实体现,反映了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理性批判。而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却注定了苏轼在北宋党争政治中的坎坷命运。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史学家。对于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没有人怀疑与否定。但是,一说到政治思想方面,历来论定他是“守旧派”、“顽固派”。其原因,大都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从具体分析司马光一生的政治思想出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光究竟是否守旧与顽固。假如读者能从中看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原因,笔者将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9.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9-72,89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改革的艰难;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变法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改革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主要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包括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的韩非学,其“形式”以“评论”为主,虽然唐代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不多,但两宋学者的评论文字留存却很多。在政治层面,唐代官方并不提倡韩非之学,宋代官方对韩非的态度较为模糊,但是两宋学者评论韩非受王安石变法与宋代党争影响,大有影射王安石之意,后来直接将王安石与申韩一起并入异端邪说名录。在价值取向层面,儒家本位意识突出,特别是儒家道统观念流行以后,“门户之见”成为评判韩非的前提预设。在主要命题层面,除去沿袭《史记》对韩非生平事迹、学术宗旨的评价外,基本是在评论历代政治得失、历史人物功过是非时,附带提及韩非,将其作为评判历史问题的负面价值评判标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